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经济与金融专业是教育部在2012年开设的特色专业,通过对我国目前开设的各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各高校该专业建设的基本现状,以指导相关院校优化经济与财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经济与金融(代码:020307)属于经济学大类,金融学类在2012年作为特色专业首次开设。作为一个建设时间短、开设学校少的专业,其建设情况如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开设院校数量
自2012年经济与金融专业开设以来,截至2016年1月,共有27所高校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
二、开设院校类型
在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27所高校中,教育部直属“211”高校2所,民用航空局属普通高校1所,其余24所均为地方所属普通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在经济与金融专业开设院校中88.9%的学校为省属高校,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
从资金来源看,27所高校中民办高校占比22.2%。与公立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强调适应市场需要,成为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开设院校地区分布
截至2016年1月,我国各地区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各个地区有较大差异。东部居首,共14所,占比51.9%;中部居中,共9所,占33.3%;西部4所,占比14.8%。这与经济发展程度是一致的。从单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安徽共有6所,占比22.2%,位居全国第一;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各有3所,各占11.1%;天津、上海、辽宁、广东、福建、云南、甘肃、四川、青海各有1所,各占3.7%。
四、专业所属学校二级院(系)
从这27所院校新设立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所在二级院(系)建制情况来看,经济与金融专业主要与经济学、国际商务等专业放在一起,其中有10所高校将其归于经济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系,占37%;有8所学校将其归于商学院,占29.6%;有4所学校将其归于经济学院,占14.8%;有3所学校将其归于经济贸易学院(系),占比11.1%;比较特殊的是云南民族大学,将其归到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招生;皖西学院将其归到金融与数学学院。由此可见,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并有一定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五、专业方向设置
在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上,各个学校根据国家对专业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校特点,在完成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设置了专业方向,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根据调查统计,有6所高校在经济与金融下设专业方向。其中大连海洋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分别开设了海洋金融和航空金融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增强了投资理财的需求,因此投资理财成为当前经济与金融专业下设最多的方向。黄冈师范学院、北京吉利学院、闽南师范学院3所高校设置了该方向。同时,黄冈师范学院还设立了客户经理方向,北京吉利学院设立了资本运营方向,闽南师范学院设立了银行管理方向。针对保险人才培养,清华大学设立了保险方向。
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纵观27所院校,将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三型一专”人才,即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专门人才。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当前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定位应用型人才共有12所,占44.4%;复合型人才4所,占14.8%;复合应用型人才8所,占29.6%;应用创新型人才1所,专门人才2所。
2.“211”和综合性的大学以培养复合型或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所属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应用创新性人才和专门人才为主。
3.强调服务区域经济及具有国际化视野。随着市场对于国际化经济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不少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出现了“国际视野”、“国际化”等表达,如清华大学2013级经济与金融个人人才培养目标中定位为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和金融人才”,汉口学院、大连海洋学院、对外经贸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强调了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同时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水平。
七、就业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我国对经济与金融人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银行、非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业等各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加。从各个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方向设定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1.主要的就业途径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及其他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介咨询评估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各类企事业单位。
2.主要从事的工作为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制度与政策研究设计、金融产品开发设计、金融交易、金融风险管理、理财规划、产品市场推广和客户维护、理论研究等。
3.建议考取的资格证书包括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金融策划师(CFP)、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和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等。
八、专业课程体系
从各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先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环节等五大部分,同时也体现出以下特征。
1.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修学年限,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各高校毕业生毕业总学分在160~180之间,学制在3~6年。
2.强调厚基础,增加通识课程。各个高校结合本校情况,系统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并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如淮阴工学院通识课程必修学分35学分,选修21学分,合计56学分,占总学分的32%。
3.强调宽口径,丰富专业先修课程。结合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宽口径人才培养理念,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丰富了专业先修课程的设置,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有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养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等。
4.强调实践性,增加实践实验课程。根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开设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课时比重的同时,开设了大量集中的实践类课程,如淮阴工学院的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课程包含军训及入学教育、认识实习、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国际结算实验、学年论文、专业综合实验、银行会计训练、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实训、投资理财技能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合计2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6%。
5.强调自主灵活性,提高选修课的比重。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开设了多样性的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开设了公共基础(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6.强调先进性,开发、开设新课程。各高校紧随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信息技术发展,结合社会实务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发和开设新课程。如汉口学院为顺应时代要求,在2015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一共包含35个学分,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三大类型的课程。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所处区域合理定位,科学确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方案,不断发展创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李敏 陈喜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caizhengjinrong/254228.html上一篇:浅谈金融集聚对外贸出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