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1关于高职院校师德的现代内涵理解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到来,高职院校已经占据了高等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俨然成为目前高校教师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的对象也从精英向平民化转变,如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保持教师“教书育人”的本真,是值得高校和教师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1.1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突出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多元,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目前,高校中关于师德建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1、关注教师专业化技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淡化教师专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对教师的德行要求。2、校园育人功能更多的被社会、家庭和学校认同,即学校教育的功能从过去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向了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和认同。由此, 教师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师德要求的弱化和环境对师德要求的增强已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要求的一个重要冲突和矛盾。
1.2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和体现
基于以上的两个矛盾,高职院校在教师育人的职业标准和要求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具体体现在:
(1)教师要体现对受教育者平等、尊重、公正的关怀。即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关爱每个求学者, 关心其身心全面发展,关怀者应当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关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对学生的关怀不能出自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能是强制性的,否则,学生不仅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而且会体验到教师的压迫,教育的效果也就适得其反。教师要通过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对话和沟通,使自己的关怀能够抵达学生,使学生体验并接受自己的关怀。(2) 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和教育的手段。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已经大大扩展,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问者、辅导者,同时也是聆听者、欣赏者、关怀者,是学生的伙伴、照顾者、引导者和榜样。同时,个体存在唯一和独特性的生命本质。(3)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理想、价值和信念的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支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学习的情感、成长动机和健康的价值观。(4)高校教师要学会本身的反思、分享和成长。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品格。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经常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职业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力量, 不同的动机会带来行为态度和行为效果的差异。教师职业动机是推动教师以其独特的职业角色从事教师职业所规定的行为和活动的内在根本力量。本文即从动机视角关注高职高专教师师德理解和实践,了解教师的类型、职业形象和教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水准。
2.1从教师职业情感和动机透视师德水平
本文设计了《高校教师工作动机调查问卷表》,随机发放教师问卷150份,通过调研,发现就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动机水平分为两类分别是:完成型教师、成就型教师。其中“完成型教师”是指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以满足个体生存和集体认同为需求,并获得为他人工作的报酬。“成就型教师”是指通过努力获得自己的梦想,追求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满足和成就感。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完成型”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作认知是教师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工作态度和情感是机械无动力完成、工作效能是满足工作现状,工作行为是付出别人要求的努力程度和靠激励来工作。成就型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作认知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态度和情感是充满热情,追求卓越,工作效能是追求教育活动的卓越,工作行为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对工作要求永不满足。
2.2从职业道德行为或者职业道德操作透视师德水平
高校把教师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有利于教师知识的储备和学科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在:(1)教学部门会偏重于知识、教学角度来管理老师,使得老师打上学科标签,弱化教师“育人”的服务本质。(2)学科知识学习只是手段,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目的是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的意义及学科对于科学发展,认识世界和改变生活的意义。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科教育关注的最核心的是知识的牢固程度和数量,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关注度不高。另外,对于学科教育的认识,关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科教育本质认同度不高。
给我们师德建设有以下启发:(1)目前高校关于教师学科划分的方式,即教师“教什么”和教师职业性质和本质即“我从事什么教育”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认识、思想和行为方式。(2)学校要将对于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教学优质化的关注要更多的向学生学习学科对自身发展、人生意义和社会进步上转移,关注教育对象获意上转移。
3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3.1教师要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真
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教育与市场之间、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教师道德的建设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 教师的道德建设需要调整思路、转换视角:教师道德建设需要回归到人, 回归到教师培养的规律,即:使教师在职场中、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师德建设的积极主体,实现师德提升。 3.2通过职场磨练强化教师师德培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伦理道德的形成最根本的在于职场的锤炼,教师的每一种职业道德品质生长的土壤都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教师是通过每日每时的教学,通过每日每时与学生的交往来成就自己的师德的。因此, 教师道德的建设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脱离教师工作职场。教师要在工作中、在教育活动的职场中有意识地加深对教育专业伦理性的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实践,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道德敏感性,并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思考教育伦理问题,掌握处理教育伦理问题的策略。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 要重视开发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创造热情的激发、审美意识体验、审美能力的生成以及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 要“把教师放在道德驾驶员的座位上,以便我们在当前迷恋于专业化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
3.3教师要自觉修炼自我修养,坚定育人信念
加强师德建设要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建设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使提高师德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成长需要。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尽可能丰富的阅读、反思、与学生的交往、参与公益活动以及服务性学习等来增进自己对教育、对孩子的认识,学会和学生打交道。
3.4学校组织文化和政策赋权,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还要求学校赋权。一般而言,促进教师成长的要素有3个:一定的专业化标准;教师的成就动机及对职业的信心;健康的、能保障教师奋发向上、同侪相互激励与欣赏的组织文化。国内外一些教师发展较好的学校也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即建立师生之间、教师同侪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积极的相互学习关系,使学校成为有良好精神氛围的学习共同体。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每一个教师,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发挥教师教育创造的能力,使教师在自主、自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就自己的师德。
3.5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师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师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首先,要有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对坚守教育精神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诚意的支持。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以恰当的尺度评价教师。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教育活动、对教师要求和期待过高,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职业特性尊重不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够合理,这一状况亟待改变。任何一个教师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社会和教育管理者要从发展的角度给予教师适度宽容。
总之,师德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只要有教育活动存在,就存在教师这种人类的职业角色,就有对教师德行的要求。社会还要从制度层次,从学校顶层设计和组织文化上进行扭转,营造“尊师重道”社会氛围,创造“以生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