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已经不拘泥于仅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这一硬件条件,而是更青睐具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理念,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条腿走路。李克强总理就曾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也从政策和规划上重点强调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
第一,在校生的职业认知普遍较差。多数在校生认同“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不出差错就行”的观点;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融入到团队中,喜欢独来独往。但应届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日渐清晰、明朗,多数实习或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工作要尽心尽力,不仅要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而且要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
第二,高职生的职业态度比较消极。比如面对“如果领导交给您一项费力又没有报酬的工作”问题时,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应付或拒绝;对待工作或任务,很多学生会持中庸或懈怠的态度。在现实工作中,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缺乏忘我的工作态度,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加班完成任务。
第三,高职生的职业陋习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在一家公司连续工作3年以上。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部分高职实习生、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出现各种状况,如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说苦喊累、怨声载道;上班不遵守时间;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收入;工作不顺心就擅自离岗,抗压力差;手机党、低头族,与人说话、沟通交流能力差;不屑、不善与人合作;等等。
三、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最为现实的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极大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拜金主义、利益至上、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等日渐抬头并充斥在社会中,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各方面,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定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信息新媒体带来的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毅力。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受待见”,被视为“断头教育”“次品教育”,而这种职业教育不平等观念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这些社会因素无疑都影响着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二)学校方面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它的政策,而教育政策决定教育行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够把人类带上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把对崇高的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但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观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硬件”的培训,而对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软件”关注不够。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通过几节课或几次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并未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教育纳入到整体课程体系和规划中。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重视程度还是实际的工作部署,都没有体现对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热度和力度。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校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或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出生可以说是众星捧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重心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这些90后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贵族”生活。而这样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很容易造成90后出现自我意识强、服务意识差、唯我独尊、独立自主能力欠缺、遇到困难绕着走、抗压力不强等问题。此外,父母的教导,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等,也都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学生方面
高职生自身是其职业精神养成的决定因素。高职生的特点是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但务实功利性强;道德观健康向上,但知行脱节;积极进取精神不断强化,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差;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上崇尚个性自由、独立,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等等。而一些高职生又往往对自身的认知存在误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容易全盘否定自己或是无视自己的缺点,进而造成其积极行为的缺失,从而影响其职业素质的提升。
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1.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倡导”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未定论的表达方式,它是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积极弘扬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各行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是实现社会长足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各国各民族思想交流交锋的激荡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和变异的价值观渗透,我们更应该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站稳脚跟,坚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象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在行动上汇集劳动光荣、劳动最美的正能量,通过引导和鼓励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把职业精神落实到工作岗位之中,多发现和多培育具有职业精神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劳模精神影响和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去,使之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价值判断标准。 2.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为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合作,最大程度地优化社会资源,鼓励并促成校企合作、工学合一,疏通学生参与企业、社会的渠道,激励企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规范双向互动。二是要建立职业精神培育一贯制,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贯穿至中高职教育体系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中。此外,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更多的是以活动和实践教育的形式进行,还需要政府协调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1.高度重视,深度落实
高职教育是社会的产物,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而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社会的要求、高职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整体规划,将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紧抓、严抓、常抓,做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条腿走路,不能偏颇。在工作中,要将职业精神落实到实际中去,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贯穿大学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分阶段分模块地进行教育引导,行于课堂而内化于心,杜绝“短、平、快”“一刀切”的态度,不搞面子工程,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让职业精神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而且要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一张名牌。
2.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心理学上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确定的关键期,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性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起示范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修养,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一个具有处世热情、情绪稳定、待人亲切等人格特征的优秀教师将会散发出强大的光芒,也会引领学生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
3.校企相通,产学相融
如果说学校是育人的摇篮,那么社会就是塑人的熔炉。学校和社会都是每个人必经的两个场所,一方面学校要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吸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者互通互融、息息相关。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就是嫁接学生职业精神的链带。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尤其是企业要将其文化带到实践教学、实操训练中,在仿真或者真实的情境中体味企业文化精神的力量,使专业技术技能富有生命力和生产力。
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职业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境界,更应该是一种品质和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文明习惯无小事的道理。因此,在我们的日常学生管理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渗透“文明修身、立德树人”的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小见大,按时上课就是树立时间观念,认真听课就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上课关机就是遵守纪律,考试不作弊就是诚实守信……这些良好习惯就是职业精神的萌芽,与职业精神一脉相承。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1.重视家风
据调查显示,很多高职学生认为家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是大学生职业精神形成的土壤。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要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培养自立意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勤劳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自立能力,一些生活的琐事,特别是脏、苦、累的体力劳动,家长不能统包代替,而应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独立承担,即使做得不好也要做,加以鼓励引导,让他们亲身体会付出劳动、收获快乐的感觉,增强自我效能感;另外在学习上要求孩子勤于思考、多动脑动手,钻研专业,促进其心智、品质的全面发展,成就匠心之作。
2.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的很多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和确定的。因此学校要充分意识到家庭、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天然的导向作用,共同承担分配教育学生的任务。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既要掌握学生在家的第一手材料,也要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对于问题学生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始终保持家校教育的连续性。
(四)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作用
高职学生参加工作的主动性取决于对职业的态度和认识,然而轻视劳动、贪图享乐、拜金主义的存在左右着学生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不断提高职业精神对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知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活动,职业技能、职业精神是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它们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向各国工匠学习,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9771.html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伦理评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