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载体,必须在人才培养中依托岗位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因而,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亦需要基于能力本位,建立起学生、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本文拟从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视角出发,探究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评价过程,有效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内涵及意义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内涵
在《辞海》中,评价有两个释义:第一,议论价格,还价;第二,衡量、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在现代教育学中,评价一般指的是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可见,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的过程,其目的是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依据。故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衡量和评判,从而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评价观,主要提倡发挥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成效进行建构与评估。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尊重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二,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即从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岗位标准和需求出发,判定其是否具备从业所需要的关键品质和核心能力。这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意义
1.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社会上却常常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用人单位由于招聘不到适合需要的人才而黯然神伤,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却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面临失业的窘境。究其原因,不乏存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对等的困境。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有助于企业选对人、选好人,适应了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通过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为目标,将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课程、教师的满意度以及就业过程中对于职业的客观反映作为评价指标,可以真实地反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社会以及学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帮助教师、主管部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对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运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有提高、是否有收获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成效的评价依据,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应用。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
从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内涵出发,除了坚持一般教育评价中所需要遵循的方向性、科学性、激励性、可行性、实效性等普适性原则外,还需要坚持以下特殊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更是教育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坚持学生在教育评价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评价的过程,摒弃以往教育评价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另一方面坚持学生在教育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职业素质教育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往往是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多方参与的结果,然而在评价中需要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二)能力为重的原则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中,绝大部分院校往往采用考试的方式,以学生的课业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注重学生相关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于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等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难以有效涉及。这种粗放式的评价模式往往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以能力为重的原则要求将在评价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使评价内容体现出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2];同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将与职业能力建设息息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作为评价模块,分项设立具体评价指标。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中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定量分析是在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中通过设立测评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了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状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分析。定性分析是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对于学生成长状态、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观描述,旨在关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结果。如在学生评价中形成评语,讨论学生是否有进步、学校教育质量是否有提高等都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纠正单一评价中出现的偏差。
(四)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教育评价亦是如此。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主观评价指的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于课程以及职业的主观感受,如对于课程、教师、学校是否满意、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是否有提高、对于职业的未来期望等,是一种主观判断;客观评价指的是在经历职业素质教育后反映在就业过程中的调查数据,如学生的就业率、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状况、岗位适应周期等,是一种客观现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主观评价中也需要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出现恶意中伤教师、学校的情况。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实施方法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致力于构建“确定指标、搭建平台、学生评价、及时反馈”的教育评价模式。
(一)确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从与职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适应、职业文化、创新创业六大教育模块出发,设立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量化测评。在六大模块的权重中,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塑造为核心,以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为辅助,以职业适应和职业文化教育为补充,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发展体系。
如图所示,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评价的量化测评中将六个模块的测评分值相加,从而分为四个等级:优秀(80%以上)、良好(70%~79%)、合格(60%~69%)、不合格(60%以下)。
(二)搭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长平台,动态记录学生发展过程
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长平台,动态记录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为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长平台设立三个模块:其一,建立职业生涯伴随模块。此模块将职业素质教育的测评指标嵌入于平台之中,学生将在校期间参与过的活动、获得的奖励、撰写的心得体会、顶岗实习等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事件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经过同学、老师审核,形成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长电子档案。职业素质教育成长平台可凭借不同的账号赋予权限供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用人单位查询,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审视自身发展的空间,也为学校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招纳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其二,建立招聘信息服务模块,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可以及时发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其三,建立职业信息管理技术模块,通过发布职业发展调查问卷,进行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调查等,获取学生的就业状况、岗位适应、薪资待遇等数据,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三)探索学生评价过程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是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以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为依据,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估教育成效,通过学生评教把控职业教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是一个评价――反馈――再评价――再反馈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1.学生自评。学生职业能力的掌握以及塑造程度,学生自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自评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与反思,查找自身不足,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学生自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给自己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然而,学生在自评过程中不免出现随意主观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2.学生互评。以寝室为单位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时,以评价指标为依据,参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长平台上的数据,对该小组中每位同学的表现做出评价,赋予成绩,并写出评语。学生互评作为学生自评的有效补充,从同辈群体出发,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效。
3.学生评教。学生除了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对于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评估外,还应着眼于教育过程――教师授课以及学校课程设计进行评估。其一,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状况做出评价。通过定期座谈、期中期末评教等方式,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程度以及在课程中的收获做出评价,帮助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其二,学生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评价。
4.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回顾和反思,因此要及时地将学生评价结果进行反馈,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反馈制。向学生反馈,使学生了解自身在职业能力塑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向教师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向学校反馈,有助于学校掌握人才培养数据,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总而言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职业素质教育评价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除了学生参与评价外,还应该邀请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造就和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应用型技能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