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一、打造品牌凸显专业特色
1.创建“四创”素质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的意识、创先的胆略、创造的才能、创收的本领”(“四创”),是我院创建的人才素质培养理念,也是闽东精神的具体表现。针对欠发达地区普通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入学分数普遍偏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情绪化严重等问题,我们积极开发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参与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等研究,同时还注重在学生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融入“四创”理念,积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
以全国优秀大学生创业典型事例――宁德市(福安)谢思惠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和福安市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为载体,借助落户我院的“宁德市大学生创业园”(由宁德市公务员局与我院联建)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孵化基地”以及“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等,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中心,开展创业培训,从创业教育理念、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种欠发达地区普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BEST”模式[1],即:基地(Base)、激励(Encouragement)、平台(Station)、团队(Team)。该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合作,打造特色创业孵化基地;机制保障,奖助并举,助飞创业梦想;汇聚力量,搭建平台,确保服务质量;内培外引,锤炼团队,提升整体战斗力等方式进行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2.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校企合作共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本专业成立之初就积极与闽东区域的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学院周边1000多家电机电器企业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动适应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以培养储备技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中国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企业提供部分设备和师资,并与学校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企业全程参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订单班学生除了享受非订单班学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外,还可享受企业向学生提供的生活补助和奖学金,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解决了学生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
依托主要合作企业、特别是有深层次合作关系的企业,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企业常年聘请20余名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承担学校专业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技术开发合作等,从而形成了一支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45%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队伍,优化了专业师资结构、加强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实现了校企共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3.开展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注重借力发展,主动对接合作企业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创新了教师成长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提升了专业与合作企业的亲和力。
坚持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强化了内部培养。学院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要求”达标培训活动,校内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好地胜任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借助企业导师帮助青年教师了解相关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并对企业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选拔青年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发服务,在“立地式”的研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建立了校企“双导师制”选聘和考核制度、校企导师数据库及相关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等,探索出一条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新途径。 4.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主导产业
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电机电器实训基地项目等的建设,使得该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闽东主导产业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等。主动加入福建省电机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该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服务区域电机电器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扎根企业、资源共享”的技术服务模式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同。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根据现代高职教育思想,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比较大陆与台湾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等的基础上,从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入手,吸收借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并结合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思路予以创新,紧紧抓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高职发展方向,根据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主动对接闽东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主动适应闽东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机电类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对区域产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产教对接、工学交替、课证融合、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订单培养满足企业相关岗位要求的人才。如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德远东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成立ATL新能源班和远东电机班,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订单班以培养储备技师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产教对接、校企共育、储备技师、订单培养”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技术课程、订单课程和拓展课程等模块。企业承担教学中40%的课程,全学程保证一年左右的时间,学生以员工身份在企业实习,毕业后学生直接到企业就业。
2.创新“能力本位”课程设置模式,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本专业在对区域制造业进行市场调研、人才需求、岗位职责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双系统、融双证、强能力、多方向、人本位”为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价值取向[2],构建了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主线的“理论课+实践课+素质教育”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基于核心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制定本专业《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并全面实施,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编制课程标准时融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区域主导产业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标准。在教学上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培养以系统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养成。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极大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本专业在校内建成了电工电子实训室、电机拖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械测绘实训室、CAD/CAM实训室、PLC实训室等13间实训室以及电机电器国家级实训基地和机械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电机电器实训基地总投资400余万元,以闽东电机的装配、质量检测为设计主线,对内主要进行学生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为教师技术研发提供试验平台,同时对外开放,向电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使实训基地建设为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社会服务与培训、技能鉴定”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实训与生产相融合,教学与技术服务为一体,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增强了专业教学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适应力。2011年该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2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职教育国家级实训基地,201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完善实训条件的同时,我院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基于典型核心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实施企业认识实习、校内集中实习、企业生产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体现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3]。
4.加强校企联姻,探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针对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呈现出较高学历、低技能、低应用能力等现状,为加强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了解现代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理念,为此学院及时建立了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还对企业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还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开展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立地式”研发服务,即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服务,坚持为区域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并使其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在“立地式”的研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通过实践,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在回校日常教学中更多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等“搬”到课堂中来,用企业丰富经验赋予他们的前瞻性来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学改革,将在教学过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院的教学能更切合市场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4]。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打通了校企产学研结合的通道,使我系的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并有利于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不断加强与闽东企业深层次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校承担专业课程(主要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校企共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从而形成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5.开展“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五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为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心理环境为主要辅助;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心理网络平台;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特征问题进行调整,提高心理素质,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5]。
6.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我院现有各类社团16个,其中艺术类社团9个。院团委秉承“引领青年,服务青年,成就青年”的工作理念,积极搭建主题教育、组织建设、社团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就业的育人平台,即以主题教育为核心、组织建设为重点、社团文化为载体、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如以“学雷锋”活动建设年和“中国梦”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力开展“学雷锋”和“爱校如家?青春行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以“立足校园?共建和谐”为主题,开展“幸福中国梦,公益我先行”等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才智和专业特长。我院师生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三位一体”实践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志愿服务实践、专业科技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水平,全方位为学生构筑成长成才之路。
三、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创新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70%以上的学生在闽东就业,深受企业欢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近3年学生在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可喜成绩,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路达杯”福建省第八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高职院校示范专业,“对接闽东主导产业集群,创新实践区域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成果获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生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建设成果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近几年学生共获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2项、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1项、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提名奖2项、福建省千名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项目3项、宁德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计划项目重点项目1项、福安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项目2项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产业的职业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从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入手,吸收借鉴台湾的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我院条件和我国的职业教育特点予以创新,构建符合高等教育类型特色和层次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学校教育的有序结合。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能力,促进专业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