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财政金融 > 动态拨备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模式的关联分析

动态拨备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模式的关联分析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各界认识到,银行业的贷款损失拨备与资本监管等制度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发了对国际会计和监管制度应适时改进的讨论。大量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国家实施的基于已实现损失的拨备体系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就降低金融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等达或共识,呼吁会计标准制定者与监管人员通力合作,以改善价值评估和损失拨备的标准。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冲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陆续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等一系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前瞻性拨备方案。英国金融服务局于2009年3月公布《特纳评论》,认为财务报告中应包括一个能预期未来潜在损失的缓冲器,如可以建立经济周期准备金。
    西班牙等国实施的动态拨备制度被认为是跨周期、前瞻性拨备的一种形式,引起了各国监管层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关注和讨论。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稳定论坛(FSF)2009年推荐将动态拨备作为识别和测度贷款损失的选择性工具。动态拨备的基本思想是以跨周期的平均资产损失作为提取拨备的主要依据,在经济形势较好时累积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以备经济下滑期使用。①动态拨备的缓冲能力降低了经济下滑期银行由于资本不足导致危机的可能性(Balla和McKenna,2009)。②目前国内外研究和讨论最多的动态拨备国际经验是西班牙案例,如张晓朴、奚莉莉(2004)③、孙连友(2008)④、Fernandez de Lis等(2001,2009)、Balla和McKenna(2009)等。其实,西班牙案例只是前瞻性拨备的一种探索模式,已实施动态拨备的国家还包括乌拉圭(2001年)、哥伦比亚(2007年)、秘鲁(2008年)、玻利维亚(2008年)等,且各国实施模式以及实施效果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周小川(2005)曾指出,在没有足额、真实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形同虚设,人为算出来的资本充足率、账面利润根本不能客观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自198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局部调整和重大改革,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拨备会计准则的接轨,近年来银行业的拨备充足性得到了较大改善,银行业抵御风险能力趋于增强。危机发生以来,银监会出于宏观审慎监管考虑,强调“以丰补歉”的逆周期监管思路,出台的某些措施已具有动态拨备雏形。如2009年国内银行信贷增速达到创纪录的31.7%,银行业短期盈利普遍较高,但潜在信用风险上升,银监会在6个月内将2009年度的拨备覆盖率要求从100%提高到130%,再到150%。但中国目前的拨备制度整体并未有效体现出逆周期性(银监会财会部动态拨备课题组,2010)⑤,而就中国而言,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使得银行放贷行为的顺周期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实施动态拨备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应借鉴西班牙等国的动态拨备制度,研究符合国情的前瞻性拨备制度。对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下问题:(1)中国是否需要实行动态拨备以及实施时机?(2)应构建怎样的动态拨备机制?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相机抉择?动态拨备的触发和冻结机制如何设计?(3)危机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银行业监管正在酝酿改革,中国的拨备制度改革如何与国际拨备会计准则接轨?本文基于预期损失模型分析了动态拨备的作用机制,比较研究了西班牙、乌拉圭等5国实施的动态拨备模式及其实施效果,并结合国际监管会计准则与拨备改革的趋势,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动态拨备原理: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框架
    根据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商业银行面临的损失可分解为三个层次,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其中预期损失由贷款损失准备来覆盖,非预期损失由资本来覆盖(见图1)。资本抵御非预期损失是以贷款损失准备金抵御预期损失为前提的,如果银行低估预期损失或少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则银行的资本金必然受到侵蚀而降低其应有的功能。
    
    图1 银行的风险缓冲示意图
    资料来源:Cavallo和Majnoni(2001)。
    目前大多数国家实施的拨备体系主要基于已实现损失,这种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拨备制度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期,银行实际信用损失较低,银行未预期到未来信用风险的上升从而少提拨备导致风险低估、利润高估,刺激了银行信贷条件放松和信贷扩张;在经济下滑期,不良贷款上升、专项拨备增加,银行利润减少、信贷紧缩,从而放大了商业周期的波动幅度。
    现有动态拨备方案主要由动态一般拨备和专项拨备两部分组成。其基本原理是拨备规模依赖于贷款头寸和长期平均的预期损失率,在经济形势较好时人为累积更多的动态一般准备以备经济下滑期使用。当经济形势较好时,实际损失低于长期预期的损失率,该会计期间专项拨备低于预期损失,银行通过动态拨备存量的累积来弥补这种专项拨备的低估,经济下滑期专项拨备高于预期损失,这种差额就通过释放累积的动态拨备存量来抵消,净利润受到贷款损失实现时间的影响较小,从而起到弱化拨备和信贷行为周期性的作用。
    为进一步说明动态拨备作用原理,本文拓展了Cavallo和Majnoni(2001)考虑商业周期因素的贷款损失拨备模型(以下简称C-M模型),以探讨已实现损失和预期损失拨备规则对银行利润和信贷行为等的影响。⑥C-M模型假定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均为周期性变动的外生变量,本文内生化了贷款的决定,即在给定周期性变动的不良贷款率条件下求解银行的最优信贷供给,以检验理论上拨备规则对银行信贷顺周期行为的影响。为简化起见,
        
    规则1:已实现损失模型
    银行贷款定价时充分考虑预期损失,但不事前提取拨备(相当于一般拨备等于0),实际损失发生时提取专项拨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银行利润函数中,贷款利率减去资金成本乘上贷款存量L表示净利息收入,再减去运营成本和按实际贷款损失b*L提取的专项拨备,得到银行的税前利润π。为简化考虑,不考虑银行的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则利润函数为:
    
    规则2:预期损失模型
    银行设定贷款损失拨备等于预期损失,实际损失发生时提取专项拨备,动态一般拨备等于预期损失与专项拨备间的差额。则利润函数为:
    
    可见,不良贷款率对银行利润和最优信贷供给的周期性影响被消除了,影响收益波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信贷需求的周期性波动(为简化考虑,本模型中没有进行 识别)。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两种不同拨备规则对银行最优信贷供给规模和利润等的影响,本文假设具有正弦波动特征的不良贷款率数值模拟了两种规则下各变量的变动特征。⑦模拟结果显示(见图2),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动态拨备通过一般拨备的逆周期变动抵减了专项拨备的顺周期变动,降低了贷款损失拨备的周期性波动。从理论上说,平滑了银行利润和抑制了信贷供给的顺周期性。
    
    图2 已实现损失和预期损失模型拨备规则下各变量的变动特征比较
    三、动态拨备模式及实施效果的国际比较
    (一)各国动态拨备模式比较
    国际上已经实施动态拨备的国家有西班牙(2000年)、乌拉圭(2001年)、哥伦比亚(2007年)、秘鲁(2008年)、玻利维亚(2008年)等。严格地说,西班牙等国的动态拨备系统不是基于预期损失模型,而是基于银行贷款损失的历史经验,利用贷款违约率的跨周期信息来设定动态拨备的充足性水平。但由于难以实现预期损失的合理测度,所以西班牙等国的动态拨备制度也被各国监管当局视作前瞻性拨备的一种形式。各国的动态拨备模式之“以丰补歉”的核心思想一致,即要求金融机构在经济形势较好时增加动态拨备,在经济形势较差时减少动态拨备,但各国的实施模式在拨备公式、触发条件等具体实施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
    1.西班牙模式
    西班牙动态拨备系统的历史最为悠久、模式最典型,其核心思想是基于某种规则实现贷款损失准备/信贷总量比率在经济周期中保持稳定。2000年7月西班牙开始实施动态拨备,为了实现与原拨备体制的接轨,在传统一般拨备和专项拨备基础上增加了一项统计拨备。根据规定,统计拨备的计算有两种方法:银行内部模型和标准模型法。⑧根据风险特征,标准法将银行资产组合分为6类资产,每类资产规定一个风险系数,风险系数为西班牙国内该种资产跨1个经济周期(1986-1998)的历史平均损失数据。将6种资产组合头寸和风险系数的乘积进行加总,并与计提的专项拨备进行比较,以计算应提取的统计拨备。统计拨备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收抵减有限制)。
    2005年7月,西班牙银行修改了原有的动态拨备系统,将统计拨备和一般拨备合并,统称为一般拨备,并对动态拨备的最高累积比例实施了限制(α的允许范围为0.33%—1.25%)。新系统合并后的一般拨备(ΔGP)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ΔGP表示一般拨备(季度),ΔL代表新增贷款,L表示贷款存量,SP表示根据会计准则扣除的专项准备,参数α为风险种类为i的资产年平均损失的估计,β为风险种类为i的资产(多个信贷周期)历史平均专项拨备率。标准法下的风险参数α和β具体取值详见表1。
    
    2.乌拉圭模式
    乌拉圭于2001年引入的动态拨备制度相当于西班牙模式的简化版。拨备体系由动态拨备和专项拨备两部分组成,通过某种规则实现拨备存量/信贷总量比率在经济周期中保持稳定。不同于西班牙按季度计算动态拨备,乌拉圭按月计算动态拨备,计算公式比西班牙简单。乌拉圭监管当局规定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比率最高不超过3%。统计拨备计入当期损益,并可进行税收抵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哥伦比亚模式
    哥伦比亚于2007年实施的动态拨备被认为是目前最复杂的反周期拨备系统(Wezel,2010)。⑨哥伦比亚的动态拨备体系由专项拨备和动态一般拨备两部分组成。⑩银行经过监管当局批准可以使用自己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或标准模型,但实际上与西班牙的情况相同,没有银行被允许使用内部模型。与西班牙和乌拉圭基于信贷的自动机制不同的是,哥伦比亚动态拨备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动态拨备的触发和冻结方面,其触发和冻结是由监管当局主导的。
    监管当局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高风险(经济衰退)和低风险(经济繁荣)两种情景下各类型贷款的违约概率矩阵。拨备公式为:拨备规模=贷款头寸×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根据两种状态下的违约概率矩阵,可以分别算出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拨备规模。在经济繁荣期间,低风险矩阵被用来计提专项拨备,而动态拨备等于高风险矩阵对应的拨备规模与低风险矩阵对应的专项拨备间的差额;在经济衰退期间,仍然采用低风险矩阵来计提专项拨备,但此阶段不提取动态拨备,允许银行耗用繁荣时期累积的动态拨备抵减损失,直至限制水平。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两种状态的转变是由监管当局相机抉择的。一旦监管者宣布经济进入下滑期,则所有银行都能耗用累积的动态拨备,而不用考虑个别机构的财务状况。这种拨备制度安排使监管者获得了很大的主动权,但也可能导致巨大的不确定性。(11)
    4.秘鲁模式
    与西班牙模式不同的是,秘鲁的监管当局采用了一套基于GDP增长的动态拨备规则,而且制定了动态拨备的触发和冻结机制。选择GDP而不是银行系统信贷指标的原因是秘鲁监管当局认为GDP领先于信贷,GDP相对于信贷增长来说是预期未来贷款损失的更好指标。
    
    根据GDP增速测度的经济繁荣期有三种情形能触发动态拨备机制(见图3),此时不同风险种类贷款的一般拨备要求均增加(见表2)。在经济衰退期,有两种情形动态拨备机制被冻结(见图3),此时银行被允许用累积的动态拨备抵消专项拨备的增加,直到一般拨备降到非触发期的拨备要求。由于GDP规则是系统性的,意味着动态拨备的触发时机不依赖于个别银行的特征,对所有银行都相同。
    5.玻利维亚模式
    玻利维亚于2008年12月实施的动态拨备触发和冻结机制是:在经济下滑期,若贷款质量连续恶化6个月,(12)则银行能利用累积的动态拨备存量来抵消增加的专项拨备,但抵消限度为增加专项拨备的50%。当经济进入上升周期时,若贷款质量连续6个月改善,则银行需要增加动态拨备。动态拨备是按照规定需增加的一般拨备率分36个月平均提取的,即每个月平均增加要求额外拨备的2.78%。银行被额外要求增加的一般拨备率为:抵押贷款为1.5%,小企业贷款为1.6%,消费贷款为2.3%,公司贷款为2.3%(其中一些高风险种类的公司贷款为3.2%—5.5%)。
    综上所述,西班牙、乌拉圭等5国动态拨备系统都由一般拨备和专项拨备两部分组成,逆周期和增强风险缓冲的思想相似,其机制是通过一般拨备的逆周期变动抵减了专项拨备的顺周期变动,降低了贷款损失拨备的周期性波动。此外,各国在税收抵减和动态拨备是否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的规定上也存在相似之处,我们能得到数据的国家都存在税收和监管激励,允许 动态拨备的税收抵减,计入监管资本。但各国在具体实施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如下差异:
    第一,动态拨备的触发和冻结机制是否自动,是相机抉择还是基于规则?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以西班牙为代表,逆周期是通过保持信贷与拨备总量间的某种稳定关系来自动实现的,系统参数(如不同类型贷款的拨备率)基本不随周期发生变化。另一种以秘鲁和哥伦比亚为代表,逆周期除通过建立信贷与拨备总量间的关系外,系统参数还随经济周期发生变化,存在不连续的触发和冻结机制。其中,哥伦比亚是量化的相机抉择机制,即监管当局决定什么时候使用哪种量化的参数集,而秘鲁是量化的规则机制,监管当局公布了什么时候触发和冻结动态拨备的规则(秘鲁用GDP作为规则指标),以及触发和冻结后各种不同类型资产的拨备率要求。
    第二,动态拨备的触发和冻结时机是对所有机构都相同,还是依赖于微观机构特征?西班牙、乌拉圭和玻利维亚的动态拨备触发依赖于个别银行的信贷规模,然而秘鲁和哥伦比亚的动态拨备触发依赖于GDP等系统变量或者监管机构的相机抉择。在西班牙等国模式下,某些银行也许将增加一般拨备,而另外一些银行可能减少一般拨备(例如前者正在增加市场份额而后者正在失去市场份额)。秘鲁系统是作为整体被触发的,触发和冻结时机对所有银行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失去市场份额的机构或者信贷发放更谨慎的机构,或者经历损失冲击的机构将相对拨备更多,这种系统性的拨备存在惩罚经营谨慎、风险相对较低机构的激励扭曲。
    第三,专项拨备和一般拨备能否相互弥补?在西班牙和乌拉圭模式中,这种弥补原则上是自动的,在经济下滑期,虽然使用一般拨备存在某种监管当局的相机抉择安排,但基准是尽力达到某种基于周期的不变总拨备(Fernandez de Lis等,2001)。而秘鲁系统中没有基准模型,银行仅仅要求在经济繁荣期拨备更多,而没有任何具体的定量参考。玻利维亚系统虽然有定量的拨备增加计划,但并不存在基于周期不变的总拨备要求。
    (二)各国动态拨备实施效果的考察
    动态拨备的实施是否能抑制拨备及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从图4可知,各国专项拨备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当GDP和贷款增速较快时,专项拨备比率呈下降趋势,当GDP和贷款增速较慢时专项拨备呈上升趋势。实施动态拨备后,一般拨备比率基本具有逆周期变动特征,动态拨备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涝保收”和抑制了拨备的顺周期性。
    
    从各国来看,西班牙实施动态拨备后,一般准备/贷款伴随着贷款的高速增长而上升,累积了一定规模的动态拨备存量后总拨备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4%),2004年的拨备规则调整限制了动态拨备的累积规模,导致了一般拨备比率的下降。从危机中西班牙国内银行的表现来看,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周期中拨备的“旱涝保收”问题,提高了西班牙国内银行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13)乌拉圭动态拨备系统在2001年实施时经济已陷入衰退,2002-2003年又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累积的动态拨备缓冲不足以吸收掉专项拨备的大幅增加,使得危机期间一般拨备存量几乎完全耗完。随着经济的恢复,银行开始大量补充动态拨备资金,一般拨备存量/贷款比例迅速上升,接近3%。哥伦比亚和秘鲁是金融危机期间实施的动态拨备系统,为抵消专项拨备的大幅度上升,一般准备大幅度下降。
    从西班牙等国的经验看,动态拨备有助于风险缓冲,但对抑制银行信贷增长或者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其作用是有限的。当泡沫的程度较大时,额外的拨备成本对信贷供给的影响很小。当初西班牙引入动态拨备希望实现两个目标:增加发放新贷款的成本以抑制银行信贷增长;提高银行业的损失抵御能力,并且第一个目标更加重要,但实施结果却是第二个目标实现得更好。对此,IASB在2009年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西班牙的动态拨备系统虽不能消除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但能降低顺周期行为的程度。(14)
    四、后危机时代国际拨备会计准则与监管政策的改革趋势
    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国际标准,两者从理论框架和实践方面为银行业的拨备管理提供了指引。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对国际拨备会计准则和监管制度应适时改进的讨论。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就降低金融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等达成共识,呼吁会计标准制定者与监管人员通力合作,以改善价值评估和损失拨备的标准,并实现全球会计标准的统一。
    (一)国际拨备会计准则的改革
    会计准则是银行有效监管的基础。目前金融工具的减值准备以已实现损失作为计提基础,这导致目前银行业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具有顺周期的特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大力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改革,要求会计准则制定者尽快研究出既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又能真实反映银行财务状况的拨备计提方法。
    对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一系列修改现行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其中与银行拨备相关的是:计划用《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IFRS9)替代《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与现行准则IAS39相比,IFRS9做出了重大的修改,会计主体应在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确定其预期信用损失,会计主体应在每个会计期间重新评估预期信用损失,减值的计提不再需要减值迹象,由现行的已实现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通过合理估计贷款生命周期内所有损失因素,预计贷款的未来现金流,提高银行对贷款损失估计的前瞻性。相比IAS39,IFRS9在金融工具计量和披露方面都有重大变化,一经生效,将对银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二)监管当局的拨备改革方案
    《Basel II》对贷款拨备的计提建立在资产评级的基础上,标准法按照外部评级机构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并提取专项拨备,按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准备,内部评价法确定了预期损失和拨备计提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有效期限(M),并要求银行提取充足的拨备来覆盖预期损失。(15)在内部评级法下,风险参数随经济周期变化的波动性将导致预期损失和计提拨备的顺周期变动。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改善,评级上调,导致PD降低;抵押品价格上升,导 致贷款的LGD降低;同时,贷款承诺的提取比例降低,信用转换系数减小,导致EAD降低。当经济步入衰退期时,情况正好相反。总之,从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到初级内部评价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预期损失和计提拨备的顺周期性也相应增加。
    危机后监管改革的重点是抑制顺周期。对于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强化使用跨周期评价法来估算PD、LGD和EAD等风险参数,平滑预期损失和拨备的计提,增强拨备的前瞻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10年指出,健全的预期损失拨备方法应根据跨周期的贷款损失数据对贷款损失生命周期的贷款损失进行估值,并允许使用职业判断和组合计提准备,充分利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系统,保证准备计提方法的一致性。此外,各国监管当局纷纷以西班牙等国的动态拨备为例讨论和探索建立跨周期的拨备方案。
    综上所述,从目前国际拨备会计准则和监管政策的改革趋势来看,IASB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原理趋同,国际会计准则和审慎监管政策间的协调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各国统一拨备制度的会计和监管政策、探索建立前瞻性拨备制度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将拨备制度的改革同《Basel II》和《Basel III》的实施整合在一起。(16)虽然IASB并不赞同采用动态拨备模型,(17)但目前IASB的预期损失计算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国际银行监管机构的方案虽没有明确提到动态拨备,但其核心与动态拨备的可操作性、前瞻性、逆周期性、跨周期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西班牙等国实施的动态拨备方案为基础,同时结合当期因素(这种因素可能使得预期损失不同于历史水平)进行调整的拨备方案成为各国监管当局青睐的可选折中方案(Clarks,2010)。(18)
    五、中国银行业拨备制度现状与动态拨备实施模式探讨
    (一)中国银行业贷款损失拨备体系现状
    自1988年正式建立拨备制度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局部调整和重大改革以及与国际接轨几个发展阶段。(19)2001年前,由于信贷资产分类采用“一逾两呆”法,呆账准备金的提取通常以信贷余额计提一个固定比例,拨备和损失情况无法配比、拨备覆盖面不充分。随着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实施,2001年财政部发布《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准备金制度做出重大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呆账制度,并规定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在当期损益中计提专项准备金。(20)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完善了按五级分类提取专项拨备的可操作性。(21)2005年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一般准备的计提要求。2006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的颁布,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确立了贷款减值损失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减值损失的计算更加精确,标志着中国在贷款损失拨备管理上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目前中国计提贷款损失拨备有两种并行的管理办法:一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和财政部2005年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管理办法》,两者依据贷款五级分类计提拨备;另一种是2006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其方法以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从各银行2009年信息披露来看,国内大型银行普遍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计提准备,而一些小型银行(城商行或农商行)仍采用五级分类贷款的比例计提准备。此外,商业银行在计提实践中还需考虑银监会提出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
    
    图5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拨备指标(2003-2010年,单位:%)
    注:(1)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2009年年报及银监会网站;(2)2010年数据为截至第二季度末数据;(3)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100%。
    在数据层面,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得到了较大改善,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趋于增强。从图5可知,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平均拨备覆盖率不足20%,2007年拨备覆盖率接近40%,2008年迅速提高到120%,2009年又提高到160%。从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总额来看,2003-2005年期间拨备的增长速度慢于贷款增长速度,该指标呈下降趋势,2006-2009年期间拨备的增长速度快于贷款增长速度,该指标呈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6月底,12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平均值达215%,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总额的平均值为2.05%(见表5)。
    
    相关研究表明,国内银行信贷规模及其波动顺周期特征明显(苗文龙,2010)。(22)虽然危机期间银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强调“以丰补歉”的逆周期监管思路,其中某些措施已具有动态拨备的雏形,(23)但在大幅改善的各项拨备指标背后,国内目前的拨备制度整体并未有效体现出逆周期性和前瞻性。第一,国内两套拨备计提的并行规定都未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波动特征,银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也较少考虑经济周期因素。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办法,专项拨备前瞻性较差,事后特征明显,五级分类本身就存在周期向好时高估资产质量的顺周期问题;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办法,主要基于已实现损失模型,仅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金。第二,贷款风险分类的准确性决定了银行拨备计提的准确性。虽然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建议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按照现金流贴现模型计提减值准备,但目前国内现金流折现法执行中难度很大,实践中国内银行普遍采用将贷款风险分类作为识别减值贷款的初始手段,以某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来确认该项贷款有无减值的客观证据,然后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算单笔贷款与资产组合的准备金。此外,银监会仍以贷款五级分类来评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分性,(24)银行从技术难度和实施成本等角度考虑,可能会出现在名义上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实际上仍按贷款五级分类计提的情况(丁友刚、岳小迪,2009)。(25)贷款五级分类总体上比较粗糙,存在较为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定性的人为因素太强、分类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且存在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和利润管理的主观性操纵成分,影响了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的有效性。
    (二)中国实施动态拨备的 方案探讨
    借鉴西班牙等国的动态拨备制度,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前瞻性拨备制度。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动态拨备模型的设计
    构建中国的前瞻性拨备系统,不能照搬西班牙等国的模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国实际,与中国的现行监管制度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改革趋势接轨。该拨备系统可由动态一般拨备和专项拨备两部分组成。为提高中国动态拨备制度的适用性,有必要同时规定内部模型和标准法。
    动态拨备模型应具备两大核心特征:第一,应结合规则和监管当局相机抉择设计逆周期机制。基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历史数据状况,我们应综合西班牙等国的自动规则机制和秘鲁等国的监管当局相机抉择机制的优点,兼顾信息透明、稳定微观主体预期的同时,也为历史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缺陷及未来预期信息提供有效的纠偏机制。第二,具有激励相容的奖惩机制。应考虑建立差异化的拨备和监管机制,每个机构拨备规模应与信贷的规模及其信贷风险结构相关,避免动态拨备系统存在惩罚风险相对较低机构的激励扭曲。
    考虑上述因素,以标准法为例,我们对中国的动态拨备模型设计了两种方案:
    模型一:细分资产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这种资产细分模型优势在于灵活性较强,整合了资产差异化与银行差异化拨备,但对监管当局的信息搜集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
    模型二:信贷总量模型
    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数据时间和质量问题,分资产类型的有效参数估计难度较大,而且与中国的现行拨备计提分类存在较大差异,实施成本较高,所以可考虑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用调整系数的办法加以解决,调整系数由个别或分类别银行的资产风险特征决定。具体公式如下:
    
    2.数据支持与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相结合
    动态拨备计提需要高质量的历史数据积累。从国际会计准则和监管改革趋势来看,银行拨备的会计准则与监管理念趋于一致,风险监管的资本充足率与拨备监管也日益结合,风险测度和拨备计提朝精细化和前瞻性方向发展。
    第一,与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相结合。目前国内大型银行正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在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同时,动态拨备的推行可与《Basel II》和《Basel III》的国内实施时间表相结合,鼓励银行建立跨周期的内部风险计量模型,鼓励有条件的银行经监管部门严格审查后采用内部模型法计提拔备,内部评级法中PD、LGD、EAD等风险参数,可作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重要依据,将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和会计准则要求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相关工作进行整合,(26)根据贷款潜在损失计提拨备,同时满足会计和监管要求。这也是与未来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方向。
    第二,鼓励区域性中小银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中小银行由于业务规模小、数据时间短,因而难以获得足够的评级数据。借鉴欧洲的经验,可鼓励多家中小银行联合起来,建立共享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应包括信用记录、违约率、损失率等数据。同时,银行还可把评级机构及征信机构所提供的信用数据作为参考,并与政府及研究部门合作,获取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数据。
    3.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
    关于动态拨备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列入成本还是税后利润,如何同时体现监管和会计的双重要求,有两种方案:
    第一,可参考西班牙等国的经验,为鼓励银行多提拨备,动态拨备全部或者部分作为税前利润处理。若动态拨备列入成本,其本身就要求“利润平滑”,可能使银行的损失事件透明度降低,导致银行更多的利润操纵行为,使得投资者和税收当局很难评估银行的实际财务状况,解决措施是加强信息披露。我们可以借鉴西班牙等国的经验,要求银行财务报表同时披露预期损失和实际损失。FSA(2009)建议由银行公布动态拨备调整前后的盈利状况,并按调整后的盈利状况确定薪酬和奖金。
    第二,动态拨备作为税后利润分配的一部分,与目前一般拨备的会计处理相同。采用这种方案更能实现与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协调,既能够满足向广大的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透明信息的目标,又能够向监管者提供所需信息,以满足金融稳定的目标要求。这种会计处理与IASB主席David Tweedie提出的兼顾监管和会计双重目标的监管收益表(Regulatory Ineome Statement)建议相似。(27)
    4.与财政部等多部门的协调
    此外,动态拨备的实施还需要加强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各主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统一拨备计提方法和标准。
    六、结语
    危机后国际拨备会计准则和监管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拨备的前瞻性。本文对西班牙等国的经验研究表明,动态拨备制度作为前瞻性拨备制度的一种探索,能提高银行体系的风险缓冲能力,可作为危机后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构建中国的前瞻性拨备系统,不能照搬西班牙等国的模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国实际,与中国的现行监管制度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改革趋势接轨,考虑构建纳入规则和监管当局相机抉择机制相结合的动态拨备体系,同时应与《Basel II》、《Basel III》的国内实施时间表相结合,将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和会计准则要求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相关工作进行整合,根据贷款潜在损失计提拨备,同时满足会计和监管要求。
    西班牙等国模式的动态拨备系统缓冲强度取决于实施该规则的时机、经济周期的模式以及上升和下降周期的持续时间等因素,动态拨备规则的最佳实施时机应在经济上升周期。目前中国银行业信贷增速较快,应尽快推出可具有操作性的前瞻性拨备制度,提高未来的风险抵御能力。
    此外,抑制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维持金融稳定有两条思路:一是事前措施,采用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杠杆比率、流动性比率等措施来限制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二是事后措施,采用资本和拨备的两大缓冲工具,提高银行风险缓冲能力。从西班牙等国的经验来看,动态拨备系统对银行信贷的约束作用是被动的和有限的,并不能阻止信贷泡沫。同时,不管是动态拨备还是逆周期资本约束建立起来的风险抵御能力也都是有限的。提高微观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弱化银行管理层的短视行为,防范市场约束的失效,化外生约束为内生约束是抑制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基础。
    注释:
    ①本文将Loan Loss Provisions(LLP)统称为“贷款损失拨备”,将Loan Loss Reserve(LLR)统称为“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拨备是当期利润表项目, 为流量概念,而贷款损失准备反映净贷款损失拨备的累计值,为存量概念,是资产负债表项目。
    ②Balla, E. , and A. McKenna, "Dynamic Provisioning: A Countercyclical Tool for Loan Loss Reserv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95.4(2009): 383-418.
    ③张晓朴、奚莉莉:《西班牙的动态拨备金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④孙连友:《动态信贷损失准备政策及其应用》,《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⑤银监会财会部动态拨备课题组:《动态拨备在中国银行业的实施研究》,《中国金融家》2010年第8期。
    ⑥Cavallo Mo, and G. Majnoni, "Do Banks Provision for Bad Loans in Good Tim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619(2001).
    ⑦模拟参数设定如下:贷款损失率的波幅为2%—4%,其波动特征用正弦函数来模拟;无风险假定为4%,风险溢价假定为3.5%,存款利率为3%;预期损失率用跨三个经济周期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代表,为3.03%;成本系数c为0.045%,固定成本F为1.8。
    ⑧实施过程中没有银行被允许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模型。参见Burroni M., Quagliariello M., Sabatini E., and V. Tola, "Dynamic Provisioning: Rationale, Functioning, and Prudential Treatment", Bank of Italy Working Paper 57(2009)。
    ⑨Wezel, T., "Dynamic Loan Loss Provisions in Uruguay: Properties, Shock Absorpition Capacity and Simulations Using Altermative Formulas", IMF Working Paper No. WP/10/125(2001).
    ⑩哥伦比亚拨备系统称专项拨备为个别拨备(Individual Provisions),动态拨备为反周期拨备(Countercyclical Provisions)。为避免引起概念和术语上的混淆,我们的统一术语为专项拨备和动态拨备。
    (11)哥伦比亚监管当局已宣布将修订原有动态拨备系统,计划采用规则来取代监管当局相机抉择经济状态的转变,动态拨备的提取和耗用也将更多依赖于微观机构的财务和资产风险状况。
    
    (13)据Balla和McKenna(2009)的研究,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危机前2006年西班牙的拨备存量/不良资产比例最高(255%),比排名第二的瑞士(123%)高出一倍多,也远远高于欧盟国家银行的平均比率(58.6%)。随着危机的发生和西班牙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项规则被普遍认为给了西班牙银行业更大的资本缓冲(Fernandez de Li和Garcia-Herrero,2008)。
    (14)参见IASB(2009), "Spanish Provisions under IFRS", Presentation at the Joint IASB-FASB Meeting。
    (15)在内部评价法下,不再区分贷款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
    (16)《Basel II》内部评级法使用参数计算预期损失的方法,可做些改进以用来计算IASB预期损失模型中基于生命周期的预期损失,并计算相应提取的拨备(IASB,2010)。
    (17)IASB认为西班牙等国的动态拨备方法是在运用历史数据来设定准备金水平,而非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损失,而且经济形势好时多提拨备,经济形势不好时少提拨备,不符合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18)Clark J, "Loan Loss Calculation Conundrum", Risk Magazine, March(2010).
    (19)中国贷款损失拨备制度更详细的发展历程可参见潘功胜、李涛等:《中国商业银行拨备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孙天琦、杨岚:《有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以中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20)周小川(2005)指出,2001年前贷款损失准备不是按照银行贷款和资产实际所面临的风险概率提取,行政色彩比较重,在没有足额、真实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就很可能形同虚设;2001年的贷款五级分类改革是一个比较有实质的改进,即贷款准备必须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足额提取。
    (21)该指引给出了各类准备金提取的参考数量比例,规定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按比例计提2%,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分别按25%、50%和100%的比例提取,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比例可上下浮动20%;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国别、行业)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计提比例。
    (22)苗文龙:《中国银行体系顺周期特征与金融稳定政策》,《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23)2009年国内银行信贷增速达到创纪录的31.7%,银行业短期盈利普遍较高,但潜在信用风险上升,银监会在6个月内将2009年度的拨备覆盖率要求从100%提高到130%,再到150%,同时加大损失类贷款的核销力度;由于拨备覆盖率只反映对已有风险的覆盖水平,不够全面,银监会又明确提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5%,与拨备覆盖率150%的要求一起,两者按孰高要求执行。参见《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0)98号文件。
    (24)银监会2007年9月发布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最迟在2009年之前执行新会计准则,但同时也强调,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银监会的各项监管政策、制度保持不变,继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五级分类标准。
    (25)丁友刚、岳小迪:《贷款拨备、会计透明与银行稳健》,《会计研究》2009第3期。
    (26)《Basel II》对解决不同系统间的差异方面已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如银行必须比较内部评级法下的预期损失与银行已经计提的损失准备,并规定了应对“准备缺口”(预期损失超过损失准备)或“超额准备”(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相关措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caizhengjinrong/25551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