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56-01
进入21世纪,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据教育部的统计,2012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288所,在校生已达1000万人,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许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进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努力提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就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见,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重点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史、哲、艺等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上重技术而轻人文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以往的技工院校升格而来的,这些院校大多以理、工、农、医等专业为主,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么是长期忽视,要么是象征性地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校逐渐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并减少或者干脆取消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这样一来,既难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也不能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系统培养的目标。调查显示,“数控、电子、电气、检测类工科特色明显的专业课程设置偏少,其人文课程只有1~2门……在课程内容的评价上,学生满意率偏低,分别为49.85%和52.45%。对于学校人文课程开设比例,85.6%的学生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①另外,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针对在校生开设了“心理健康”“中国历史文化”“音乐鉴赏”和“美学”这4门选修课程,但只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且每个学生每学期只能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学习。该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除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以外,开设专业技术课程共19门,856学时;开设高数、英语和体育等基础课程共3门,266学时;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4门,156学时;而开设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共2门,32学时。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占所有理论课程学时的比例仅为2.5%。上述数据可见,高职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需求十分强烈,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教育实践上重灌输而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不成体系、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数量少且水平不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训练。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美学”选修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教师在16个学时内,完成“美学基础理论”和8门艺术门类欣赏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利用所有课时全力灌输知识理论,根本无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不够,时间不足,多是为学分而学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上多模仿而缺特色
我国高职教育的对象、目标等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却一味地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并未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征,也没有尊重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这样既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认知接受能力,也脱离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特点,使得高职教育无法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此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缺乏科学合理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评机制。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一味地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用就业率来考评教学成效,导致职业院校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职业培训机构。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放弃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教育,使学生人文素质水平逐年降低,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关注和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环节。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应该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类别的课程:一是历史文化类课程。这类课程应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基础,涉及中外历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等内容。可开设“中国(西方)历史文化”“近现代史”等课程,避免历史编年式的教学,多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事件、文化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艺术欣赏类课程。这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尽量减少晦涩的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可以设置“美学基本理论”“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等课程,用艺术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和生活品位。三是文学应用类课程。这类课程应该在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可以开设“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四是职业发展类课程。这类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是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培养,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的。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社交礼仪”“创业指导”“法律基础”等课程。
(三)科学优化教育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的内化程度,就要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科学优化教学方法。一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激励学生探索与创造,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其实也是人文素质的一种熏陶。二是要进行多样化的课堂讲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三是要实践讲授相结合。首先是加入人文素质教学实践,通过艺术创造、欣赏上的训练,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次是在非人文素质课程上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式教学,如导游专业可以在导游实训课程中,通过景点讲解训练等教学,灌输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把人文素质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总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国家要加大对其的指导和投入,社会各教育相关方也要统一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提升高职教人文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注释]
①孙园.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2&recid=&filename=2009016270.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jM4MDVMNmZiK1pxRnkzaFZiN05WMTI3RjdPNUdOUExyNUViUEl
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2008-10-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2420.html下一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