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保险经济论文
一、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必要性
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彰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计划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趋于稳定,且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成为社会生活稳定的重要力量。它利于调节社会生产力情况,减轻退休人员的经济压力,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尊重。完善养老保险工作,统筹养老保险工作,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利于消除人民之间的不平等性,是维护广大人民合法权益的体现,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企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营企业业主缺乏参保意识。部分国营企业缺乏足够的参保意识,没有为员工的长远计划做充足考虑。单纯地处于节约企业成本,而选择不给员工投保。国营企业参保意识淡薄,站在企业利润角度进行考虑,不利于招贤纳士。没有人才的企业不能获得良好发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没有用长远目光看待为员工参保事件。为员工提供参保,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性,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退休人员之间存在差异。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管理政策中,对不同工种职工的退休年龄有不同要求。对于一般劳动者来说,女性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职工岗位是工人则只需年满五十周岁;男性职位为年满六十周岁。对于从事一些特殊工种,例如高空、井下等,考虑到特殊工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则较普通岗位退现年龄提前:女性职工需年满四十五周岁,男性职工需年满五十五周岁。存在差异的退休年龄造成不同性别职工、不同岗位职工享受不同的养老待遇。而且各企业的投保基数也不尽相同,投保基数完全依据企业意愿,员工并没有选择权。退休年龄的不同步与投保基数的差异造成退休待遇的差距。
(三)企业养老保险管理覆盖范围窄。企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往往集中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其中还有少数“三资企业”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缺乏对部分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强制性举措。而对于个体商户、自由职业者或者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则需要自己承担全部的养老保险,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且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导致不同行业人员之间出现养老保险金差异。虽然我国已经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但是限于省级范围内。各省之间经济发展状态不一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导致各省之间财政实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推行统一养老保险基金底数。
三、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保险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正在努力调节不同工种的员工之间的养老参保差异。可见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带给员工较大的工作压力,易产生疲倦心理。能有一个安稳的老年生活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这个梦想需要养老基金的支持。政府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组织企业进行相关制度、政策培训学习活动,提高企业业主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二)建立良好的养老保障社会督管机制。养老保险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企业与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参保保障。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处处为企业员工着想,为员工提供基础社会保障,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障社会监督机制,督促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参保服务,从思想层面对企业进行激励教育,切实维护企业员工自身利益。
(三)强化相关数据管理的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建立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机制,推进相关保险数据的上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的统筹工作与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数据统计表格,规范统计数据提取流程。提高数据整理、处理、上报工作效率,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通过网络加大养老保险管理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传递养老保险相关政策与变动信息。
(四)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政策。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轨的特殊阶段,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中。促进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的进行,扩大企业养老保险适用范围,缩小不同工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异,增加公平性。学习国外企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与政策,取其精华,进行中国化转化,变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保险制度。
四、结语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仍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国营企业的养老保险意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趋势,缺乏规范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工作,这阻碍了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正常运行。我们需要响应国家号召,找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或建议,促进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bxjjlw/13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