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期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关系到学校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老子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我国古代朴素自然观对“创造力”的哲学释义。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指出:“要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与‘开辟精神’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学者对于学生“创新能力”都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以陈若松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以唐裕莲和周延波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需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不断提高的。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型思维、创新型人格、创新型和创造型能力意识等方面。创新能力是在不断的教育培养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与发展的一种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 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依赖”
美国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思首次从经济制度学的角度提出了“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技术演进过程中对以往经验的依赖性,并将会沿着固有的“路径”持续下去。在“路径依赖”的惯性影响下,人们很难对原有的经验进行抛弃,原有的经验路径最终成为人们进行一切创新和进步的瓶颈。“路径依赖”现象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突出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片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对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依赖”现象。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受传统的“学本位”思想的影响,盲目的进行专升本的学历升级,为了增加生源,教学目标与本科院校趋同性较强,一切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忽视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高职院校本身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宗旨。
(2)课程设置盲目。一是教材使用跟从普通高校。当前许多高职的教材门类繁多,大多数是由各大高校出版社编制,只是把本科教材的内容加以删减,教材与“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专业的设置过度依赖于现有“就业导向”。在高职的专业设置中注重专业的全面性,而忽略高职的职业性。为了适应生源竞争的需要,各高职院校间争相开设当前的“热门”专业,而由于教育行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变化性,拥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前的“热门”专业在学生毕业后也许会成为“冷门”专业,这种短视化、功利化行为也为高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新的瓶颈。
(3)人才培养途径过窄。在人才培养中将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的重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创新,任务驱动式、研究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于注重理论性的课程讲授,实验实训质量不高。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缺少联系,学校内部缺少相关的学生实训基地,无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4)人才评价方法单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相对“单一”。在学校评价中,主要通过笔试来进行,与本科院校趋同,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形成性评价,仅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绩来计算学分,衡量知识的掌握水平。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缺少评价的标准,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趋于空白。一些校企合作的高校在评价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企业的实验实训内容,但是评价形式过于简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5)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以及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质量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不高、待遇与普通高校有差距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等原因。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首选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成为备选学校。其次,高职院校不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以常规学术研讨和教学交流为主,不注重对教师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2. 人才培养制度与环境的“路径依赖”
(1)人才培养制度缺失。长期以来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层面,我国实施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大多是通过“会议”来确定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由中央政府下达给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给高职院校,层层落实。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人才培养重点的相关措施由中央以“意见”或“通知”的形式下发,纲领性强,缺少相关具体措施的指导。使得人才培养的随意性较强,造成学校只是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提高就业率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环境不良。从人才培养的大环境看,高职人才培养是社会、行业、学校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对高职教育形式认可度不高,在毕业生应聘中许多企业把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认为高职学生普遍“能力低下”。社会认识的偏差使高职院校生源下降,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争抢生源上。同时目前我国缺少高职教育领域的“行业协会”建设,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能及时引导,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因素。 三、“路径依赖”现象的解决途径
1. 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以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本着“全面性”和“差异性”的原则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在遵循“大纲”的“目标”基础上,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细化,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子目标”,把在职业技能领域能够创造新思路、新方法作为高职教育的最终要求,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更加突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较高职业技能,全方面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 进行特色化的课程设置
要特色化设置高职教育专业,对现有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细化,指导性专业目录应以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加强执行力度,规范各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行为,消除其忽略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而盲目进行“热门”专业设置的行为。做好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突出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政府应探索成立“国家高职教材编制委员会”确定高职教材编制的主要方向,同时在省一级成立“省级高职教材编制委员会”及“校企教材编制委员会”,由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在对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教材编制,突出高职教材的职业适用性。教材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首先,要合理安排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大力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订单式”“产学研结合”“2+X”“校校企”等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可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探索整合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协调与沟通机制,进行实训基地更有效的整合,推进校际间、校企间的基地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创新平台。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大力实施启发式、研究性、任务驱动式新型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第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能力发展平台。探索学生的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大力开展各类选修课,建立主辅修学分制度,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专项“创新学”课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集中专项训练,使学生学会“通识性”创新方法,形成“多元认知”,强化灵活性与变通性的思维方式。
4. 突出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与层次化
首先,要体现课程评价的过程化,对每个学生进行层次化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不但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创新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建设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思维定式的改善、参与讨论与合作学习情况等方面指标进行量化、细化,并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一改传统教学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的方式,探索将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引入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评价体系中,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现课程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5. 培养创新型教师
首先,高职院校要保证专职教师的质量,严格设立选择门槛,提高高职教育工资待遇,使高校成为高职教育成长的平台,增强教师的归属感。第二,学校要从政策、经费、管理服务上向教师的科研、教改活动倾斜,设立学术与教改研究基金,鼓励教师进行职业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将教师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与职称、工资福利、晋升等待遇联系,用制度的鞭策力不断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自我提升,培养创新型教师。其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使教师学习其他先进部门的职业技能教学方法、技巧,了解新形势下高职教学方面的新的动态。可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设专题讨论等方式,为普通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传帮带”活动。
6. 改善人才培养制度与环境
首先,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应出台专门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法》,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做到有“有法可依”,在《高等职业教育法》中,不但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任务、责任进行规定,更要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办法、保障措施加以细化规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其次,要加强高职教育行业协会建设,由行业协会对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积极引导。
总之,在当前建设创新型社会背景下,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就业导向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积极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特色化的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突出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与层次化、培养创新型教师、改善人才培养制度与环境,才能逐渐走出“路径依赖”的“怪圈”,使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优势,成为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