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19-03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赋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内涵。职业教育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在提升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促进地区生产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数量规模上已经超过了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正处于从重视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向重视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过渡阶段。高职教育资源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总是短缺的,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并可利用的高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立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规范、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探究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效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更好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目标和配置原则
资源配置,亦称资源分配,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必然涉及对资源的分配。对高职教育资源而言,其优化配置是指高职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职教育资源的分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在同一高职院校内不同用途(使用项目)之间分配;资源在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分配;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在高职教育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之间分配。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之间原有的平衡结构必将被打破并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均衡状态。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高职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高职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说,对于新增的高职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要测算其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结合未来能够带来的效益和效果,综合考虑以确定资源的使用方向和数量;而对已有的高职教育资源,则要充分、高效利用,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不平衡,这决定了我国高职教育资源不可能完全按照高职院校的需求来分配。我国高职教育应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公平竞争,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挖掘高职教育资源利用的空间,但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样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目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客观实际,在强调市场对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实施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指高职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之间、在不同用途(使用项目)之间分配时应强调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分配时则重点关注高职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适度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投入。
二、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投入不足。随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形成,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受教育者个人、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高职教育的途径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加大,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资金和办学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积重难返,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1)高职教育总量投入不足。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比2011年的3.93%增加了0.35%。虽然这一比例达到了政府承诺的4%的目标,但和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中,分配到职业教育中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例,对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教学条件要求较高,相比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其办学成本更高,教学经费投入需更多。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财政拨款远低于普通本科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困扰和制约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2)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投入不足。高职教育资源在师资建设中分配不足,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12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师生比为1:23,全国本科院校的师生比却为1:14(根据教育部网站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师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北京市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为1:19(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数据整理),天津市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为1:22(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网站数据整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实践经验,且较少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造成这些教师的实践水平与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3)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投入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社会公德意识淡化,过于强调自我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的高职学生甚至不能正确面对求职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自暴自弃,迷失自我。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职业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大学生很难在就业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人文教育的比重。 2.高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等原因,各高职院校之间相互封锁,教学、实训资源不能共享,资源利用效率低。有些高职院校经济实力较强,能够用高额的成本购买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但这些设备仅向该专业或者该校的学生开放,致使设备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实训场所、教学资料极度缺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和高职教育资源稀缺现象并存,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突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而实际上,各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不能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竞相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造成该“热门”专业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实际的市场需求,在增加该“热门”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压力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一些潜在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则少有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设置(供给)和市场需求失衡,造成高职教育资源浪费。
3.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并没有将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各高职院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造成高职院校对资源利用的不重视,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任意性,使得资源利用率低下。
三、优化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财政资源投入,认真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明确各级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责任,进一步加大财政资源投入。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在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这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中应采取竞争机制,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上规模、要效益、促发展,使集约配置资源的效能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中充分发挥出来,真正体现出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性。
2.健全相关财政政策,实现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公共财政理论,高职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接受高职教育的个人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增长了知识、获取了技能,而通过招聘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来企业工作,使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和受教育者个人都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经济原则,二者理应为获得的收益付出相应的成本。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企业和社会投资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我国虽然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司法》《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公司及用人单位实施职业教育、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开展职业培训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做出了规定,但具体的操作性不强,且没有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使得企业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执行相关政策。因此,要进一步细化企业、社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将各方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规范化、具体化,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多种资本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
3.加大高职院校师资和学生人文教育的投入。合理配置高职教育资源,加大对师资建设的投入。推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社会教育需求及时调整内部人力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与开发教育人才资源,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将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的评聘、考核政策中,构建以实绩、成果为依据的业绩薪酬制度,较大幅度地向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倾斜。重视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教师自我提升,促进教师坚持学习、勇于创新。聘任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这将在较短时间内弥补现有专任教师的不足,改善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节约人力资源的投入。此外,要不断加大对高职学生人文教育的投入,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列入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明确人文教育目标,科学选取人文教育内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同时,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教师课堂言传身教、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将来步入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优化组合高职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高职院校在努力增加办学投入的同时,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增强成本意识,调动每个部门和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努力降低教育和教学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1)强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实现不同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各自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是要加强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打破封闭的“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共享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等),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同时,实现不同高等职业院校间的学生相互选课,实现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并细化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高职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与企业共建、共享学生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学生实训基地可以在校内建立,也可以在企业建设,但实训中应坚持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要以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为目标。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业务技能;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优先获得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技术推广成果,获得对在职职工的人力资源培训等。(2)明确办学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按照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改革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如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岗后培训,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等。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既要考虑本校的办学能力、专业范围,更要考虑本专业在本区域内的社会需求量和已有的招生规模,不可盲目设置同质性高的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做好本区域内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实现专业设置(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均衡。
5.健全和完善高职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考核评价。在国家层面和高职院校层面健全、完善高职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资源使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将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的考核结果与高职院校的评比挂钩,保证高职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2422.html上一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