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因此,有必要考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分析合作办学的优势,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加以解读,并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合作模式;现状与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与美、日、德、法、英、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及个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举办了中美经济学、法学、工商
企业管理培训班,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创办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
第二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前。
至2003年9月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12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倍还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外方合作者则主要以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大专教育为主,也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
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首先以工商管理类为多,其次是外语、信息、经济和教育等。合作类型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学历教育为辅。
第三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后。
中外合作办学按新条例的要求和规范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合作办学的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合作办学的规模相应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向西部边远地区发展。
合作办学的优势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国际化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高职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可以填补一些学科空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化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可以体现国际化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外,国际化的课程也能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以外语见长,外语在教学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仅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学生能看懂外文资料,用外语听专业课并与教师交流。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就会有外方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这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可以为无法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专业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学多样性由于受我国
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只能望而兴叹,中外合作办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可以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自199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对一结合的方式、一对多嫁接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合作院校主要涉及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
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中外双方根据实际资源特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课或聘任有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从而将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办学,能确保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在保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培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英语”,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技能。该模式的英语教学通常以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从专业课初步阶段的双语教学逐渐过渡到专业课后期的纯英语教学为特色。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为中外合作班学生的
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文凭(如西安思源学院“中加班”的学生既可取得国内大专文凭,也可取得加拿大莫哈克大学的大专文凭)。另外,有些学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申请前往国外的大学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因此,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国外教育的需求,减轻他们去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学生可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获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同时,也可以满足国内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对多嫁接的方式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保留合作办学方各自课程的特点,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通过合作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从而把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因此,一对多嫁接的方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合作模式。
灵活多样的方式该模式是指选送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同时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从而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该合作办学模式形式多样、灵活,对于合作的双方没有较严格的时间和课程限制。该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派遣教师代表团、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培训等。这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更多地吸取国外办学的经验,强化国际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的职教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该合作模式既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允许企业介入。校企合作模式的好处是有企业直接的资金注入,这也是校校合作模式所欠缺的,而且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这样,既能减轻合作方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也容易与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但是,由于企业行为是需要回报的,这类合作办学机构在经营中比较注重追求利润,其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扩大招生量和获取一定水准的学费,就成了这种机构最大的外在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经营中会做一切有利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事情,其中包括降低录取分数、放宽教学要求等。其结果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影响了学校的信誉。这是所有注重盈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通病。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处于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政策法规不配套,市场不确定,目标和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由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还有待于解决学历、学位的国际互认问题。
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参差不齐,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办与民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目的、发展水平、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例如,有的学校与外方合作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科建设,有的学校则着眼于经济创收;有的学校采取单校园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则实施联合培养模式等。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更好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一些学校对国外院校的识别能力、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根据本校特点设立的特色专业少,盲目引进热门专业,教材、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衔接。
师资队伍不稳定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从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队伍组成来看,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流动性较大。中方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学历层次及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中方任课教师缺乏国际化理念和专业知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优质生源不足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来看,学生可分为五种类型:高考落榜型、出国留学型、就业需求型、岗位提高型、文凭需求型。传统优质生源的不足,与相当比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社会影响和信誉度及学历认可度不高有关,更与高额学费有着直接关系。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层面要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在寻求体现外交对等的学分互认的同时,积极与国外监督大学课程质量的协会和部门加强沟通,通过他们明确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了解合作方的背景、课程资质和师资力量。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标准、税收标准、外籍教师的待遇、发放币种、聘请方式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等。
政府层面主管部门要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纳入地区整体规划中,建立专家评议委员会,对申报的专业学科进行评议,调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设置,避免无序和重复建设,使中外合作办学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加强年检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估方法、制约措施等以保证质量,如可设立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评估机构发挥专业性评估职能,定期在主要媒体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另外,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标准。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源。要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实践使学生具备跨岗、跨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外,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种优势,应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具体的合作模式、英语教学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合作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利弊,建立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争取在合作办学中少走弯路。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利于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强项,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外的学生。
教师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合格的中外合作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评估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成为确保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有了合格的师资,也有助于减少外教课程,降低合作办学的成本,减少学生的入学费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
总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学质量始终应是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3-03-01).[2007-02-25]./.
[2]王培根,胡水华,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略[j].机械高教工业研究,1996,(1).
[3]黄建如.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ol].(2005-08-05)./.
[4]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ol].(2005-05-18)./.
[5]黄道平,方国爱,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6]刘娟.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研究[ol].(2007-09-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5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