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概括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为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提出进一步加强价值观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对策建议,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它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也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并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原本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因此,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教育,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1.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问一直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职业活动中,都带有某种依赖性,普遍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已自觉地将就业和自己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职业成为个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和传统的“等”、“靠”、“要”依赖型职业价值观不同,这种新型的职业价值观容纳了更多积极主动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价值观。
1.2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而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时更多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必要的社会价值。
1.3职业价值取向矛盾化、复杂化
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其职业选择倾向常常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与求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存在着很多困惑。比如在职业价值上,希望从事的职业既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能满足个人的切身利益。实际就业时,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勇气,不愿承担风险;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仍趋于“非风险化”。
1.4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多样化
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追求自我实现,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将择业的价值定位于金钱、地位等方面,一味向往环境好、待遇高、“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单位。很多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另有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基层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此外,随着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2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2.1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是根本原因
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大学生的成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自主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都在明显增强。但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利益和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反映得尤为突出。比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性特点会容易使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日趋淡薄;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2.2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是深层原因
社会文化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务实进取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由于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也就成为必然。
2.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滞后是直接原因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重视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相对薄弱。部分大学生没有适时转变观念,仍固守着传统的“精英”岗位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报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另外,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思想保守、僵化,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的选择。
2.4就业体制的不完善是潜在原因
我国二元社会的特征明显,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问存在着许多差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这样,大学生首先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另外,国有非国有部门的差别,如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以及我国特有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因而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从思想和现实中解决就业问题。
3.1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两课”的主阵地作用。高校“两课”涉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等主要思想内容,要进一步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及自立自强等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理想,培养更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3.2加强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政府政策措施的制约影响,因此必须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节和刺激功能。例如,加快有关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减轻不合理的制度约束,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对自愿到国家急需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以相应的政策鼓励;进一步完善对自主创业大学生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引导鼓励其积极创业。
3.3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坚持服务学生的宗旨,构建符合新形势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专门为学生就业服务。
一是完善全程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进行学习和讲授。低年级着重理论知识、就业理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年级着重政策的宣传讲解与心理指导、择业技能指导以及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毕业生信息的上传等实践指导。
二是拓宽就业指导的范围,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知名经理等作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顾问,通过他们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社会职业的特点,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就业自信心。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主要是通过举办“人才讲座”、“法律讲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等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
三是开发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式的就业指导新体系。通过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建立起政府、企业和校园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见习或顶岗实习,这不仅是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更是了解
企业文化、团队精神以及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是做好毕业生推介及调研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推介毕业生,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加强社会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工作。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了解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并将其所反馈的信息,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和社会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3.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通过分析自己的个性、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趋势、就业环境等,可以更好地对自我进行定位,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通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例如,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多种职业训练,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5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