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71-03

  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接受过一定教育并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人才。他们是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是联系研发技术和产品生产的纽带。技能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操作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如何培养新工业环境下的高技能高素质且具备一定创新潜力的人才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组教师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了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市场,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按照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情况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总结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按照“紧跟就业市场,突出岗位需求,拓展职业远景”的原则,紧密围绕本专业就业主要方向――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岗位群,根据岗位群主要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的要求,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将企业的实际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以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企业培训与考核标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行业要求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形成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电力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针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以及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岗位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确定了以工作项目、任务驱动的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纽带,以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以校内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利用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院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结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践性强、技术和安全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按照电力行业电气设备安装、运行及检修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实训。实践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为50:50。

  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证,还要求学生获得进网作业电工证、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证(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电机装配工、继电保护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行校企共建、校企同步、标准一致。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业技术专家参与技能培训;采用与现场岗位人员同步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料库、试题库;实行与现场岗位人员一致的职业资格证考评方式。

  二、“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通过多年沉淀与总结摸索,逐步形成该模式的雏形并不断得到完善。所谓“一中心、四融合”是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

  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和今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是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实施阶段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检修、运行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

  加强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采用分段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第1、2学期从基本技能培养到专业技能培养,第3、4学期从单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培养,第5、6学期从实训室训练到生产性实训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陆水水力发电厂、丹江口水力发电厂、陆水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青山热电厂、武汉绿色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使“电工技能与训练”、“电机技术”、“电气设备”、“电工仪表装配与维修”、“电气运行”等课程的能力考核分别与维修电工、电机装配工、电气值班员、电工仪表装配工等职业资格认证以及电工进网作业操作证的技能鉴定相融合,使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5.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本专业紧紧依托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专业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三、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按照“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一是课程内涵。“知识”是以校内教育为主,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普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能”是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身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组织模块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电气设备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二是突出课程特色。新模式突出课程设置、实践训练、顶岗实习等环节,不但强调了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培养,更加突出了对该专业学生“电气设备安装、电力工程识图与电气CAD、电气设备检修、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工程设计”五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的思路。三是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模式不是简单的教学过程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要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水利电力行业的远大理想。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其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在广泛的就业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基础,按照生产流程,根据岗位与职业能力采用逆向倒推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发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电话随访及电力企事业单位的实访,根据学校调研情况,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针对发电厂电气运行与维护、变电站电气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电力生产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岗位(群),以培养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参照职业标准,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把生产项目与课程融为一体,实现项目、课程一体化,实现课岗合一,按照技能生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一中心、四融合”模式下的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关键性环节。技能型人才结构特点注定了课程模式应该以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以高精实践为特色。课程模式主体呈现出项目化、课题化、技能综合化特点。课程特点要求师资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一线实际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课程结构特点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挑战。在此过程中,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措施达到了较好的师资配置。

  一是资水平优势互补,专业骨干教师帮扶的策略。学校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的活动,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岗位的要求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熟悉教学过程及各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教育教学的经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等教学研究活动,从而形成全校教师长期学习与精益求精的氛围,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专业水平互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是通过与高水平的企业对接,聘请企业专家能手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联手的“双名师”专业带头人,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学生课题导师,继而形成高水平的“双师”队伍。

  五、高质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体系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可以使技能人才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紧跟实践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并且能够通过企业一线的训练建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深入钻研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潜力。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更能促进专业科研实践,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双赢的效果。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武汉市、赤壁市等电力企业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优良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六、“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工学结合见成效

  学院依托湖北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特征、培养方式、考核标准、教学计划等进行研究和论证,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

  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应聘到水利电力企业就业,学院也因此在水利电力系统内和社会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与口碑。2011年至今,本专业的学生协议就业率达9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优秀率达到35%,毕业生供不应求。

  “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打破了实训内容与企业真实生产不一致的局面,打破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成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的逐步提升,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策略,以更好地为企业与行业培养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875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