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结合的互动共赢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但就整体而言,情形不容乐观。
1.认识不足,层次较浅。一方面,由于企业低技术水平、低人力成本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只注重自身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不愿参与,不愿投入。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自身师资和技术能力有限,吸引力不足而“知难而退”。现有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订单培养”、人员互访、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方面,合作层次不深入。
2.制度缺位,基础欠稳。在具体的校企合作中,并没有明确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和责任,也没有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的实施规则,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因此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高职教师在实习时间、经费支出等方面,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待遇、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安全等方面都缺乏良好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不健全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还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离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差距。
3.合作松散,质量欠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具有流动性特点,即使是对“订单培养”,企业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学校是教育部门,企业则是经济部门,两个部门管理制度不同,双方在学生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分歧,学生实习岗位的数量、实习的时间和企业人员的实习指导没有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控和指导有限。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解决方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表明,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职院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1.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设备和师资的不足,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订上存在差异。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建立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行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可以缓和办学资金不足和设备更新频繁带来的矛盾;通过工学结合能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人员的互兼互聘,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既能帮助教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学素材,及时了解掌握新的技术动向,又有利于学校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较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就业能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而带动招生,实现就业和招生“双赢”。
2.推进校企合作是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随着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校成为企业人才输入与培养的可靠的供给基地和储备基地;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零距离”接近,使学生具备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态度、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从而缩短就业“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通过高校科技服务平台,能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产品研发,促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有力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校企合作是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长期以来, 由于受教育观念、实训设备、实习条件和师资等方面的制约,以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的能力较弱,还能不能完全适应适应企业的“顶岗”要求。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职业岗位的第一线实习、锻炼, 使他们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安全规范和工作流程,有效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速由学生向职业者的角色转变。为此,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改变,人才的质量也得到提升。
三、保障措施
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建立起良性互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保障校企合作目标和效果的实现。
1.企业层面:企业应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定校企合作管理规章,把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建立校企合作对外联系机制,加强与政府、学校和社会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在岗培训;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按照岗位标准制订考评评价制度。安排好实习学生的生活,保障实习学生的安全;建立实习学生劳动津贴和补助制度,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鼓励实习学生积累岗位所需的全面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
2.学校层面: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学校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机制,为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供更加稳固的平台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成立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开展信息收集、联系洽谈,负责具体计划制定和实施,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三是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在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相适应。四是与企业的交流互动机制,实行“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授课和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五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中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开展信息反馈、评价考核、监督检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891.html上一篇: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职高英语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