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一、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从2001年开始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十余年。从四川省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来看,截止2015年本科院校达到51所(含9所独立学院),占总校数的46.79%;高等职业院校58所,占总校数的53.21%,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7所占到了15.5%,民办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显现。由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在寻求规模发展的时期,对专业设置往往都是追求数量和追求热度,普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程度比较低,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不够;二是专业设置缺少自身特色,同类院校之间的重复率偏高;三是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严重滞后,开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速度较慢。
二、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依据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国内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专业设置的策略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产业定位,瞄准人才需求缺口;专业设置的前提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设置各类专业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根据职业分类和需求设置专业,同时要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科学地预测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1.教育部的指导性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3]6号)要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继承创新、灵活设置”“科学规范、体现特色”“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等原则,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划分和调整,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因此,按照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要求,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设置实施动态管理。
2.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生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经济特点决定院校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市场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贴近人才需求,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例如,成都市的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就要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纲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等先导服务业,加快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和改革创新示范区,建成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因此,区域内的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就应该紧紧围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等先导服务业和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在物流、电子商务、IT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上选择性进行专业设置。
二是产业结构决定院校专业的分布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持续的变化过程,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社会资源的调整,需要其所对应的职业及劳动力市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即专业门类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产业结构决定着专业的区域性。受自然、经济、政治、人文的影响,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特色,民办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地方行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特点,以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本着为地方、为行业经济服务的目的开设专业。
3.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特色
专业设置有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灵魂和发展的核心,要想将高职教育办好,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开设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专业。专业可以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充分了解所处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分析和研究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合理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民办高职院校只有紧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办出特色和品牌,让毕业生供不应求,才能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大量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因此,选择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重要方向。 三、民办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
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来科学进行专业设置,这是检验民办高职院校合理布局专业结构及内涵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是专业与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紧密契合点,有利于促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信息平台
构建一个内部的专业设置信息数据库,通过设置信息数据库的基本参数,接受、采集、分析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专业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在同类高职院校开设的情况、招生人数的变化趋势等进行全面的对比和研究,从而得出有效的预警信息作参考。在预警信息中主要从专业人才需求供需比、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特色或创新、一次就业率、平均薪资、就业单位规模、专业对口率、岗位适应度等来设立监测指标,同时分权重计算,从而分析出预警的等级,等等。
2.构建科学的专业设置监控平台
民办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的时候,要及时监测预警信息,及时进行更新与维护。通过构建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信息平台,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在有效使用专业信息数据库的前提下,由教学主管部门构建专业设置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社会反馈等问题上,做好及时的分析与判断。
3.设立专业设置的专家评估队伍
民办高职院校一般都建有专业设置的审核部门,但普遍存在重新专业审批轻旧专业评估的现象,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家评估队伍,对于提前预判专业设置的风险、提高专业设置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支队伍的主体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有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研究专家、政府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各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校长、社会企业家代表,等等。借助各方力量,强化风险评估的效果。
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办学质量和水平,民办高职院校要正视在专业设置中的缺点与不足,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避免专业设置的过度重复,高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适应程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