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财政金融 >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建设途径——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建设途径——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一、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态及一线人才需求呈现新特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金融业态及一线人才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创新驱动引致的业态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技术和国民财富急剧增加两方面因素支撑下,在自贸区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拓展领域里,业务规模迅猛增长,创新发展层出不穷,由此引致金融服务网点的业务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银行网点则逐渐由单一的柜台服务平台转型为一个专业性平台或综合性门户。
  
  (二)业态变化激发了一线人才需求转型

就银行业而言,银行业务中大量的交易不是通过柜员完成,而是通过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渠道完成。柜员由原来处理柜台业务操作人员转型为具有营销思想的客户经理,小部分柜员充当大堂客户经理,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客户选择那些低成本的服务渠道,大部分柜员转变为理财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整个网点逐渐成为优质客户财富管理的中心。就保险业而言,保险业正从单纯的风险保障向风险保障与家庭理财并重,保险的市场覆盖面和业务种类也在快速发展。就证券业而言,证券行业面向客户的业务也从以证券经纪为主转向多方面发展。一言以蔽之,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已逐渐从操作型向集柜面、理财、营销等业务技能于一身的多面手转型。而对这些能力的需求正是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未来的优势和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
  
  二、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业发展,政府和行业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促进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虽然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已经初具成效,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但人才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滞后,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筹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资源重建设轻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校企合作机制缺乏保障,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目前的金融管理专业很难培养出既有丰富专业金融知识又掌握多种相关技能,既有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且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将很难适应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新业态对一线人才需求。
  
  三、高职院校金融管理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利于贯彻国家及省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决定和意见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意见》提出到2018年,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先进省,形成具有广东特色、适应发展需要、基本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深入贯彻国家及省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决定和意见,广东省教育厅相应做出“十三五”期间实施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作为省内高职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专业特长,申报并建设品牌专业,就是贯彻国家及省有关政策的具体措施。
  
  (二)利于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
  
  省级品牌专业的立项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而金融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财经类热门专业,通过省级品牌专业立项竞争,并经过四年的建设周期,一旦通过验收将大大提高院校本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形成建设提高一品牌效应一吸引优质生源一人才荟萃一品牌效应一建设提高的持续良性循环过程。
  
  (三)利于培养适应金融新业态需求的一线人才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设定了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宗旨,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应当服务于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当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在省内乃至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因此,金融管理专业一旦立项并建设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是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适应金融产业信息化和国际化需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新业态人才需求。
  
  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省级品牌专业建设路径——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金融管理专业创办于1997年。在国家级建设层面,该专业2006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并在200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从而成为国家示范性专业之一。在省级建设层面,2009年,该专业获得广东省示范专业建设立项,2010年通过广东省示范专业建设项目验收。2014年,金融管理专业获得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金融专业群的品牌专业建设立项。2015年9月,金融管理专业获得广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立项,成为首批立项26个品牌专业中唯一立项的财经大类专业。由此,番职院金融管理专业进入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周期,并力争在规定年限内顺利通过验收。
  
  (一)定位专业建设目标
  
  2015-2018年的4年建设期,金融管理专业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将迎来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要基本达成“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建设目标,成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专业,在中国南部树立起一面高职金融专业建设的旗帜,满足广东金融强省和广州金融强市对于职业金融人才的需求。
  
  专业建设目标:打造“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职金融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人才培养模式和部分课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适应移动互联时代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得到广泛的应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课程和体制机制等支撑条件实现跨越式提升,把金融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品牌专业,适应金融产业信息化和国际化需要,为广东金融强省和广州金融强市培养一流的一线金融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按需培养,适度超前,主要面向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培养一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热情服务的职业素质,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综合金融业务技能(柜面、咨询、营销、客服、理财等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能适应金融机构一线岗位的工作需要,且能与时倶进。要尽力培养和育成学生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使其初步具备国际交流和处理国际业务的能力。
  
  (二)突出专业建设三大特色
  
  首先,突出信息化特色。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学习无处不在的新形势,将学习资源从PC端拓展到移动终端,对所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进行新一轮信息化改造。一是升级现有教材,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推出本专业原有系列项目课程教材的第三版,通过教材在移动互联条件下运用二维码技术的立体化,实现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对接。二是升级现有课程资源,将已经形成体系的国家、省、学校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的各种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和颗粒化处理,通过教材边白二维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对接起来,教学资源通过扫码随扫随看,实现真正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和学习无处不在。三是升级现有各种业务训练平台,如:银行柜台业务平台、信贷风险控制平台等,将平台软件移植到移动终端,将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种金融产品集成到移动终端,使学生在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资源的同时,能够在移动终端实现对应的业务操作。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形态,借鉴翻转课堂原理,将讲授的内容分散学习,将课堂变成讨论、操作、活动的场所。五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随时随地在进行的学习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供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其次,突出国际化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金融行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行业环境,学习借鉴国外教育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课程体系。以已经启动的与美国大学、华尔街金融机构、中国旅美金融协会共建的“国际金融数据分析中心”和与默西学院、Nassau社区学院的深度合作为核心,充分运用已经实现的学分互认的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化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借鉴美国金融专业课程改造本专业课程,首先是30个学分互认的课程要与美国同步更新与时倶进,时刻保持与世界金融行业前沿同步。其次是利用本专业群中美合作创新班由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默西学院45学分网络在线课程的机会,升级本专业的课程,同时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提升国际化水平。再次是利用美国教师来本校为中美合作创新班授课15学分的机会,采用教师跟堂听课以及与美国教师协同工作的机会借鉴美国的课程。二是充分利用中美合作运行国际金融数据分析中心的机会,全面采用华尔街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以英语为金融数据分析语言,以华尔街的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以大数据处理平台作为分析工具,保持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平台和数据与美国同步。三是利用本专业与美国多家大学达成的合作备忘录,批量派出教师到美国学习进修或到华尔街实习锻炼,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
  
  再次,突出产学融合特色。在与企业已经形成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提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校企协同共建组织机构,形成新的运行机制。通过实施广州市已经立项的特色学院建设,设立二级学院董事会,吸收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广发证券、中国人寿、美国德通环球等公司参加,借鉴美国私立大学董事会管理的做法,采用创新的机制运行,实现更深入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二是校企协同共建硬件设施,保持实训设施与企业设施的同步更新或适度领先。通过引进企业共同建设5号实训楼1楼800平米的金融服务大厅,实现真正的校中厂。通过与建设银行合作建设“E融通”创新的金融环境,实现实训场所的概念性超前。三是直接使用合作企业硬件设施,实现教学与工作的同步进行。根据协议共享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华泰证券等合作企业的运营场所和培训室,一方面作为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作为财经学院与企业共享的培训平台,建立开放、高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四是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通过提升教学企业项目系列课程、综合技能训练系列课程以及顶岗实习课程,与行业企业协同建立开放、高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全面共享优质金融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型产学融合机制。
  
  (三)推进专业建设八大工程
  
  1.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育、引进相结合,专职、兼职相结合,本土与海外相结合,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既能开展研究又能从事教学、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国际思维的层次清晰、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培育重点首先现有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学历、职称和岗位操作技能的提升,其次是有选择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国际化教学等;引进重点是博士和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是培育、引进相结合,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沟通和遴选,选出重点,予以引进和合作,给待遇、给名誉,使其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联系人和推进者。基于本土培养、本地工作为主的师资队伍,加大具有海外金融工作经验和取得海外名校经济、金融文凭的人才引进力度,推动本专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发展步伐。实施“名师工程”和“杰青工程”,为高端人才和专业骨干的成长提供进步阶梯和实际支撑。
  
  2.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在学校的支持下,财经学院的实训室面积今年将从原来的2300平米增加到7700平米健筑面积),原财经系、旅游系和工商系在5号楼的实训室场地将由财经学院统一重新规划为金融和会计两大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建设场所。本项目将在5号楼南楼和西楼的4个楼层重新建设金融专业群实训基地,具体包括:一楼金融服务大厅(金融项目工作室\金融营销技能实训室);二楼金融业务实训中心(银行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三楼特色专业学院(国际金融数据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国际金融业务实训室);四楼金融职业发展能力实训中心(金融操作技能实训中心\投资理财业务实训室等。通过实训设施的创新继续引领专业建设。
  
  3.开发一流的职业课程。(1)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条件下的信息技术改造现有课程,升级现有教材,实现教材和资源的立体化链接,为泛在的、移动的、翻转的学习提供基础条件。(2)以金融行业现状和可预见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对涉及传统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课程进行筛选和整合,新增围绕金融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的课程内容。(3)在充分行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工作任务的深度融合。(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兼顾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写作能力。(5)进一步强化“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借助教学企业项目课程的开发实现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设计。(6)拓宽并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渠道,利用国际金融数据中心、金融项目中心和理财学院等实训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并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平台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4.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在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国际金融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等中,有选择地推动教学课程的国际化(从原版教材、原版课件、英文作业、英文考试和中文讲授起步),为目前与美国默西学院开展的国际合作教学和与美国合作建设的国际金融数据中心的发展奠定基础;派出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尤其是从事国际化课程教学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专业老师到美国高校学习4到10周甚至6个月、1年,进一步打通与美国相应院校的合作渠道;深化现有国际合作项目,争取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切实提高本专业国际化水平;自主开发一定数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课程资源,向港澳和东南亚等境外区域输出。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与默西学院合作继续开办中美合作创新班,根据默西学院的建议,学生在国内三年期间,通过学分互认(30学分)、远程网络课程(45学分)和美国派教师来本校授课(15学分)实现国内外课程的整合和互认。在此基础上学生到美国学习一年可以拿到美国大学的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
  
  5.搭建一个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建设和发展已经市级立项的特色学院,由财经学院与合作紧密的校企合作单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美国企业等若干家)共同建设与管理。具体由财经学院建设校内配套硬件设施及师资等,合作企业提供业务、项目、实习、就业及其他资源等。建设目标是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建立开放、高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协同共建共营现代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培训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全面共享优质金融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实施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广东区域产业升级。
  
  6.推进省创新强校工程重点专业群建设。省创新强校工程金融重点建设专业群已经立项,建设期3年(2014-2016),其中金融管理专业作为其中的品牌专业开展建设,并提出“一个宗旨、两个依托、三个突出”的建设新思路。一个宗旨:以服务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为宗旨,培养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金融专业人才。两个依托:依托金融企业、依托学院品牌建设政策。三个突出:第一,突出实践教学特色。第二,突出国际合作特色。第三,突出产学融合特色。
  
  7.整合重构一批教学资源。推进课程负责人制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明确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教学资源建设基本内容和目标,落实教学资源升级和颗粒化处理进度,制定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的评价标准。加快课程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专业群平台课程一专业核心课程一专业必修课程的顺序,将现有各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分阶段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充分利用校内基础性资源和校外共享资源,推进新增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为建设主体,配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建设,重点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设计相关教学资源。
  
  8.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金融机构、就业实习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吴娜(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caizhengjinrong/25364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