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跨境贸易的快速崛起,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急剧膨胀的翻译市场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表明了当今中国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翻译人才缺乏职业化的知识,难以胜任翻译市场中各个领域的岗位需求。市场中过于追求翻译高端人才,忽略了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在综合考虑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培养适合翻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培养多样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不能仅仅把目标定位在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除了高水平的翻译家,国内快速发展的翻译市场需要大批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为翻译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翻译人才缺的绝不仅仅是同声传译。”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柴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声传译被认为是翻译职业金字塔顶端的“金领”,而柴教授认为,除了同声传译,国内经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可以说是全线告急。会议口译、商务口译、专业笔译等都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翻译人才现状的分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应对策略。
一、翻译人才现状
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内市场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翻译服务市场处在上升阶段,据统计我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公司企业共有3 000多家,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翻译服务队伍却仍然不足,仍然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据调查,现今我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懂专业的翻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现有翻译力量的比例很小。
(一)翻译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近年来,从事翻译的单位和人员迅速增加,据中国译协的资料显示,数十万人以不同的形式参加翻译工作,由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服务单位有3 000余家。然而,由于翻译者能力和经验参差不齐,翻译出来的作品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不能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从中显示出我国是一个翻译大国,而不是翻译强国。
我国翻译人才缺口达90%,各类翻译人才全线告急。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每年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其中也包括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都把视野投放到高端的人才需求市场,不愿意从事基本岗位的工作,最后离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越来越远。同样的面对众多的毕业生,翻译市场找到为数不多的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主要是因为翻译技能不能与专业相联系,使缺乏专业知识的学生竞争力降低。另一方面,企业不敢大胆启用会外语的人,认为他们的翻译水平没有达到标准,就不让他们做。但翻译是一个熟练工种,最好最快的提高方式还是要通过实践。要通过实践去积累经验,通过长时期的训练,才能促进对于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的积累,达到多样化、职业化。
(二)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亟待改变
社会上不懂翻译的人们有一种共识,认为懂外语就能翻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误解不消除,就永远不会真正认识到职业化翻译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再到社会各阶层的人,都需要提高对翻译作用的认识。如果大家形成了正确的认知,认为这部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翻译人才的待遇和地位就改变了。尤其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来说,虽然有的人不能从事高端的同声传译工作,但是懂得相关专业的知识,并能在相关岗位上发挥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说,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做会展陪同人员,旅游英语导游、涉外酒店服务人员、国际贸易公司的口笔译人员等。这些人员也应该受到社会和学校的一致肯定,在招生及就业的过程当中应该给以相应的宣传与重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一听到英语就觉得自己难以胜任,特别是翻译,认为比较高端,会选择其他传统偏于管理之类的专业,使得翻译人才数量在入口处流失。在就业的时候,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自身定位矛盾的问题。既想拿高薪,又想从事较好且轻松的工作,一旦进入相应的岗位,短期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跳槽。而没有坚持在特定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很多学生转行放弃与英语相关的岗位,导致翻译人才流失。
(三)翻译人才亟待职业化
人力资源市场的排行榜上,人才需求岗位中,英语翻译排在前列。据了解,尽管一些企业以高薪作为招聘砝码,但懂专业的英语应用型人才还是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企业对英语人才招聘条件要求很高,不仅要口语流利,而且还要懂专业,一些大学生虽然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但是因为不懂专业很难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而被拒之门外,翻译人才职业化已经迫在眉睫。
以上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针对这些现象,高职院校需要逐渐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虽然我国一直很重视英语教育以及英语翻译的培养,但是毕业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的少之又少。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翻译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而且学校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翻译理论上,并没有相应的实践,更没有与某个特定的专业相结合,最后使得学生只是了解泛泛的知识,并不能应用到相关的领域当中。另外,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原因之一,学校对外语的教学以证书或资格需求而非能力作为衡量标准,考级一旦过关,对考试者而言就已经完成了使命,导致了语言教育与社会需求大大脱节。职业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化、国际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语言技能训练和翻译基本功打造为宗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汲取和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笔译翻译技能,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能够担任国际会议传译和文件翻译工作,或承担外交、外贸、企业、新闻媒体、金融、法律等部门口笔译工作。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各大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口译、笔译和翻译实践等课程,培养目前最紧缺的英汉双语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面向职业化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必须理论、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还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并且与某一个特定的专业相结合。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专业”的问题,其培养目标为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则不够重视。忽视翻译操作技能的培养,缺乏特定专业知识,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翻译涉及面狭窄并且从业能力低等问题。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学科建设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仅仅懂得理论而不会实践,也不能很好地与职业知识相融合,这样的毕业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翻译实践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化知识的整合
之前“听说读写技能熟练,口语表达流利”等条件之外,现在的翻译岗位需要的不只是优秀的外语人才,语言加非外语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逐渐被需求。应用型外语人才不仅外语优秀,还掌握贸易、技术、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已经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
专业教学应从简单的理论课程的实践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使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知识相整合。例如,部分院校开设了实践实训课程,如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训等,还有学生自主创业的翻译工作坊,在专业知识的引领下通过基于任务、项目的实践模式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这些课程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并且,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训课程期间,会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形象动态的了解,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每一个实践环节上,对英语口译或者是笔译都扩大了认知面,增强了翻译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拓展。
(三)职业素质培养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涉及思维与语言、存在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将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与职业素养、陶冶情操结合起来。中英双语的翻译要求翻译者必须熟知中外两种文化的写作风格、语言习惯,有较强的政策把握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结论
高职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着重于理论技巧和技能的训练,还要与专业知识相整合,应用到相关的领域才可以使翻译工作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9101.html下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