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预示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的将开始质的飞跃,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及深化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职业化教育已能够和一般企业的职业要求、素养进行对接;对于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且高素质的“蓝领”高职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校就业工作有必要借助“网络服务平台”以提高就业管理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2],在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交互功能,促进碎片化就业信息的集成已成为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对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敏感度较低
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国家广泛提倡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将影响到区域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发展方向。单就河南省产业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为例;笔者在所任职高职院校2015届毕业生中开展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届毕业生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缺乏基本了解,调查中对省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仅有13%的学生表示了解,其中仅0.9%表示对其调整内容及产生的影响深入了解,40.4%的学生表示仅从新闻及其他媒体渠道听说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但对调整所产生的影响不了解,而表示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无所知的学生却占到调查总数的45.7%。“在选择专业时是否会考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有60.7%的学生选择“重点考虑”;59.3%的学生“在就业行业选择时,将所就业行业能否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列为主要考虑因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产业结构的敏感度过低,大部分学生将自己对于专业、行业的选择原则肤浅的放置在“眼前”并未过多的考虑产业调整对于其日后就业的影响。
2.毕业生求职途径单一无创新性
目前以校方推荐、熟人介绍、各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人才市场、中介或就业网站等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求职时主要采用方式是什么”问题时,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有65%选择“参加各项招聘会”;40%选择熟人介绍;可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业招聘会和熟人介绍这两种方式是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就业渠道,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甚至于经熟人介绍的单位这种方式有拉低就业质量之嫌,经调查采用“熟人介绍”入职的毕业生其辞职率远高于经招聘会应聘的毕业生。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体现在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无法正确地剖析个人性格特点、优缺点、职业兴趣、等实际客观条件[4],更谈不上结合自身优势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推销”;导致就业过程中“随大流”,盲从其他人。
3.“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的差距
就业期望过高是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通病,其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毕业后找到得工作是薪水高、福利高、发展前景好,能坐办公室决不下车间等。高职学生以“蓝领”的身份入职。其主要在中、小型及国企一线生产岗位就业,在初期入职时,福利待遇较低、培训提升机会较少、劳动强度大,根据企业对入职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工作状态反馈,发现部分毕业生始终存在眼高手低、过分苛求待遇高低、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对自己工作前景缺乏长远考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造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也解释了高职院校毕业初期就业数据良好,但毕业后毕业生离职跳槽多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分析
1.就业信息平台页面和功能单一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的雏形主要来自于就业服务网站,大部分的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通过电子邮件,通讯软件(QQ、微信)等方式将用人信息发给学校的就业部门,随后就业部门再将信息发布在就业信息网站或者平台上,学生再通过浏览学校网页得知就业信息;此阶段的平台中信息是单向的,缺少了基于网络平台上的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及选择;平台的作用仅仅是取代了传统的“告知栏”,通过网络从新告知在网页上,缺乏交互性,功能单一。
2.平台信息资源分散,缺乏集成
近些年各大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从而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保证本校毕业生优先就业,因此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往往都设置在校内局域网中,信息就成了独家资源只有本校学校才能浏览;这也限制了高校就业平台信息于外部或其他高校就业信息的互通与交换。
3.数据缺乏规范,无统一标准
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系统并无统一标准,建设初期各高校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要参考标准;在汇总及上报就业数据时各高校的“分数据”和“总数据”之间存在偏差;造成了就业管理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很多高校为顺利完成就业工作,至少要设置2-3名就业工作专干,分别负责数据的收集、整合及平台运行;无规范化的工作造成数据对接异常、多次递交不同格式的重复数据等问题,耗费人力物力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三、对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部分建议
1.扩展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性,使其从单一模式转为交互模式
即时通讯软件是现阶段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考虑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利用这种先进的通信技术、软件以扩展平台功能;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方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音频、视频等较为完整的信息交互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软件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进行基于网络的双向选择。在“网络双选”的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用户还可以通过通讯软件互通数据,随时随地查询对方信息,并有互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技术。
2.分散就业数据整合,共享就业平台数据
为了保证自身的就业率;方便自身就业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高校就业信息平台都各自为战,各高校之间、高校与校外之间无法实现就业信息共享。独立运作的就业平台会造成就业信息的“贫富加剧”状态,为了解决就业数据分散这一难题,合理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建设是主要解决手段。目前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整合就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2006年11月成立了以教育、人事和劳动三大行业部门牵头,教育系统为主,吸纳大的行业性用人单位的就业网络联盟[5] 。联合各行业、部门的力量,发挥互联网优势,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就业工作也能向技术要效率,通过技术提高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