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现状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在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已出现“断层”。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在上海,2006年第一季度招聘高级工的岗位数是求职人数的12倍,而技师招聘岗位的数量竟达到求职人数的20倍。高技能人才之“荒”不仅凸显了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等价值评判的错位,也暴露出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仅300 所,比重不到2%,数量上处于劣势。[2]
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
1.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1.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及资源优化组合的形势,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将分化产生一些新型工业,原有的专业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应成立由计划、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组成的技工教育领导小组,指导高职院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市场需求,搞好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尽快实行由重点实施学历教育向培养技能转变,由注重培养管理岗位人员向培养一线技术工人转变。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相应技术工种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实现“双证”就业。 [3]
1.2加大企业培训的力度
培养高技能人才周期长、实训投入多,而有些企业对应该承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缺乏认识,重使用轻待遇,只使用不培养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了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缺乏。对此,应重点抓好几方面的工作:(1)要指导企业依法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劳动执法力度,使技工培训鉴定和证书的推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2)要积极推广部分企业健全鼓励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联合办学的典型经验,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规定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应享受的待遇,充分调动企业职工钻研技术,力争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1.3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
高职院校是培训技工人才的摇篮,是在我国各类职校中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最早的学校之一,多年来,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熟练的技能人才。目前,大部分地方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政策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统筹规划、综合调整、宏观管理”的基本原则不相符合,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不能依法享受教育部门所属职业学校的相关待遇,教师工资得不到保证,各种政策性补贴也无法兑现,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根据高技能人才特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1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对生产中较关键的技术难题、实际操作难题敢于负责、敢于决策并能独立有效地加以解决,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现场对初、中级技术工人能发挥骨干带头、攻关中坚、质量把关、指导培训作用。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2.2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产学研的高度结合
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整合。处理突发在现场的技术难题和非常规突发事故或故障,更多地依靠知识、技术和心智技能的作用。在工艺革新、装备改造、引进技术和发明创造中也需要较高的创新能力。因此职校教育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产学研的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高技能人才具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在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并与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国际上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实现对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追踪。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成熟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要培养学生“用得活”“用得新”“用得好”,同时要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培训。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4大力发展复合型专业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
“一专多能”在培养规格上体现复合性。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这是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化企业高效率生产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要在课程、专业方向上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大力发展复合型专业,开发更多的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新专业。
2.5加强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要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种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立足平凡岗位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去解决生产中一个个难题,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因此职业教育要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就业观与创业观的教育。
2.6“校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即高职院校之间联合办学的模式
从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校校合作”符合发展趋势,劳动保障部门也积极鼓励高职院校之间加强合作。就社会而言,广大高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校校合作”对迅速打开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局意义重大。
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立足现实,丰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高职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高职院校高级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281.html下一篇:高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情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