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在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强调“订单式培养”与“市场零对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种注重“动手能力”“行动能力”的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就业率逐年提高,如我院高职学生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0%、92%、95%。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下,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在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反馈最多的问题是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够,缺乏应有的书面甚至口头表达能力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素质”。这就对通识教育不得不加以重视。
1 通识教育理念诠释
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自由教育”思想,即自由人受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理性和心智以探求真理,它以受教育者不为生计所迫为前提,自由地进行纯理论的沉思为理想。纽曼(J.H.Newman,1958)继承和发展了自由教育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人文主义传统,提倡大学不应是传授适用知识和技能,而是以文理为主的“博雅教育”,它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目的都在于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素质教育是从素质层面上说的,要求学生在在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逐步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通识教育则要求通过对通识知识的全面掌握来实现个体知识结构的均衡与和谐。
2 通识教育作用
2.1 通识教育在与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提供有关知识广度的教育。宽广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社会和世界;了解人类知识整体的全貌(而不是细节)。基于这种学习,学生才能有宽广的知识背景了解自己在大学选择的专业、进而在毕业后选择自己的职业。
2.2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大量的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案来自于“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缄默知识、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干中学的知识)在现代分工中扮演着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大的作用。而干中学的基础是一般能力的获得。
2.3 通识教育提供给学生应对职业和世界变化的知识基础。没有通识教育所打开的眼界和宽广的知识储备,就难应对环境的巨大变化。通识教育旨在思维训练和能力获得,是以不变应万变。
3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3.1 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大学的存在目的在于培养人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纽曼明确地把大学通识教育放在大学使命中来考察。一所大学是“一切知识与科学、事实与原则、探究与发现、实验与思辨的至高保护力;它划出才智的领域,使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投降”。在《大学的理念》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知识的场所。但由于高职院校又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高职院校中的通识教育本质上仍应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它不追求知识的精深,而着眼于足够常识的获得,并强调独立思考、均衡发展、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价值取向。因此,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一定的职业迁移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其基本素质结构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3.2 通识教育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到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家的直接反应是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低,认为如果专业能力强,则就业竞争力就高,反之则低。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一方面是没有全面了解就业能力的真谛,另外也没考虑到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使学生更有可能在他们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就业和职业成功,使学生个人、社会和经济均受益。” (Jossey Bass 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6年出版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书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以及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这教育的“五大支柱”,大多是通识教育学习的范畴,与个人未来的发展及适应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
3.3 通识教育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注重挖掘专业教育内容的通识内涵,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启发哲学思考和艺术灵感,将专业教育逻辑的、分析的、理性的教学方式与通识教育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的素养、意识、情感等因素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通识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师表的品行等方面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并没有本质性的不同,二者只是在教育模式上有所区别。通识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它更侧重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的开展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 一般地,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有以下三种:①课程体系。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对于人才的质量影响毋庸置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之一,与专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授课教师要根据专业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形式,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文化、能力以及个人素质,把高职学生逐渐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职业人”。②活动体系。大学与社会相比,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小,时间安排也相对宽松。因此,大学生越来越倾向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前了解外部就业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想在高职院校的活动体系中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就要加强对学生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证实践活动趣味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培养目标、未来就业方向等,要重视通识教育在活动体系上的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③环境体系。大学教育环境对教育目标实现的影响巨大,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其影响效果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营造一种充满自由、理性、人文关怀校园氛围,高等职业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构建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用性层面。因此,通识教育表现在环境体系上,就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能力本位逐步过渡到人性提升和全面发展上来。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发展提高的方向。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断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800.html上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