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无论是在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在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方面,语文学科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笔者在高职院校尝试开发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通过构建语文课程群并实施教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为加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实施途径。
一、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课程角色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高职语文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意识到语文的学科特性。以此为前提,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这一途径去扩充青年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接受文化作品及多元文化资源的熏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的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因此,高职语文首先必须坚守阵地,然后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只有将高职语文课程的角色定位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才能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被时代淘汰,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创新课程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了有关于语文课程和文化素养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园阅读传统经典作品的情况不太乐观,8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可以有效提高人文素养,多多益善,但实际上能阅读完四大名著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3%。在对语文课程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71%的调查对象认为语文教育属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应大力开展。对我院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并且33%的调查对象希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课知识;32%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学欣赏等文学素养类课程;35%的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应用文写作等应用实践类课程。多项调查结果表明语文教育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各类语文课程的全面开设,有利于整体提升高职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要注重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文化素质功能,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我国优秀思想道德。课程是教育活?拥暮诵模?教育内容的融合主要体现为课程的融合,需要教师建立比例恰当的综合性语文课程体系。开设时应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语文类选修课程,应实行和必修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制定好选修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促进语文类课程的顺利开展,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对于课程考核采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开发创新,丰富文化素养课程。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建设研究
(一)双线并进的语文课程教育模式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从不同方面、不同教育方式来培养、熏陶、提高学生素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正式的或较少事先策划的“软课程”,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全面发展,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蕴含在学校的氛围、风格、环境等情境中,一所学校的精神主要靠隐性课程来存储和散发。人文底蕴越深厚的学校,其隐性课程的表现样式就越多样化。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有限, 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就更为重要, 应有体系、有侧重地开设。显性课程方面, 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在课程内容上的合理分工、相辅相成, 强调教师的讲授引导。隐性课程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全方位、全程的教育, 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相吻合。文化素质教育核心层面的人文精神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陶, 并贯穿教育始终。因此要将隐性课程的重点落在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的建设中, 有意识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因素,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二)建设丰富全面的语文课程群
笔者选取语文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通过建设课程群及教学,达到完善学生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学情,开设了四类语文课程来支撑课程群:文化通识类、文学素养类、应用实践类、交通文化类。在不同学期、以必修和选修交替的方式,循环开设了10门课程。课程按照分类和内容,基本覆盖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向。
1.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
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让其了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把握中国文化并由此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课程群建设以这一类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课程属于中国文化基本观念通论性质,因此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侧重点不在于对文字本身的探讨,而是选取凝聚了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若干汉字,揭示其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2. 文学素养类课程建设 文学经典是丰富的人生世界和鲜活的生命体验,要实现丰富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任务,就要求教师们改变文学经典的释读理念,以对作品、对思想情感、对人的“生命与感性”的关注替代对经典作品的解析翻译。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生命力的激荡,丰富他们的人生世界和鲜活的生命体验。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课程时,教师应当从原本费心尽力地对古典诗词展开详细地讲解、灌输性传授知识改变为环绕某个特定主题进行适当讲授,将品读经典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们,让其对经典书籍进行品读,将自身的人生经历、爱好、气质融汇其中,在体会经典、充实自身的时候得到全新的生命感悟。笔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讲解《礼记》的时候,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们找四书五经等书籍,提示他们领悟不同思想学派的思想文化;在讲解《李将军列传》的时候,刻意让他们去品读《史记》等书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的优秀品质。在最后期末的时候,还需要考核学生们品读经典的成果,将考试作为指导他们主动地展开经典古籍的品读,提升道德修养的一个手段、动力。学生们用了大量时间徜徉在古典经籍里,他们的文化沉淀日益增多,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改善平日言行。
3.应用实践类课程建设
本类课程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学习职业必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此类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鼓励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选择适用的课程和内容。既有巩固基础的必学部分,又有提供差别选择的选学部分和服务专业建设的补充部分。如应用文写作、职场交际与口才、普通话口语交际与训练等。
其中,应用文写作是面向全院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通过应用文体知识的讲授练习,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撰写各类应用文种的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Y料、概括分析、构思设计等职业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方法,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提供必要的写作能力和基本的职业素质。本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又是一门文化素养课,既满足学生“岗位人”、“职业人”的写作需要,还考虑了学生成为“社会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4.交通文化类课程建设
针对交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语文课程群建设中增设此类课程。交通文化课程的设计注重“交通”与“历史”的关系,将交通史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讲解,内容包括中国交通的历史变革,中国古代对外交通,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通过讲授帮助学生形成中国交通文化的整体概念,让其了解行业背景。此类课程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配合其余三类课程构建出既“全”又“专”的语文课程群,有效推进交通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德育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高职语文课是要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从长远看,高职语文的根本任务还承担着、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改造国民素质、重铸民族精神的重任。所以,立足于学生现有语文程度,对其提出不同种类语文课程的教育要求,拟定不同性质语文类课程的考核标准,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群,可保障高职语文课程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延伸。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8695.html下一篇:浅谈高职教育中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