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1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
1.1以理论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对抽象的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受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内容的限制,学生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学习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知识储存和技能掌握的长久性。终结性考核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间断性或终结性,这与高职教育更加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1.2以毕业考试为导向的论文考核
对于高职院校的一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往往借鉴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交论文的模式,学生提交的论文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知识含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过分强调学术论文研究对高职生有些勉为其难,尤其是现代信息较为发达,照抄照搬论文、科研成果现象严重,淡化了考核功能和检测功能。
1.3以行业证书为依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核平台,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了学生实验实训的训练强度,促进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能力。但是,受学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年限、最高学历水平和考试工种的等级所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职业证书考试的功能,为应试考试提供了发展空间。
1.4以获取行业证书为主的替代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手段,利用行业证书的获得取代某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高职院校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与同类院校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并进行改革,但过分夸大了等级证书的考试力度,仅仅围绕考试相应等级的证书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和素质修养的全面提高。
2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1)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体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量复合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单纯的流水线技术工人,也不同于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应突出把握专业建设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知识,整合校企、校本教材,拓展专业课程所需求的综合知识点,进行试题库的重建与实时更新,优化专业课考试比例,增加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应用题,采用闭卷、答辩、论证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运用能力。
(2)集中考试+分散考试,体现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学交替时学生学习的时间可将考核评价划分为在校学习阶段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集中考试主要在在校学习阶段进行,学习相同课程的学生,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理论与技能考试,理论考试相对课程集中,技能考试相对工种集中。分散考试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地、实习时间等情况,由学生向学校定期提交异地考试申请书,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卷或通过网络抽题实现异地考试的一种方式。
(3)企业考核+校内考核,实现学校与企业双重考核评价的优势资源。校内考核主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试卷与车间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旨在通过安全规范生产,整合优势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企业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生产水平、职业道德情操等内容,由校外指导教师或企业指导员共同参与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行全方位的考试,体现校内考试+企业考核的优越性,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
(4)目标考核+岗位考核,凸显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时代特色。目标考核主要给出一定的产品模型和要求,让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安全文明生产,是一种检测手段。岗位考核应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生产产品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项目设计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达到激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把握知识、能力与素质同步发展,强化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学习与结合,严格要求自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知识化的发展。
(5)仿真模拟+“产品”评价,妥善解决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对于实践操作性强,技术难度和成本费用高的课程实施仿真模拟,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在普通的实训车间就可以完成。比如机电专业的仿真设计,就可以节约做成成品所需要的所有耗材,以职业、行业的标准判断产品完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工作岗位的需求,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强的求知欲。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满足学知行的认知规律,也能够顺利实现从掌握技能到生产产品的过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245.html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备好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