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目前39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逐步健全完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各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金融专硕)以来,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出制约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需要各基层培养单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金融专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金融专硕教育背景考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快速发展,金融业对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目前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未来社会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会逐渐凸显,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制约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占金融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将超过10%,2020年将超过16%,未来金融业的核心竞争转向高级金融专业人才的竞争。从目前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看,金融学学术硕士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缺乏创新与实践,金融专硕教育旨在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提供富有人文与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金融专硕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培养经验欠丰富
由于我国金融专硕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还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中。目前,各培养单位普遍参考借鉴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与根本差异,缺乏与金融专硕教育配套的优秀教材与案例教材,人才培养体制与业界人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需要不断充实完善等。自2010年设立金融专硕以来,多数培养单位还是没有突破金融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束缚。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
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借鉴参考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缺乏与金融业界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有效沟通,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较少,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达不到高层次复合型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缺乏足够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
(三)师资队伍与业界联系不紧密
相当部分任课教师仅局限于理论研究,缺乏金融业界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备,不能完全满足金融专硕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同时还存在校外导师配备不足,形同虚设等问题,各基层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金融专硕校外导师评聘制度,加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定期交流、科研合作,健全完善激励校内外导师积极投入金融专硕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机制。
(四)社会实践基地缺乏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提升金融专硕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但部分金融专硕培养单位缺乏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视,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同时金融企业缺乏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认知等原因,使得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面临一些困难,实践基地缺乏导致金融专硕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五)质量保障机制还需完善
多数设立金融专硕的高等院所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无法满足金融专硕教育创新与实践改革需求,迫切需要构建与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认真学习对待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教育目标的共同点与差异,摆脱对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依附,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逐步健全完善培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和良好学术氛围,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管理体系,才能逐步提升金融专硕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对金融专硕培养模式的应答
在改革探索金融专硕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设置教育管理机构,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训练,不断加强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有效融合,不断完善健全校内外导师评聘与考核机制,不断创新提高金融专硕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保障机制,重视反馈
教学效果反馈机制是检阅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金融专硕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包括研究生对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对教学效果、指导教师对指导状况、对基层单位管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等。对这些反馈信息认真梳理总结,可以全面掌握教育现状,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改善条件,提高质量
上级部门应加大对金融专硕培养单位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力度,多方努力改善教育条件,提升社会对金融专硕研究生教育的认可度。同时应加强对各培养单位的监管与评估,促进金融专硕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招生过程中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区别学术型学位考生录取模式,注重对考生综合文化素质、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优先考虑具备一定专业背景、基础扎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生。金融专硕录取考试采取全国联考的形式,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各培养单位应该根据需要增加面试所占比重,重视对研究生能力的全方位考察,选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培养潜力的考生。通过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与修订培养方案,多方位提高培养质量,提升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品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三)改革模式,办出特色
根据金融教指委确定的一般标准,结合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地区优势,鼓励培养单位从自身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积累的优势学科实际出发,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特色办学,构建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管理有序、实效明显的多元化金融专硕培养新模式。教学方法提倡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团队作业相结合。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工具,课程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中,案例分析应占相当的比重,在案例选择上,强调提供一些具有特点的故事、独特的故事、全新的故事。通过精心设计采编的案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专研、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对于案例的综合性意见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能,提倡研究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教师布置的案例作业,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共同探讨研讨,将调查研究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素养。
(四)重视实践,夯实基地
各金融专硕基层培养单位应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集中力量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最大限度地为金融专硕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实践实习平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基地,形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推进金融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与金融机构对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要对研究生实践方案、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酝酿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计、新产品等进行分项考查、科学评价,确保研究生实习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培养单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应定期参加实习实践环节指导,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强化师资,注重建设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金融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和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理论知识过硬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校内外双导师型”队伍是根本之策。因此,各基层培养单位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建立双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吸纳不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从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工作。通过他们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化地传授给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相关人事制度,聘请金融业界精英或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就目前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作专题报告。(2)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拓宽与金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3)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对横向课题的深入了解,与企业专家协同合作,研究并解决课题中的关键问题,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及综合水平。与此同时,动员鼓励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4)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鼓励导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经验交流会、师资培训等,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拓宽视野。(5)引进国外师资。从国际知名院校聘请合作导师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吸引世界一流的教育专家学者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探索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提高金融专硕各基层培养单位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全面提升金融专硕研究生综合培养能力。
(六)拓展视野,促进交流
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学科竞赛,申请国家公派留学、省级和校级国际学术交流访问等,多方位拓宽面向金融硕士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使金融专硕研究生既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又熟知国际经济金融的基本规则和发展前沿,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对拓宽金融专硕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使金融专硕入职后可以较快适应其工作。
(七)重视论文,把握原则
学位论文是金融专硕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论文选题应紧紧把握实践方向,论文应侧重对实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产品开发设计报告、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在学位论文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导师应定期检查、加强指导,对过于学术化的论文应尽量避免63。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金融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作者:周艳荣(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caizhengjinrong/253850.html上一篇:分析金融学硕士教育中的若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