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建立“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柔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工学结合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服务意识不强,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工学结合的企业主体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三)教学实施条件不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师资、课程、教材和经费等教学条件。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谙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既能面向产业发展又能紧贴岗位要求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职场化、生产性、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岗位、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相对充足的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经费等。
(四)管理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不能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二是人事聘用机制不完善,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兼职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薪酬管理中。三是激励机制缺乏,不能有效激励在工学结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一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过程监控较为忽视。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或想督导而又无法督导的状态。三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不够健全。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上,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依据,采用终结考核的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二、高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管理对策
(一)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做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趋势,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贴企业的需要;课程管理与课程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进而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管理的切实转变。
(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紧密配合,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多方联动的“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教学管理机构:一是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指导工学结合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和实践实训等工作;二是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学生、校企合作、就业、系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作;三是建立工学结合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工作,提供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四是建立各系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充分发挥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五是建立具体到某个工学结合企业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
(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定期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及产品生产加工、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三是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参与项目研发、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四是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开发实习实训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发放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能按时到位。五是建立开放聘任制与绩效考核、工作津贴相一致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制订一系列向工学结合政策倾斜的人事聘任、绩效考核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四)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的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就业导向的宗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有效对接企业开设课程,切实针对岗位培养技能;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各方的具体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以及教学地点等,确保教学运行管理能及时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建立柔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课程辅导、学习参考书目、教学案例、任务解决方案和学习材料等,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建立柔性化的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五)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三维六级”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构建一个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率;完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工学结合的横向以校企合作伙伴为主体,纵向以“院、系、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为层级,融督教、督管、督学为一体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履行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级的督导职责,深入校内和校外两个工学场域,做好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工作,全面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元综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企业走访、学生座谈、家长访谈、专家评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及时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六)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只重视教师或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积极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5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