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4-05-08
作者简介:富国亮(1982-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只海平(1959-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高职研究所所长,教授;张能云(1978-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河北省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2456223),主持人:富国亮;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编号:SQ132017),主持人:富国亮。
一、建设背景
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随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启动实施。目前,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项目大多由国家知名院校牵头组建,直接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竞争需要。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水平和创新基础相对较弱,难以参与国家层面协同创新,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贴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更加适合开展区域协同创新。
近年来,河北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连续8年增速超过20%,已成为河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少,创新能力有限,缺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区域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急需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基础,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展协同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地――河北省邢台市。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五十余载,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目前,学校已将协同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举措,并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充足的基础保障,举全校之力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二、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
(一)概念
协同创新是指一群拥有共同创新意愿和利益基础的创新主体,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主体之间壁垒,从而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的一种高效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是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由具有资源优势的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区域内中小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创新主体,通过契约和协议的形式组建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二)定位
高职院校难以触及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问题,但更加贴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实质是一种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通过吸引和汇聚相关创新力量,重点解决先进技术应用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区域创新和服务组织。
(三)主体
高职院校是区域协同创新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受益者。高职院校大多具有行业或企业办学经历,依托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开展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专业布局、研发团队、科研经验、仪器设备等方面优势显著。
中小企业是区域协同创新的迫切需求者和直接受益者。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研发创新意愿强烈,拥有一定的创新资源,同时也存在研发基础薄弱、研发人才匮乏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协同创新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政府是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有力推动者和宏观主导者。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协同创新的运行和具体项目,但其主导作用无可取代。一方面,政府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税收和金融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协同创新提供法律约束、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行业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具体指导者。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与高职院校联系紧密,同时又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信息搜集、评估咨询、中介服务等方面优势显著,对协同创新具有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三、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
(一)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2008年,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牵头成立河北省和邢台市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学校成功申报成为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单位。依托职教集团优势,在研发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由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金属材料加工与数字化成型协同创新平台。在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平台争取到邢台市开发区管委会等3家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选择河北北方铸业有限公司等4家创新意愿强烈、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作为共建单位,联合3所职业院校作为重要成员共同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由牵头院校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运行条件,各创新主体根据创新需要,共同组建创新团队,共同筹措创新资金。
(二)建立科学体制机制
制定《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规定协同创新平台由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各创新主体单位共同组建的,“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非法人”利益实体;明确理事会为协同创新平台最高权力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平台主任负责制,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平台重大事宜进行研究和决策;设立由政府代表、行业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工程技术委员会作为平台的指导和监督机构,通过不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平台的发展规划、研发方向、计划和项目等。协同创新平台实施目标责任制,逐级分阶段制订工作计划,在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利益分配、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运行、评价和保障机制,推动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 (三)创新平台运行模式
1.资源共用模式
创新资源是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的物质基础。平台制定了《协同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推动创新资源协同共享。一方面,平台最大限度汇聚区域创新资源,对各单位现有资源,采用“无偿共享”和“有偿租用”相结合的方式,“争取使用权、淡化所有权”,在平台优先使用的基础上,资源所有权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协同创新平台依靠政府支持、院校自筹、企业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购置急需科研仪器设备。新增设备由牵头单位登记和管理。
2.人员互通模式
创新人才是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的关键因素。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汇聚区域高水平创新人才,促进院校与企业创新人才的交流与互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单位人才优势,突破人才桎梏,汇聚区域创新力量。学校为协同创新平台配备最佳研发服务人才,企业核心骨干创新力量参与建设,政府相关领导深入院校和企业解决协同创新过程难题,行业知名专家不定期指导工作。协同创新平台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按需设岗,人员“流动不调动”。另一方面,探索多种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形式。在人才引进上,通过实行“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协同创新平台工作;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
3.利益共享模式
利益是调动和激发协同创新主体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了科学、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用于维系协同关系,增加平台凝聚力,实现平台高效运作。首先,协同创新平台各创新主体单位统一思想,以长远眼光和协同思想对待利益分配,更加重视后续的深入合作,杜绝“一刀切”、“一锤子买卖”式的简单利益分割方式;其次,利益分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影响,以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为主要分配依据,兼顾技术贡献和风险承担程度,建立相对科学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模式;再次,非物质利益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创新主体更多关注和重视人才培养、技术积累、社会声誉等方面的收获;最后,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了股权合作模式,以将既得利益进行再投入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开展更加深入的协同创新。
4.风险共担模式
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协同优势,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从创新活动的选题到应用,每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探索性、未知性和风险性。协同创新本身已经降低了创新成本,分散了创新风险,但创新往往与风险相伴而生,完全没有风险也就意味着没有创新,因此,协同创新平台采用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预警、干预和分担机制,用于应对潜在的和已经发生的风险。在平台的风险管理中,首先,各协同创新主体要在合作之初就树立风险意识,自觉维护平台利益,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发生机率;其次,提前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未知风险进行预测和警示,避免突发风险,防患于未然;再次,在风险出现时,按照既定的处理预案,进行积极的风险干预,防止风险失控,避免损失扩大;最后,需要承担风险时,各创新主体应从长远利益和深入持续合作出发,通过深度互信的沟通和协商,积极承担风险,保证协同创新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协同创新平台的成效
(一)创新团队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金属材料加工与数字化成型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组织机构,规范运行管理,探索多种协同模式,汇聚和培养了一支高层次区域创新队伍。目前,协同创新平台汇聚了区域10个创新主体单位的41名创新骨干,围绕“金属材料”、“铸造数字化”和“模具数字化制造”3个技术领域,组建了研发和服务团队,其中来自企业10人,行业专家4人;高级职称17人。建设期内,协同创新平台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引进高级职称创新人才5人,培养河北省“三三三”人才3名,获得河北省技术能手3人。同时,协同创新还为合作企业组建4个研发组织和机构,在协同创新合作中,采用厂中校、校中厂和订单班等合作培养形式,上年度与合作单位签订就业合同50余人。
(二)科学研究
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问题,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建设期内,协同创新平台申报完成“耐磨低合金钢的性能优化”、“数字化无模精密成型技术的应用研究”、“热固齿潜孔钎头用材及热处理工艺的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11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河北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三)社会服务
各创新主体间建立了互助、互利、互信伙伴关系,促进了区域“政、行、企、校”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建设期内,协同创新平台确立“合金化高锰钢性能的试验研究”、“低碳钢背面保护剂的研究”等横向研究项目9项,获得横向研究经费50余万元;开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等7项;新增企业产值近千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余万元。此外,协同创新平台还积极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先后为2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进行各类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800余人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