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与“职业”的结合,是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过渡类型,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教育大类。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将职业技术层面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其它时间进行实践;搭建高职教育层次的两个知识平台,构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征,也是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核心;更是高职职业技术的“高级”与教育的“高等”所在。
1.通识课的开设原则
我们认为高职通识课程还应该有和以提高学生基本就业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相关的一些原则,现总结如下:
(1)目标引导――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原则。高职课程以应用为主,设定符合就业市场要求的教学目标,构建培养“人”的课程体系。
(2)重在建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识课程开设重在建设,坚持标准。凡开设课程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主要指课程内容及大纲),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识课程要保证基础,结构合理,逐步增设,宁缺毋滥,优先开设基本课程,逐步增加课程总量,不断充实课程资源;培育特色课程资源,优化通识课程体系。
(3)讲究实效――课堂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删除与实际技能联系过少,理论性过强的课程,突出技能。
(4)模块组合――高教性与职业性统一的原则。基于此,高职通识课程的开设要根据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进行模块组合,及要包含德、智、体、心、美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等素质要求;又要切实以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基本就业技能为目标。
(5)分类开放――遵循通识课程开设规律的原则。高职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同时根据学生学科专业背景和学历阶段差异,体现不同学科类别和学历阶段的不同要求,遵循素质教育中教育为重点、循序渐进的规律。
2.项目课程化―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融通途径
2.1分段而治。国内综合性本科院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其实施通识教育的方式有分段而治的形式。即,学生入学后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通选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实行弹性学制。其主要思路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做法。这对于本科院校的学制情况及综合性大学的学术资源而言是可行的,但这种模式在职业院校是行不通的。
一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其学制为3年,而且有将近一半时间用于实习和实践。因此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是不适合高职院校的。
2.2拼盘组合。目前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是在专才教育模式下增加一些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
2.3整合融通。全部课程资源由一个教务处统领,通识课程实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课程围绕学生技能的中心点,集合各个专业的教师,组合成为一个项目单位,该项目成熟一个上一个,为学生负责。列出项目考核目标和具体措施。
3.高职院校中两级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打破原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横向模块。在通识课的教学中深入一个专业领域的经典。
“专”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把“专业”局限到上两年专业课,几本专业教材、甚至是一到两个证书,甚或从事几个月的工作实践,从以上分析来看,专业教育的实施还是比较片面的,尤其是把专业集中为基本专业教材上,而且根据评估,一本专业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几位专家两三个月拼凑出来,让这样的教材去充当培养专才的载体,实在是有点“浅薄”。
因此,笔者认为,本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不矛盾的,因为根据辩证法来讲,所谓“厚积而薄发”,这就把专与博的关系讲的很透彻了。现在所要解决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一,专科教育学生在校时间有效,往往实行411模式,即前4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后两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
第二,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一方面我们不满义务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又渴望接收那些经过义务教育培养的成功者作为我们得到学生,这就是职业教育人本身没有把握教育规律所导致的观念错乱。
直白地说,目前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是在于前者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既然大学已然区分出“应用型本科”和“研究型本科”,这等于承认“应用”与“研究”是两种类型。但从目前的区分来看,主要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结果来区分,这就又等于置“应用”于“研究”之下,从而职业高中――高职院校――职业本科,这一条线成为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研究型本科这一条线的补充,为义务教育的“失败者”们提供了一条受教育的途径。 4.高职通识课程的评价机制
在当代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识教育一直是改革热点之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仍存在着设置杂乱、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确保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推动通识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通识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根据高职通识课程开设的原则和目标,把对通识课程的评价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对通识课程目标的评价、对通识课程内容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4.1通识课程目标的评价.通识课程目标首先应与高职通识教育目标以及所属通识领域目标保持一致性。通识课程计划目标是由单门通识课程教学目标构成的,并涵盖所有单门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存在的情况是,单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般由任课教师分别从各自学科领域的视角和个人的科研层次出发,致使所编写的单门通识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重叠,与通识教育计划总目标不一致,甚至脱离。其次,通识课程内容与通识教学目标应保持一致性。若内容与目标相脱节,无法保证两者的一致性,也必然影响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4.2通识课程内容的评价
(1)作为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效性与意义,删除一切无用及无意义教学内容。(2)博览与深学内容之间的平衡性,通过精致通识课程教学设计达到两者平衡。(3)满足学生需要与兴趣的适当性。通过生活经验、教学经验以及学生需求层次的分析,教师明确地辨明学生暂时的学习兴趣与长期学习需求的不同。
(4)内容重点部分的时效性。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快速更新,知识都具有实效性,但观点与概念的亲疏程度决定了存在时间的长短。
(5)内容的科学性。课程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4.3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
学习结果的评价不在于辨析某门课程的优缺点,而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了什么水平,课程实现了什么目标。评价的核心应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实际达到的情况,并且这种关注和记录应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我们希望看到以后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来评价通识课程及任职教师。即学生学了一学期的通识课程了,最终究竟具备了哪些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掌握了哪些技能。而这些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能真正的用到学生就业实习中。(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