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87-04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架构的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要有吸引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让职校学生有发展:就业有保障,收入相对可观,工作体面,升学有路径。职校学生就业的“出口”问题得到解决,招生的“入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出口”问题的解决基于职校毕业生人才质量。中、高职人才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江苏省张家港市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许多探索。

  (一)五年一贯制大专

  五年一贯制大专能有效避免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能统筹安排中、高职课程,有效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招生面向初中学生,前3年开设的是重基础性的宽专业和文化知识课程,后2年是重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课程。实践证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源质量在不断提高,缘由是毕业生专业技能过硬,专业素养高,毕业后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升入本科高校学习的比例也较高。

  (二)“3+3”和“3+2”中、高职教育

  “3+3”和“3+2”中、高职教育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有效对接的一种培养高职人才的模式,能有效克服“五年一贯制大专”无二次选择机会的“短板”。中职校培养计划由高职院校指导设计,学生3年后考试合格才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有效地发挥了中职和高职的长处,学生5年、6年中经历了中职和高职两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后,技能过硬,又具备了大专生的素养。近年来,张家港市“3+3”和“3+2”高职专科班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三)“3+4”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3+4”衔接构架是最近两年才开始试验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它将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效地衔接起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签订了汽修专业“3+4”本科(本二)合作计划。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中职期间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和课程设置由常熟理工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本科阶段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和规划,第三年结束,学生参加合格考试,通过者则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阶段按本科目标和计划授课。这种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该模式班级所招生源质量超过了一般普通高中。

  (四)对口单招升学衔接教育

  对口单招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向初级中学招收毕业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针对高职院校某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语数外3门文化课程、专业理论综合课程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同样达到高职学习要求。3年学习结束,单招班学生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对口高职院校招生考试,高职院校根据考生3门文化课、专业理论综合课程和专业技能考核的总成绩从高到低按计划数录取。高职院校本科或专科班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计划培养学生。张家港市对口单招成绩连续14年都在全省处于最高水平,单招班学生本科录取率达50%,专科录取率达90%以上。通过对口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上比普通高中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但在文化知识修养上要偏弱一些,这些都值得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反思。

  (五)中外合作职业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尝试,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学历或者中外两份职业资格证书。张家港市中职学校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TAFE学院联办了中澳合作班,在第三年结束,雅思考试达到澳方入学水平的学生即可进入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得澳方颁发、中国认可的大专文凭。雅思没有达到出国水平的或不愿意出国学习的学生可继续在本校学习,四年级的专业教学由澳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完成有关课程后可考取有关会计专业证书并获得我国高职院校颁发的大专文凭。张家港市中职学校相继与德国BBW集团东布兰登堡职业教育中心、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韩国湖南大学和日本不二越工业高等学校等合作办班都取得较好成果,初中毕业生比较青睐这种中外合作班级。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办学体制的分割性

  我国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办学管理体制是分割的。中、高职校管理的主体不一,中职学校属县级行政部门管理,高职院校多是省级行政部门管理,这些带来中、高职院校上下沟通的困难,增加了交流的壁垒和不确定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很难做到有效衔接,统筹协调、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标准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学制安排的随机性

  中、高职衔接的学制非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中专层次学制有四年制、三年制和二年制3种;大专层次的学制有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即五年一贯制、“3+2”和“3+3”三种设置;本科层次的学制“3+4”和“5+2”两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在这些学制的衔接过程中未得到说明或规划,显得较随意。中专毕业生升入本科段就出现“2+4”,“3+4”和“4+4”三种衔接情况。大专层次高职的转段有直接过渡的五年一贯制、合格考查的“3+2”和升学考试的“3+3”等。本科层次的转段亦有合格考查和升学考试两种衔接方式。中、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和转段衔接中存在一定的混乱和随意现象。不论是初中生源还是高中生源,中、高职院校招生都是安排在最后批次。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学生家长及社会降低中高职院校的认可程度。   (三)中、高职课程教学缺乏一贯性

  中、高职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缺乏一贯性,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缺乏衔接。教材是简单的中、高职内容叠加甚至出现重复,中、高职之间课程缺少衔接性,教学方式方法缺乏一贯性和承接性。目前,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均缺乏与中职阶段的互动与接续。特别是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断裂和重复的现象。[1]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教育,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弱化,导致毕业生后续发展力较弱,学习能力低下,参加工作只适应简单工种,很难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革新。中职课程教学目标狭隘,忽视了学生全面竞争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创新技能提高上易出现较大困难。高职教育偏重于培养学术理论型学生,其专业课程过多地趋向于追求学术性,过分地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精深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知识。

  (四)教师专业素养吻合度不高

  早期的许多中职教师是从普通高中教师转变岗位通过自学成为专业教师。这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专业吻合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背景。近期的不少中职教师是本校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后回到职校做教师,大有“近亲繁殖”的趋势。这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看似有专业背景,实则专业综合素养不够,专业技能单一无创新,课堂教学能力不强。如此的教师素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缺乏有效的对话、交流机制,彼此的群体影响小,职业与专业鸿沟较为突出,在对人才的认识、专业的理解、课程的实施、评价的衔接等方面都造成了障碍。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变革职业院校招生制度,破解办学体制分割的难题

  目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有较大困难:高职院校招收普高毕业生数量指标远多于中职毕业生数量。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应向中职倾斜,而不是收紧。高职院校对中职考生招录计划(对口单招)要逐步从5%过渡到50%甚至更多,同时提高技能升学(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赛获奖而免试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学生的数量,实行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政策,开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的直通车。还应扩大针对高职专科学生的专转本和专升本招收指标。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应互通互认,普通高校应设立应用型研究生院,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整,而不至于变成“断头教育”,让人看到职业教育“出口”很广,如图1所示。

  (二)顶层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建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

  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立交桥”需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2]

  设计和实践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规范化认证学历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不二之路。中职与普高、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入口”与“出口”通过学分银行制度相互融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从初中后阶段开始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规范认证学历能有效融合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设计好初中后高中阶段文化课程的学分制度,可使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身份的转换成为可能。设计好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学分制度,可使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更利于其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分互认,高职高专招生时参考学生的学分积累录取,这样既能有效打破招生时对中职生的歧视或不公,又能增加中职学校对初中生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高中阶段一旦打破目前学习优秀者读普通高中、学习力欠佳者读职业高中这种现状,大职业教育时代就会到来,中职毕业生中一定会拥有众多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技能人才。

  顶层设计符合国情的学分银行制度。以高中段学分银行制度为例作简要设计。高中段学分设计以获得高中(中专)文凭最低学分积累为下限进行设计,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学分的互换和互认留有充分余地。高中段学分由三大部分组成:(1)文化基础课程(语文和数学),中职与普高的学分权重一致;(2)体育、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行达标等级考试,学分权重不分普高和中职;(3)普高其他科目和中职的专业课程,其科目学分权重需要认真研究和设计。学生获得高中段毕业证书的学分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分积累情况可申请普高毕业证书和中职学校毕业证书。中职学校学生可根据学分积累情况在各专业间进行转专业学习,申请不同专业甚至是多专业毕业证书。高职院校招生时根据高中段毕业生的学分积累高低进行录取,不再设定普高生指标和中职生指标。高中段设计学分制,能够满足高中生个性化学习尤其是满足中职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十分有利于中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中、高职衔接精品课程系列

  国家顶层统筹设计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各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参考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企业(技能)专家、一线教育专家和高校教育专家编写教材。注重专业理论课专业知识的深入浅出,强化专业技能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和可操作性,编撰好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作业活页项目。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国家和地方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建设和更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

  (四)交流培养专业师资,锻造吻合度高的专业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不足是大部分中、高职院校的现状,锻造出吻合度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刻不容缓。除了每年招录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师外,更要对已有师资进行全方位全员的滚动式培养。具体有下企业顶岗实践、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竞赛、课堂教学展示与评比、开发校本精品课程,定期开展教研交流等形式。加强“青蓝工程”建设,扶持名师工作室建设,制定师资培养成长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安排,加大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培养资金的投入,制定科学有效的交流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个教师愿意成长,快速成长。

  实践探索多样化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融合的“立交桥”,消除中、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分割和学制随意性的负面影响,顶层设计好学分银行制度,统一规划设置中、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培训打造吻合度高的中高职专业师资队伍等等,都是构建中、高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路径,也尚需实践探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04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