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网络社交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网络社交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

  为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本研究自制了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问卷,对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师范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分层抽样,人员涉及全年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基本信息、上网方式、上网时长、网络社交行为、网络社交原因、网络社交影响等。在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900份,其中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00份,其他院校均2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2份,有效回收率为88%,符合统计学数据分析要求。样本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拥有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则达到了百分之百,智能产品的普及为学生的网络社交提供了条件,尤其是移动端的技术发展,使得网络社交更加的快捷方便,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社交的行列,用户的增多反过来更加刺激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已经势不可挡。

  把握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需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学生的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长、社交工具、交往对象是网络行为的三个关键要素,因此在调查中需要着重分析这三个方面:

  (一) 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长。从上网频率来看,有65.2%的学生每天上网次数超过2次,20%的学生每天上网次数超过3次,14.8%的学生每天上网次数在5次以上。从上网时长来看,有30.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45.7%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18%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6%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其中大部分学生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多集中在3小时以内。[2]

  (二) 社交工具。网络社交工具是网络社交的必然途径,社交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网络社交体验,对网络社交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使用社交工具并不局限于一种,往往是几种工具同时使用,当前比较热门的社交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QQ、微信、微博、人人网,其中QQ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微信的使用率达到85%以上,这两种工具时效性强,使用体验较好,得到学生的青睐,而微信大有赶超QQ的趋势, 这与学生的年龄分布有较大关系。

  (三) 交往对象。交往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学生为什么选择网络交往这种方式,另一方面交往对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或是刺激其继续通过网络这种方式进行社交,或是改变其网络社交状态。经过统计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所涉及的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群体:同学、朋友、亲人、陌生网友,其中同学的交往比例达到67%,朋友的交往比例达到24%,亲友的交往比例为2%,陌生网友的交往比例为7%。[3]

  二、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社交展现出了超强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这是传统社交不可比拟的,但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有阻碍大学生的发展。

  从有利的一面来看,网络社交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成长:其一,给大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其二,给大学生一个更加平等的对话平台。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都是由网络社交平台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如果操作不当,这些优劣也即刻会转化为劣势,而网络社交本身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因此,这些不良影响也时时限制着学生的发展,下面就比较突出的不良影响进行重点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社交要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4个小时,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必然会对学生身体健康产生影响。91%的学生眼睛近视,其中76%的学生有“干眼症”现象,需要滴眼液缓解眼部疲劳。由于长时间重复鼠标点击的机械动作,加以手臂长时间悬空,调查中有45%的学生感觉身体关节不适,部分学生出现头晕、恶心、心悸等现象,这些是长时间上网的显性危害。除此之外,长时间在电脑前接受辐射,正常的新陈代谢收到影响,身体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情节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压迫。因此,长期沉浸在网络中会使学生出现性格孤僻、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前期可能只是心理失调,但任其发展下去,最终会导致心理障碍。

  (二) 迷恋网络社交影响传统人际交往

  网络社交出现之前,社交关系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往来的基础上,面对面的交往使这种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但是网络社交出现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直接见面也可以建立社交关系,这给传统社会交往带来极大的冲击。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比之前更加紧密,对话更加平等,不受现实中身份地位财富等附加条件的限制,这些优势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群体的需要,也使某些学生沉迷其中。调查中有64%的学生表示在网络世界可以自由交流,但在现实交往中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在网络世界中得到的满足感使他们抵制甚至拒绝现实的交往,长时间脱离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对这个社会越来越排斥,最终在网络世界不可自拔。

  (三)盲目网络社交影响正常作息

  大学里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自由安排,由于自制力不够,很多学生沉迷网络社交,在网络世界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想,某些学生在这里找到自信,某些学生在这里发现新的自我,这些成就和发现使他们更加迷恋网络社交,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学生存在网恋行为,每天网恋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超过55%的学生每天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这些行为都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过多的网络社交会牵扯过多的精力,正常的作息时间必然会减少,身体心理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社交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社交主要的平台就是网络,离开网络这个平台就失去根基,因此,对于沉迷网络社交不可自拔者可以通过对网络的管理断绝其社交的直接途径,从而阻止其进行网络社交行为。网络管理可以分为校内网络管理与校外网络管理两类,校内网络管理主要是加强学校对学生上网时间的控制,每天上网时间超过基础量便停止网络,校内网络管理需要依靠学校的校园网络监管系统进行;校外的网络管理主要是指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管理,对社交网站或软件而言,需要实名注册,要求提供身份证明,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若学生在网站逗留时间超时,社交网站或社交工具自动停止对其开放使用,断绝其交流渠道。

  校内网络管理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依托学校的网络监管系统,对全校学生进行实时网络监管,学校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是校内网络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学校网络监管系统完善,校内网络管理才能发挥功效。相比校内网络而言,校外网络管理则要困难一些,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确保社交网站真正对学生进行在线时长限制,否则,校外网络管理便不能达到其预期效果。

  (二)完善实践体验

  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人的思想转变为社会存在的现实,要帮助沉迷网络社交的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对于沉迷网络社交的大学生而言,实践体验就是让他们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现实生活、学习社会经验,不断的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对网络社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网络社交习惯。

  实践体验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两者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校内实践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讲座、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其交流机会,改善长期沉迷网络所造成的人际关系淡薄的问题。社会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直接与社会的接触中了解社会,进而了解自己,最终真正理解和明白社会的本来面貌,远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建立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最终真正肩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四、结语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 PC 网民规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比率将会持续增长。[5]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接受力强,且易于受集体行为影响,网络社交这种新型社交方式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扩大。大学里环境相对宽松,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很多大学生心理还尚未完全成熟且缺乏相应的自制能力,网络社交的大学生人数还将持续上升,只有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大学生网络社交不良影响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

  由于环境、心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社交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社交的不良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逐步蔓延开来。当前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在调研中采用的是自行编制大学生网络社交诊断量表,依据量表的统计情况进行网络社交的影响判定,界定的标准会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大学生沉迷网络社交是一个多因素的渐进过程,由于条件有限一些因素在调研中并未体现出来,它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相互影响,两者是否有相同的成瘾规律,是否可以一并治疗,这些问题都待于进一步的研究。[4]

  随着网络条件的不断地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网络社交必将成为未来交往的趋势,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网络社交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会越发严重,这应当引起学校与社会的足够重视,双管齐下,为学生的网络社交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067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