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摘要特色化是促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湖南坚持扎根湖湘大地办好职业教育,探索了特色化发展的区域实践。职业教育对接湖南经济战略,构建特色院校布局,形成服务区域发展合力;瞄准产业变革趋势,打造特色专业布局,凝聚错位发展定力;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构建“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培养范式,激发“芙蓉工匠”潜力。其形成的经验主要有:区域职业教育实现特色化发展要精准定位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加强省级统筹,要创新构建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专业布局;芙蓉工匠;湖南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20)30-0047-06
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真正肩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湖南从“十一五”开始,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印发以来,着力围绕“特色”下功夫,逐步构建起具有湖湘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赋予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生命力。
一、特色院校布局形成服务区域发展合力
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谋划适应区域战略的院校空间布局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持续推动形成“一批职业院校合力重点服务一个区域发展”的校地、校企良性互动局面。
(一)对接全省产业布局,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职业院校布局
早在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就抓住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作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四大区域板块”发展。经过多年努力,这四大区域板块已演进为长株潭核心引领示范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经济区,区域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主体功能逐步发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阶段。从“十一五”开始,湖南始终坚持每个市州至少举办1所高职院校和1所中职学校,“十二五”初期已经初步形成了全省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态势。湖南四大区域板块战略布局明确之后,湖南省教育厅提出对接四大区域板块布局全省职业院校,根据区域板块需求推动新建职业院校,要求所有新建职业院校必须与所在区域板块主体功能、主体产业相适应,并强力推进职业院校对接所在区域板块需求动态调整专业。2020年与2010年相比,湖南省高职院校增加9所,其中,在长株潭核心引领示范区布局5所,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布局1所,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布局1所,在大湘西经济区布局2所。目前全省有高职院校71所、中职学校439所,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与区域板块主体功能、主体产业高度适应,见表1。
“十三五”以来,随着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战略调整,湖南省逐步对接“一核三极四带”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布局相应数量的骨干职业院校,重点建设的11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全部入围国家“双高计划”;全省建设有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37所;省级卓越职业院校57所;省级示范职业院校136所。其中,在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布局各类骨干院校112所;在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分别布局各类骨干院校11所、8所、9所;在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分别布局各类骨干院校12所、19所、7所、6所①。已基本形成支撑“一核三极四带”的职业院校骨干体系。
与此同时,湖南省按照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多点”布局,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引导各地把职业院校办在开发区里,重点支持长沙、株洲、常德等6个城市在产业园区集中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全省现有150余所职业院校建在省级以上园区,在校生占全省总规模的48.8%。其中,支持株洲市投资90亿元,在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占地5000亩的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10所院校入驻;长沙市投资14.5亿元,在湖南环保科技园建设占地1100亩的长沙职教基地,6所院校入驻;常德市投资30亿元,在德山开发区建设智慧谷大学城,4所院校入驻。
(二)顺应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构建县办中职格局
湖南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每个人口规模在15万人以上的县至少举办1所中职学校,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所示范中职学校。目前,全省有439所中职学校,其中86个县(市)办有中职学校263所,每个县至少有1所中职学校,平均每个县(市)有中职学校3所,见表2。湖南现有卓越中职学校40所,其中,县(市)举办的有24所,占比60%。
根据县域产业发展需要,湖南省支持每个县的省级示范中职学校牵头,联合县域内初、中等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建设职教中心。目前,省财政已投入4410万元,带动县财政和企业等投入大笔经费,建设了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42个。县级职教中心不仅将分散的职教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还将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主导的职业培训资源集中到职教中心,形成了服务县域产业的合力。如醴陵县职教中心、长沙县职教中心已分别成为县域陶瓷烟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支撑。
(三)支持行业企业办学,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大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企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全国行业企业办学快速萎缩,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数量、招生规模急剧下降。到2009年,全国由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仅存155所,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12.8%[1],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大大缩小。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确立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国家办学体制。此后,行業企业办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到2018年,全国由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达到567所,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40%[2]。
湖南一直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行业企业办学。如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与民政部共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还陆续在新增设的9所高职院校中支持行业举办4所,并支持企业举办了一批中职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企业办学特色的多元办学格局。目前,湖南有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35所,占总数的49.3%,行业企业举办的中职学校占一半以上。
二、特色专业布局凝聚错位发展定力
专业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区域职业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从职业教育供给侧来讲,各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这就要求区域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不能大而全,而应结构优化。从经济和社会需求侧来看,区域产业需求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要靠专业。然而,受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制约,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不易。湖南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基本形成了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错位发展优势。
(一)坚持错位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职业院校提升专业集中度
早在“十一五”,湖南就开始按照专业特色发展、形成错位优势的思路优化全省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湖南省教育厅要求每所高职院校确定2~3个、每所中职学校确定1~2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要求职业院校新增专业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并明确规定各类省级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原则上均在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强力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近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新增专业点601个,撤销专业点223个,面向一、二、三次产业专业数占比7.3∶33∶59.7,与湖南三次产业结构比基本适应,其中,高职院校对接工业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点71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0.1%。目前,湖南职业院校专业集中度较高,专业错位发展的局面全面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把握产业链式集群式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建设专业群
率先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2013年,面对我国产业日益走向链式、集群式发展的新趋势,湖南省开始谋劃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新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并在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分析,形成了专业群建设框架方案。一是创新提出了对接产业链、产业集群构建专业群的思路。引导职业院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的基础上,按照区域范围内多个相关专业群服务一个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愿景,探索构建专业群。二是创新提出了“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群构建原则。引导职业院校根据相关专业特点,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接技术和岗位需求变化,合理构建专业群,推进专业聚集发展。三是明确了项目引领、试点探索、全面推进的专业群建设推进路线和策略。设立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项目,同时鼓励各职业院校试点建设校级专业群,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省职业院校普遍建设专业群。四是提出“以群建院”的专业群治理理念。引导职业院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专业群为单位设立二级学院(系),形成能够有效统筹群内资源的专业群治理体系,将专业群打造成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协同联合体。
率先推进专业群建设。一方面,省级项目引领专业群建设。2014年、2018年,先后启动实施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并在2015年启动实施的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要求每所立项学校必须重点建设2~3个专业群。每个立项专业群由3~5个专业构成,其中1个专业为群核心专业,群外专业逐步撤销或合并。项目实施以来,省本级财政累计投入20亿元以上,带动学校举办者和行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立项建设省级一流(示范)特色专业群262个,各职业院校均建设了不同数量的专业群,群内专业点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达96%。另一方面,聚集资源支持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推进群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专业群产业二级学院113个、共享性实训基地196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122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762门。专业群全部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高职院校引进245名行业企业领军人才作为专业群带头人。
打造了一批高水平专业群。通过专业群项目引领,催生了铁道机车、汽车智能技术、飞行器维修技术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对接新兴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群,以及湘绣、湘瓷、湘菜、湘茶等“湘字号”专业群,带动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出特色、上水平。实施专业群建设计划以来,湖南职业院校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高职骨干专业155个,立项为“双高计划”的13个高水平专业群全部为省级示范性专业群。
(三)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变化,探索办好新兴专业
近些年,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引领产业业态加速重构。新技术、新业态正在重塑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湖南省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对生产技术、产业业态变化的高度敏感,及时把握新技术、新业态变化特点,聚焦区域产业升级加速新趋势、新需求,建设了一批新兴专业。2017-2020年,湖南高职院校新开办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工程技术、移动应用技术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新兴专业24个,专业点235个。这些新兴专业2019年招生2.1万人,在校生达4.1万人,分别占湖南高职院校同期招生数的8.3%、在校生数的6.6%。新兴专业均纳入相应的专业群,已成为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专业,为湖南职业教育专业适应产业发展、保持长远发展优势打下了基础。
三、特色人才培养范式激发“芙蓉工匠”潜力
“芙蓉工匠”是湖湘工匠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其基本内涵是:“有湖南人特质,有工匠精神,有精湛技艺,有创新本领”。“芙蓉工匠”新生代是具有成为“芙蓉工匠”主客观条件的一类年轻群体,湖南职业院校学生是其主体。“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是其成长为“芙蓉工匠”必备的内在品质和从业本领。2013年以来,湖南遵循工匠型人才成长规律,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将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结合,提出并践行职业素养培养新理念,创新构建“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培养范式,有效培养了一批德技并修的“芙蓉工匠”新生代[3]。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业素养培养首要任务
“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培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将“立德树人”贯穿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抓住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较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从“制器”到“造人”的转变。
“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包括价值观、职业观、适应力、发展力。价值观包括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守湖湘文化等要素,职业观包括崇尚工匠精神、立志振兴湖南等要素,适应力包括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等要素,发展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要素。其中,价值观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任务。职业素养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层次和结构关系:价值观与职业观共同构成内隐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共同影响适应力和发展力;适应力与发展力相互影响,但前者对后者影响更大,共同构成外显的职业素养,在价值观和职业观支撑下生长。信守湖湘文化、立志振兴湖南是“芙蓉工匠”新生代作为区域人才特有的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院校党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湖南职业院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建立二级学院(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交叉任职制度,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着力培养党建学术“双带头人”,设立“教书育人党员模范示范岗”等,在职业院校建立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如湖南化工职院作为全国唯一高职院校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5所高职院校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为立德树人落实落细提供了组织保障。印发新时代全国首个《关于加强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开发全国首个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及教材,创新举办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参加全国首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获奖数排全国第2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满意度达95.5%。
(二)把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存在“认知—实践—内化—再实践……养成”的規律。认知是基础,实践是途径,内化是关键,在认知和实践中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再实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形成主要靠养成,具有关联性、渐进性、发展性等特点。根据职业素养形成的规律和特点,“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培养需要采用“三全”模式。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全力协作”,教师、教学管理者、企业师傅和学生“全员配合”,在基本不改变现有知识、技能教学基本框架的情况下,将职业素养培养全程融入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育人环节,使学生逐渐养成稳定的职业素养。
在“三全”模式中,校企协同育人贯穿始终。职业院校所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的制订修订都引入企业深度参与,并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截至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088个,其中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40个;共建各类技术研发中心205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共建产业学院113个,企业文化、企业专家进入校园;共建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210个,获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18个,排全国第4位;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其中有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90个;普遍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湖南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明显提升,2019年学生技能抽查合格率达98.35%,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达94.57%,高职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数排全国第3位,近5年高职学生就业率有4年高于本科。
(三)注重湖湘特色文化育人
建设一批融入湖湘文化元素的地方特色教材。2012年前后,在当时“一纲多本”的政策下,湖南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率先对该社出版的中职国家公共课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融入湖湘文化元素,形成了中职国家公共课教材“湖南版”,既为湖湘特色文化育人打造了有效载体,又减轻了学生负担,方便了教学组织实施。第一,提出了国家教材本土化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维护国家规划教材体例内容,充分结合湖南实际,版权共有。第二,创新国家教材在地方本土化的基本方式。采取扩充内容、转换场景、嵌入案例、置换素材等方式,将湖湘文化元素通过案例、图片、故事、谚语、地方艺术等形式融入“湖南版”教材,比如在《数学》中嵌入对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碳14”衰变的猜想,引出了“指数函数”教学内容。第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形成模块化、项目化、场景化教材,将湖湘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营造情境学习、相互协作与会话到意义建构的理想学习环境,达到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多年来,共开发“湖南版”教材49个品种,几乎实现了省域内中职学校全覆盖,有力支撑了湖湘特色文化育人。
深入开展具有湖湘文化色彩的学生实践活动。湖南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文明风采活动、艺术展演活动,并注重结合湖湘历史、人文、时代特点,用鲜明的湖湘文化色彩照亮职业院校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爱的情怀、美的品格。持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等八大类系列文明风采活动,2019年全省中职学校有43.5万名学生参加。在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聚焦湖南人特质中百折不挠的“霸蛮”精神内核,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原创了《职业教育歌》《加油吧,少年》《永不放弃》等舞台剧,激励每一个学生更加阳光自信。
(四)建立发展导向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4]
一是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坚持以促进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共同发展为导向,由“用评价衡量学生水平”转变为“用评价促进师生发展”,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及指引,教师通过评价“学”的质量来反思“教”的质量,持续改进教学。坚持体现“芙蓉工匠”特质,以价值观评价为基础,强调对学生信守湖湘文化、立志振兴湖南情况的评价。坚持提升内隐职业素养评价重要性,摒弃“技能至上”观念,运用量表法、职业行动目标测量法等多种方式,对难以显现出来的内隐素养进行评价。坚持评价与教学一体,注重过程、注重行为,把培养和评价有机统一起来,“评价是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是管理”。
二是坚持“四个结合”的评价原则。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兼顾评价标准及过程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既要面向共性得出可比较的结果,又能够引导个性发展。系统性与便捷性相结合,既用系统的方法把职业素养全部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查,又用结构化的方法设计指标,使得操作相对便捷。可信性与可用性相结合,既从实际出发设计硬指标和软指标、精确指标和模糊指标,还要注重评价结果能够发挥激励学生、引导教师和为企业选人提供参考的作用。
三是坚持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关系,既要让主体坚持公平公正,又要让对象接受评价结果。处理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职责,校企共同评价。处理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既要用静态指标反映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静止情况,又要用动态指标反映在某一时期里所发生的某种变化情况,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动态“增值”。处理好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既要把职业素养诸要素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评价,又要考虑各项指标的相互独立性。
四、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思考
中国在建设世界水平职业教育道路上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坚持特色发展,而“特色”的形成需要各地各校在实践中探索,只有区域职业教育持续办出特色,中国职业教育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可以有多种策略、路径和模式,从湖南实践来看,有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精准定位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水平和产业特色既对本区域职业教育能够达到何种水平有制约性,也要求本区域职业教育为其发展服务。区域职业教育要把握这一基本规律,既着眼区域产业现实需求,也放眼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既深入分析区域职业教育优势与机遇,也分析其劣势与威胁,立足“产业链与教育链”两个需求,找准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和方略。其基本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想状态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总体来说,有的地方是“对接、服务产业”,有的地方是“提升、引领产业”。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省级统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究其原因,在于发挥了后发优势,其关键之一是省级统筹给力,创新性地将国家政策落地落实。各地应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产业战略统筹规划,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并加强对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技工院校、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的统筹领导;与此同时,实施职业教育特色项目,引领全省职业教育始终保持特色发展。
三是创新构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人才培养范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其立身之本就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大国工匠”的不断涌现输送高质量生力军。各地应加强对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论研究,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本地实际深化“三教”改革,在实践中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
作者簡介:毕树沙(1984-),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教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5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