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围绕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促进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健康有效的良性运转,高职院校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深化内涵发展建设,坚持行业办学方向,以更大的努力和更大的勇气,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无疑是办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院校居安思危,实现其良性、高效运转的必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解决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即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和老师以及外界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那么,如何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呢?
首先,课程设置与内容应围绕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短缺状况日趋严峻,职业教育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顺应这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我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知识+素质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现代技能培养模式。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科学规划学时,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每个专业都相应的有多证书培训。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积极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进微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专业建设进程,完善教学标准,加速推进试点工作;开发国际合作,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发展的联动机制。
其次,教学方法应以坚持“能力为本位”,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多参与实践实训、社会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现实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首要条件。我们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就是将实习由模拟演示性训练转变为在生产型现场“真刀真枪”练兵,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由教室挪到法庭、证券交易场所。这种培养模式在许多职业教育学院都已形成长效机制。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了实习公司工作,由于业务熟练和熟悉企业环境,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工学结合,让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和形成办学特色等方面获益良多。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渗透“翻转课堂”、慕课的应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必须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高院校要全面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一定标准。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校园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增强把学识水平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只有我们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严谨治学,不断追求创新,有敬业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任劳任怨,那么,职业教育的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四,要加强学生就业教育,我们从教育学生树立理想为切入口,辅之“四个服务”即以经济资助服务为基础,以学习帮助为根本,以心理咨询为保证,以就业指导服务为关键,把“三个一切”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文件要求,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发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运行、合作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培养过程能够直接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内涵研究,创新现代学徒制的领域与项目,建立和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高职院校的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零对接。
近年来,职业教育紧贴经济发展设置专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针对职业特点,加强德育;站在专业前沿建设教材;强化实践教学,提高能力,借鉴国际经验。只要我们不断地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规律办事,克服困难,看准目标,忘我工作,努力拼搏,职业教育一定会不断前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0653.html上一篇: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