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依法治校,是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它管理的重点不会因为学校领导者注意力以及领导的变化而变化,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从而保证学校发展的连续性。依法治校应该说是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及民主化管理的有效载体。
一、建章立制是依法治校的前提
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集权管理的理念至今影响较大,加上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政府投资举办的公办学校,所以在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中,政府处于主动和强势的一面,使得高校管理自主化缺失,这就使高校在自主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招生种类规模、专业设置、教师学生管理等),然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关键在政府。对于处于被动地位的高校主体而言,如何发展?一方面要呼吁环自主权与学校,另一方面在目前整个宏观环境仍有诸多局限和桎梏,我们的发展却不能止步于此,可以从中观领域进行制度的有效完善,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规章制度的建立。
对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在法律基本规范的框架下,建构属于自己本校的规范体系,将学校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规范,避免领导教师管理者决策的临时性、随意性,盲目性。我们在制度建设中首先确保本校制度的合法性,不能与上位法进行冲突,确保法的权威;然后尽量保证制度的全面性,即保证制度覆盖到学校发展的全方位;同时在每一项制度中要突出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不能单方面的强调你不能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更应强调你可以拥有增氧的权益和怎么样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及实施必须通过程序进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依法治校的根基,基础的牢固才有可能长出依法治校的硕果。[2]
二、规范化管理是依法治校的途径
依法治校前提(学校章程的制定)实现之后,如何确保学校章程的严肃性,权威性?这就涉及到管理的规范化,只有实施管理的规范化,才可能彰显制度的权威性。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行为要规范。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越规章制度,即使发现制度本身随着形势变化出现问题,也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进行修正更新。这就涉及到规范化管理中的程序问题,对于程序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流程,他应该针对每一项工作设有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执行中确保程序不简单流于形式,突出依法治校规章制度的存在。只有如此,才是做到有“法”必依,体现法的严肃性。让更多的教职员工学生了解严格管理并非是“河东狮吼”,面目狰狞,语言犀利,冷漠无情,而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因人不因时发生管理措施的变化。
三、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校的保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学院集团式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应急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培养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形成民主、平等、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吸引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导向高校管理的大队伍中,唯有此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制定出科学全面的依法治校的标准,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才能不打折扣、不遗余力的贯彻落实下去。[3]
民主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者要有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的精髓就是平等和尊重。领导干部要时刻叮嘱自己做一个与教师平等、与学生平等的普通人,这样才能具有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公仆意识,才不至于凌架教师、学生之上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领导干部应尊重教师的尊严,多些民主精神,充分发挥教代会、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增强教职工学生的管理参与意识。
作为学院的发展,我们常常突出教职员工对学院发展的贡献,这毋庸质疑,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我们对学生的形容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往往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忽略了他们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价值。学院发展的好坏评价标准不是单纯看我们的报表、我们的宣传册,很重要的是看学生在社会上的口碑,以及学生对自己母校的宣传。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到学生对于学院管理的重要价值,推动学生也成为管理的主体,从而实现管理主体的全面化。
民主管理有助于加强监督,将学院的权利关到笼子里,使权力得到有效高效的使用。
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法接受监督的新局面,实现高校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