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是对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的期待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或已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或仅略有接触,或一无所知等,均极大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采取。两者结合,针对教学对象的现状与特点,着眼课程的内容与目的,为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学策略的采取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郭成在《课堂教学设计》一书中的论述,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的数量、质量、深广度和难易度进行适当处理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及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因此,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相关知识,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是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突出技能训练,以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在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的描述上,教师应尽量以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和明确。
二是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载体,良好的教学目标达成依赖于良好的教学内容设计。因而,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紧扣目标,因材施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其目标应止步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对较高知识水平与技能掌握的学生来说,则应拓展教学内容;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则应以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基础,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水平。
二、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且后者的实践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两者之间及时切换,并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要有所重点并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学生上机操作实验,从而熟练与巩固所学。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较难的操作方法掌握,对一些实用却不常用、不熟悉的功能与使用技巧等,均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逐步演示与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提高其技能水平。其次是确立阶段目标时,既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又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与运营,并合理搭配教师的教授与学生操作的时间。理论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特点,实践性则是社会所需与学生所好。因此,在具体到某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灵活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对PowerPoint的教学为例,其理论色彩较淡而实践色彩较强。此种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在理论讲解基础上进行操作技能的教学,并分配合理时间量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三、因材施教,强化个别化教学
基于网络资源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都可以在线共享,学生可以获得大量开放的学习资源,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与学习进度的自我控制性,便于学到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与实用技能掌握;同样,这些资源也可以为教师所主动利用,根据学习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技能训练”的培养,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具体实施这一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均会根据教学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并提供与制作一定数量的操作练习任务,供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操作练习。为提供达成学生反复练习的资源,提高与巩固练习的实际效能,将教学内容与技能拓展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随时进行浏览、学习与练习,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选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的采取效果极其良好,既有利于优等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并节省下时间做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也有利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回顾课堂所学,直至彻底理解、掌握,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充分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阶段目标设计与个别化教学指导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970.html下一篇: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