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民族地区要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要求出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2]。201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3]。以此为政策和理论依据,研究“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思路与对策,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依据《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17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4]。
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计1334所,其中民族地区高职院校132所,占总数的9.9%,分布在13个省、自治区,其中东部地区0所,中部地区3所,西部地区129所,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从举办类型上看,公办院校110所,占总数的83.3%;民办院校22所,占总数的16.7%;从院校所在地看,位于自治区(自治州)首府的高职院校86所,占总数的64.2%。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概况
2010-2015年间,教育部共备案35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占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总数的26.5%,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十二五”期间,各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盟人民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环境,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协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高职院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提高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师资水平;改善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改造,认真落实贫困生救助政策;开展针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环境与政策
1.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实体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性安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总体要求。并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5]。
从时间节点上看,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高度吻合,是制定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把优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统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布局及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等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对发展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国家做出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一带一路”的有力政策支撑,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地处中、西部,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在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方面也亟待开发。产业转移和调整重点产业布局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6],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也是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提质增效、产业升级的需要。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使得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可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从而承担相应的功能和责任。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相关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有所增加,这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十三五”发展新的机遇。
3.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见,加大对高职院校支持力度 2014年至2015年1月,内蒙古、广西、宁夏等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就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目标、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加大高职教育保障机制做出部署。湖南省湘西州、湖北省恩施州、甘肃省临夏州等地方政府也就贯彻国家、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关意见,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破解民族地区人才瓶颈出台相应意见或实施方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出台加快发展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意见或实施方案,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可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对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困难与问题
“十二五”期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由于民族地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地区经济总量水平低,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当中,财政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后位,客观上导致高职教育的整体经费投入非常有限。因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设施、实训条件相对不足掣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受高校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影响,73所地区、自治州、盟属高职院校无一所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行列。
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存在着定位不够清晰、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的弊端,盲目攀比普通本科院校或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导致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发展规模等存有误区,与同地域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更新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制等方面没有体现民族特色。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由中职及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来,办学层次虽有所提高,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培养出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适龄人口不足,对其他地区适龄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强,导致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由于部分民族地区第二、三产业欠发达,地区本身企业数量不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
三、“十三五”发展对策
(一)制定民族地区扶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结构已处于非均衡状态[7]。为此,要加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扶持政策的顶层设计。建议由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设立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十三五”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提升,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扶持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
从高职院校经费支持上看,教育部于2012年制订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周期为2012-2020年。该计划针对制约中西部高校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出台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以进一步缩小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8]。尽管该计划提出要引导和支持高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但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均为本科院校。因此,建议探索实施《中西部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因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均位于中西部地区,通过该建设工程,可扶持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从高职院校支援帮扶活动上看,教育部通过《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重点支持西部地区14所本科高校发展,14所本科高校中位于民族地区的占多数。对口支援工作促进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了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建议开展并推动国家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家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帮扶活动可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国家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可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间开展资源共享、联合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学生顶岗、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帮扶工作。
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上看,建议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设立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基金,开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用好国家相关教育发展项目,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建设,推进高职院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管理,明确教育、编制、人社、发改、财政、税务等部门以及有关行业的职责,建立教育与其他部门沟通对话平台,采取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方式,主要研究校企合作政策机制,围绕产业发展规划、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等协调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为促进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从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上看,要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省、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好和使用好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优惠政策,力争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政府财政专项支持范围,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建设任务的资金投入。在保证院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加大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专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更新教学设施和添置仪器设备,全面提升已建实训基地技术含量,完善教学管理及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建设和多媒体应用系统建设。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一是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推动作用,完善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结构,深化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建立并完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章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内部科学管理水平,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专家治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强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队伍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制度和预防制度,逐步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相适应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制度建设。
三是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建立并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积极推进中职、高职教育分段培养或联合培养,通过开展高职、本科“3+2”衔接试点及中职、高职“2+3”衔接试点,建立中、高职衔接通道,搭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相互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构造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空间,体现职业教育终身理念。
四是全面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完善行业合作机制,增强校企合作力度与活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招生就业良性互动。在政府指导和协调下,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品牌(示范)专业为纽带,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及中职学校,共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突出民族地区特色
专业建设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民族地区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教学建设,对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按照专业建设的自身规律,根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科学分析现有专业情况,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配置专业资源,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打造民族地区品牌,努力构建竞争优势要素明显、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应依靠和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专业建设相关信息,在紧密联系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在吸收和借鉴国家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的先进建设经验时,不能全盘照抄照搬,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有主有次、分步骤进行,逐步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道路。
专业建设应符合国家、省(自治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对接行业企业,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本地区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按照“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扶植新兴专业、调整劣势专业”的思路,集中投入,壮大实力,建设好在行业和地区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根据民族地区地方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紧缺人才专业、民族特色专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和能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专业的建设,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特色专业建设要在择优遴选特色专业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是紧密依托民族地区优势和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民族地区多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但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有的交通区位、先天的语言优势是探索“专业+语言”或“语言+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加快培养多语言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先机条件。例如旅游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围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办学,打造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特色专业。
(四)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市场用人需求和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重点,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因此,首要任务是与企业共同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基于专业特点和工作过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岗位,系统分析各项职业能力和素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按工作过程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及实训项目,通盘考虑理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习实训和素质教育的学时和比例,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多途径、多形式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分学段、分级式组织教学模式,不断采用任务实操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虚拟情境法等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可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递进、素质提升,突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互动性和仿真性。
教育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生产化”和“生产过程教学化”。在实习教学方案实施、协作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共建“两用基地”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把“两用基地”建设成既能满足学生实训,又能满足企业职工培训的基地。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重点,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模拟实训室、虚拟管理,实现实训基地“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四位一体功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