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绵阳市现有高职高专5所,其中国家示范高职1所,公办高职3所,民办高职2所,它们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院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汽车职业学院和四川电子机械职业学院,截止2013年9月,全市高职高专在校生24111人,在省内位居前列。
根据教育部2004年10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绵阳市5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覆盖其中的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医药卫生、公共事业、艺术设计传媒、交通运输、轻纺食品、农业技术、生化与药品等14个专业大类。
专业设置上有如下特点:一是财经类专业,如会计、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覆盖率较高,除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其余四所高校均设置有相关专业,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门、医专1门、汽车职业技术学院3门、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3门。二是电子信息类、制造类、文化教育类专业优势明显,三类专业共计45门,占全市高职高专类专业的45%,这也是由于这三类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就业率高、和绵阳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专业性较强,除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种类较多,综合性较强外,医专85%的专业是医学卫生类,幼专70%的专业是文化教育类,汽车职院67%的专业为制造类,专业性较强。
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热门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是非常典型的需求推动型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日常教学、师资建设等办学过程中,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但从绵阳市高职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还存在“跟风”情况,一味开办热门专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如在5所高职高专里,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重复率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当今社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量大、工作机会多;二是相比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开办成本低,对实验实训室的技术要求低,因此会出现此种情况。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对应尚需加强
绵阳市当前正在着力发展“2+4”产业,其中,“2”是指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4”是指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冶金机械和新材料产业。其中,2013年1-5月,绵阳市“2+4”重点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4.0亿元,占绵阳市规上工业比重的83.9%,增长11.8%。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5.4%、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增长13.3%、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2.0%、冶金机械产业增长10.9%、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7.1%、材料产业增长6.7%。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4”产业正在引领全市经济迅猛发展,其产业发展所依托的长虹、九洲、华瑞、中国重汽、新华、丰谷酒业、川渝中烟绵阳分公司等企业,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食品类、冶金类、环保类、生物医药等类专业在绵阳高职院校中还较少,电子信息类专业只有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电子机械职院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对应度。
(三)专业教学滞后于人才发展需求
在绵阳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具体表现如:与企业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实训室建设滞后,校企合作多停留于表面、深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小、教学质量尚待提高等。在师资方面,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有些教师直接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经验,实践教学技能不足,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软肋”。
三、改进专业设置的对策
(一)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合理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向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学校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市场信息,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产业需求。这是由于区域经济特征不仅是划分经济区域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决定和规划经济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类型的主要依据。例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农民为主;在电子产品占有很高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技术工人为多。[2]
对绵阳市而言,“2+4”产业正处在迅猛发展阶段,但是其所需的食品类、冶金类、环保类、生物医药专业,在我市高职院校中设置偏少,汽车制造、汽车电子等新专业等虽已有院校开设,但办学力量还较薄弱,专业性尚待加强。反之土建类、经济管理类招生火爆、人才供应量足。随着“2+4”产业在绵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优先发展制造类、电子信息类、食品医药等类专业,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绵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作为专业建设的实践者和中坚力量,其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与专业建设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是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含金量”和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
(三)创新专业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对职业教育而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进行开放式办学,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有效对接的重要举措。
具体而言,一是在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上,要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内容、编纂教材,按照岗位需求来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如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 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3]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组织学生课余期间到企业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更好适应行业需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343.html下一篇: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