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着眼于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急需一批技术精湛的技能型人才,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规格、培养层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能进一步接受高职教育以提高其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萎缩,这也为高职院校拓展了招生生源。中高职衔接适应了社会、学生、中高职院校的共同需求,其推行势在必行。但当前因制度、机制以及各个院校发展水平差异使中高职衔接面临一些困境。本文以某校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相关对策,供同行参考。
一、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调研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的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及延续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中职和高职属于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但是国家在界定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高度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界限模糊且缺乏延续性,如通过数控技术专业调研,在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都在重点强调对数控设备进行操作与编程,但没有具体明确其界限与目标延续。
(二)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没有有效衔接
由于中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其课程开发依然遵循学科模式。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资源开发使用方面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高职院校缺乏对中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规律的研究与探索,较少顾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按照专业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忽略中高职之间的关联与对接,主要表现在:
1.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贯通的教材。2014年教育部针对我国中职教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并在各中职院校中逐步推行。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的职业范围、人才规格、课程设置与要求以及相匹配的实验实训条件。但对于高职阶段的专业标准没有统一的方案,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独立建设,差异化较大,良莠不齐。数控专业中高职均既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CAD/CAM、数控加工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又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很多课程内容,中高职之间没有考虑递进关系,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及衔接的延续性,为后面的衔接带来很多问题[1]。
2.中高职两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中职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知识要求较低,文化基础课时量少,内容较为简单。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基础文化课程难以适应高职要求,如笔者在数控加工课程授课过程中,中高职班的学生对于宏程序的接收能力普遍低于普通高职班学生,原因在于其中包含三角函数、变量等高中学习的知识点。又如电类课程讲授中,中职生无高中物理基础与相关数学知识,对电机控制与PLC的学习中难以接收。为此某职业学院在中职学生入学后,组织一次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高考生源与中职生源分班讲授文化基础课。
3.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以某职业学院与对接的某中职学校数控技术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见表1):其一,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名称相似率达到40%以上,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现象占40%以上。其二,中高职相同课程名称的课程内容重复多,如“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制造基础”、“公差与配合”课程,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较多,重复率达80%以上,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差异。这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若中职学生直接上普通高职课程,课程重复,有效值降低。
(三)中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合理统筹
在推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后,各中职院校在得到相应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建设各自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职配置校内实训标准实验室如表2:
然而在各高职院校,因经费来源不一,缺乏政策及相关配套资金情况下,实践实训条件差异化大。如有高职院校针对数控技术专业有7000余万元的实验实训设备,实训教师与学生可达1:15。而有些高职校针对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仅几百万,实训教师与学生可达1:80。且中高职院校在实训环境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训设备明显落后当前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实训教师在部分高职院校严重缺乏。
(四)招生制度对接存在瓶颈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这使中职学生在高职生源中的比例逐年扩大。然而,当前中职升高职主要通过由各高职院校组织的单招考试进行时,却存在以下问题: 在单招考试中分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其中文化素质又分为“理论考试”+“专业基础理论测试”,总分为300分,“文化素质”占200分,“职业技能”占100分。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在逐步统一,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也逐步规范化,但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内容差异化大,这就导致部分中职院校为迎合某个高职学校的招生而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偏重。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技能为车削加工技术与铣削加工技术,但在单招考试的技能测试时,这两项技能的测试需要有相应的设备作支撑,同时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组织。而部分高职院校因实训设备的限制、也或因组织花费过多的财力与人力,往往借着自主决定技能测试内容而简化技能的测试或偏离主题,以其他技能代替,如采用电工接线代替。并且在技能测试环节不能严格把关,走形式,随意性大,从而导致单招考试主要以理论测试为主。这样中职院校在组织专业教育时,重理论轻实践,以致中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将学生分为“就业班”与“升学班”,在教学中一方面将理论文化课教学作为重点,另一方面按照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的要求安排专业课的教学,最核心的操作实践课程被削减,违背了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重的初衷。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1.缺乏层级衔接、相互协调的科学管理模式。中高职教育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教育司管理,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存在着职业教育管理上重叠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擎肘等缺位和混乱现象,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混乱直接影响到中高职办学有效沟通、顺利衔接。
2.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是中高职衔接问题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08年,高职院校数量从432所剧增到1184所,这个数量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52.3%。大量通过中职中专兼并重组成为的高职院校把工作主要放在扩招普高的学生,此时生源的旺盛使其无暇顾及也不屑于考虑中高职衔接。而此时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其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抵触与排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急剧下降,直到近年来在鼓励职业教育的政策下,中等职业教育才开始恢复生机,再次得到部分学生及家长的注意与认可。在高职院校粗放式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与中等职业院校依靠政策自我发展的情况下,双方在对待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均较为被动,甚至做衔接工作仅是应付了事,这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
1.完善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中、高职教育衔接要顺利实施,首先在升学考试上要改变传统的普通高考和考试办法,实现教学与录取制度的有效衔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规划考试题目,突出专业课和实践课,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考出真实水平。其次,给予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中高职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技能竞赛、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专业证书等纳入录取综合考核标准,使录取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2.中高职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对接。中高职专业的设置要对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不断优化完善,根据不同行业对实践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中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设置专业课程,紧跟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中高职教育专业的科学合理衔接,及时修订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使不同层次的两个院校在专业链接上形成一个无缝链接。高职的职教专业设计是中职职教专业设置的深入性、拓展性的延伸,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宽窄、深浅都对中高职衔接的紧密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对中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才能促进中、高职的完美结合。就数控专业而言,专业可以一一对接,也可以“相近衔接”,例如中职院校的机械加工可以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也可以采取“拓展对接”,例如中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
3.探究中高职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衔接。中高职衔接中,要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就要对专业课程应该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重点明确,制定课程标准[2]。建立起统一的课程标准是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核心,中职数控专业的课程标准应依据数控行业和企业要求进行设定,高职教育要在中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拓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规划中,中高职院校应该保持良好沟通互动,熟知彼此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环节,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4.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举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个人等多方之力,合力办学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多次在讲话中提出集团化办学的优点,其不仅能够实现教学、产业整合,对中高职教育的对接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以数控专业为例,由于专业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推行集团化办学,发挥了规模效应、积聚效应,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招生就业、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多方合作做了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用、教学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机制,有效地实现集团内各单位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从招生、专业结构布局、教学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协调、教学设施的统筹利用到就业的整体环节来服务于中高职衔接,避免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设置不对接、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设备重置浪费等诸多问题[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