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伏不定,货币政策成为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基于对当前经济“过热”的预判,央行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成为2013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2013年6月,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头寸拆借利率飙升至历史新高,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一时间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最棘手的问题。虽季节性因素是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是隐藏在“钱荒”背后更深层的成因也不可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背离的模型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导向的背离,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时的“惜贷”行为和紧缩货币政策“超贷”行为。具体来看,当央行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虽在上升,但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券的资金占比也在增加,因而央行的闲置资金占比也在增加,大量的资金未能投入到实质经济部门。当央行转向实行相对趋紧的货币政策,如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时,商业银行贷款却会出现“超贷”现象,出现信贷投放过多、潜在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因此,相对趋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信贷不断扩张和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并未能起到有效的平抑作用。
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中介变量的变化,各中介变量的变化将继而引起实体经济中相关经济变量的反应。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经历两次传导过程,第一次传导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二次传导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影响市场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起着中转和承继的重要作用,事关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特有的垄断地位以及存款边际成本递增等现实因素,选取商业银行自身这个视角,构建商业银行利润模型,推导出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下的均衡条件。以此为基础,从商业银行风险厌恶的风险偏好视角来绘制分析商业银行应对央行货币政策所采取信贷行为,分析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时的“惜贷”和紧缩货币政策时的“超贷”等背离行为的原因所在,进而揭示“钱荒”现象的真正原因所在。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1.存贷款利率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调节工具。央行高度重视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在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时,真实利率是上述货币政策作用和效果实现的重要中介变量。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因而模型假设央行目前使用较多的调控手段仍是存贷款利率。
2.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为风险厌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原则,其中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第一经营原则,因而模型假设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为风险厌恶,商业银行是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3.商业银行各层次分支机构具有行为上的一致性。按照《商业银行法》的具体规定,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全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和分级管理的财务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链条为“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所”的垂直管理链条,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对其下属各层级支行的经营行为具有很强的管控能力,因而模型假设商业银行各层次分支机构与总行具有行为上的一致性。
4.商业银行吸储行为存在边际成本递增的特征。吸纳存款既是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主要资金来源,又是抵御风险,满足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激烈的竞争,各家银行在总量有限的资金供给下相互争夺存款资金来源,因而模型假设商业银行吸储行为存在边际成本递增的特征。
5.商业银行主要经营行为包括贷款、金融市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包括有现金及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发放贷款及垫款、代理业务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为简化分析,模型在分析中假设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盈利行为)为贷款、金融市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三种用途。
(二)模型的构建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个经济学最基本的理性概念,具体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这一般也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同样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相应的经营和监管等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1.按照模型基本假设条件,商业银行主要经营行为包括贷款、金融市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其中,存放于中央银行款项的收益和风险均较为稳定。商业银行期望收益的差异性主要由贷款行为所获得收益和金融市场资产运用的收益水平决定。
为简化分析,假定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由贷款收益和金融市场资产运用的收益组成,其期望收益等式可以表述为:
R=iL·L+iE·Im(1)
其中,L表示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iL表示商业银行贷款预期收益率,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完全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为简化分析,此处以央行公布的贷款利率表示iL值;Im表示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投资形成的收益性资产,主要投资对象是各种债券;iE表示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投资形成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
2.负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资产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商业银行广义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部资金两大部分,其中外部资金成本即存款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假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由存款成本和贷款风险成本构成,可推导出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公式如下:
C=iD·D+S(D)+f(L)(2)
其中,D代表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数量,iD为吸纳存款的利息成本,用央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示;S(D)表示商业银行吸
纳存款的非利息成本,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激烈的竞争,往往需要在总量有限的资金供给下相互争夺存款资金来源,而存款利率由于受政府管制,商业银行并不能自主控制而随意浮动,为吸纳存款,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利息成本以外往往存在一定的非利息成本;f(L)表示贷款的风险成本,包括不良贷款损失成本、贷款风险管理成本等内容。
3.从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应基本保持总量平衡,其贷款总额、投放于金融市场的收益性资产额和存款准备金总额之和应大致等于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额和银行自有资本之和,即存在资产负债平衡等式:
L+Im+RD=D+C0(3)
其中, C0代表银行自有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内容;RD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乘以存款总额,即RD=D*r,则根据式(3)可进一步推导出如下:
L+Im+r*D=D+C0
整理可得:
L+Im=(1-r)*D+C0(4)
商业银行的期望利润等于商业银行期望收益减去经营成本,从式(1)、(2)可以推导得出商业银行的期望利润函数如下,
?装=R-C=iL·L+iE·Im-iD·D-S(D)-f(L)(5)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相应的经营和监管等约束条件下实现期望利润最大化,可在资产负债平衡的约束条件即式(4)约束下求其条件极值,即表述如下:
Max ?装=R-C=iL·L+iE·Im-iD·D-S(D)-f(L)
s.t. L+Im=(1-r)·D+C0 (6)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不妨设
Z(L,D)=?装+?姿[L+Im-(1-r)·D-C0]
令
?坠?爪/?坠L=0
?坠?爪/?坠Im=0
?坠?爪/?坠D=0
?坠?爪/?坠?姿=0
解得 iE=iL-f'(L)=[S'(D)+iD]/(1-r) (7)
式(7)即为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其中,iL-f'(L)表示贷款利率减去贷款边际风险成本,即表示商业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率,[S'(D)+iD]/(1-r)表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边际成本。
(三)背离现象的模型分析
基于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本文假定商业银行实际贷款边际收益率与其贷款量之间也存在函数关系,从式(7)分析来看,当满足iE=iL-f'(L)条件时,即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形成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与商业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商业银行达到最优的贷款规模,在图1中显示为贷款供给曲线L。
在图1中,横轴表示利率,纵轴表示贷(存)款数量。贷款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量出现下降,贷款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量又出现回升。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贷款实际供应取决于市场的融资需求,贷款利率反映了企业等市场主体从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成本,只有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存在融资需求并且选择从商业银行贷款时,商业银行的资金才能从银行流向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进而形成事实上的银行贷款。当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从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上升,因而会选择其它相对融资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来替代银行贷款,从而会导致商业银行实际贷款数量的下降。相反,当贷款利率下降时,贷款的成本随之下降,市场经济主体更多的选择从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也会相应与之增加。假设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为风险厌恶,这体现在下图中表现为贷款供给曲线具有凹性。
当满足iE=[S'(D)+iD]/(1-r) 条件时,即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形成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商业银行同样达到最优的存款规模,在图1中为存款需求曲线D。存款需求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存款量也相应的产生正向的变动。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主要取决于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储蓄行为,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出于获利动机会更多的选择储蓄行为进行投资,商业银行由此可吸纳更大的存款量。相反,当存款利率下降时,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出于获利动机会选择具有更高收益水平的投资渠道来替代储蓄,相应的商业银行的存款量也会随之下降。由于存款利率由政府控制,商业银行并没有自主决定权,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呈递增的特征,即,即图1中存款需求曲线D具有凸性。
假定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平均收益率iE保持不变,在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存款需求曲线D与竖线iE相交得到最优存款数量D*,而贷款供给曲线L与竖线iE相交得到最优贷款数量L*,D*-L*为存贷款之差,即商业银行可运用的其他金融投资和准备金。
当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真实的存贷款的利率将会下降,在图1上显示存款需求曲线D和贷款供给曲线L同时向左移动至D1和L1,尽管移动的幅度很大概率上会不一样,但最优存款规模的扩大与最优贷款规模的降低受到影响,存贷款差额将从D*-L*扩大至D1*-L1*,最优贷款量的降低在现实中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商业银行并没有按照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意图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部门,而是存放于央行或者投资运用于金融市场以获取安全稳定的收益。
当央行调高存、贷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反映在图1中政策效果刚好与央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反,此处可以D1和L1为初始曲线,存款需求曲线D1和贷款供给曲线L1同时向右移动至D和L,相应的最优存款规模的减小和最优贷款规模的扩大,这样存贷款差额由D1*-L1*减小到D*-L*。最优贷款量的扩大有力地解释了现实中商业银行在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出现局部“超贷”的现象。
结合当前经济现状,尽管每年6月末是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短期存款冲规模会导致市场资金紧缺。但2013年5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速高达15.8%,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应“不差钱”的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加入借钱的大军?结合上述模型分析不难发现,在央行基于稳健货币政策逐渐收紧银根时,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特质并未随之调整信贷政策,反而出现“超贷”的反常行为。商业银行存贷差规
模缩小,为满足监管要求,特别存贷款比例,商业银行出现“钱荒”。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在季节性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引发了当前的“钱荒”[1]。
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直接原因
结合上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相背离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利率由政府控制,商业银行并没有自主决定权,吸纳存款的非利息成本S(D)具有S'(D)>0、S''(D)>0的特性,使得存款边际成本表现出很强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特性。在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iE保持不变时,央行通过降低存、贷款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需求增加,而贷款供给减小,进而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的增大。商业银行将大量存贷款差额资金投向金融市场以获取更为稳定的收益,这将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可贷资金规模减小,从而扭曲货币政策效果。反之,提高存、贷款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则与之相反[2]。
另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将大量存贷款差额资金投向金融市场能够获的较高收益水平iE。从图形分析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的需要,其最优存款规模明显大于最优贷款规模。在D*-L*为正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将存贷差额投向金融市场以获取具有较高收益水平iE,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甚至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深层原因
1.利率市场化不足破坏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弱化了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窄,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是影响借款人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央行可以通过利率手段影响借款人的资金需求,进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但是,我国的利率至今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政府对利率存在较强的管制,利率应有的资金信号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利率水平并不能真正有效的反应市场整体的资金需求情况。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并不是对利率的真实反映,实体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反应并不灵敏,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央行以市场利率作为制定基准利率的标准客观上很难实现其政策意图,也难以以存贷利率指标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有效措施[3]。
2.信息不对称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
我国是商业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对微观主体影响较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力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反应。当央行通过降低存贷利率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把更多的资金运用于货币市场以获取安全稳定的收益,而非投向急需信贷供应的实体经济部门。反之,在央行提高存、贷利率,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基于自身风险管理和存款边际成本递增的作用,存款需求减少,贷款供给反而增加,其行为又与货币政策目标相背离。
3.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弱化央行管控能力
金融市场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有机构成,金融市场要实现其市场功能需要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即利率能相互影响,并通过资金价格的变动调节资金在不同市场中的有效流动,才能真正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目的。从目前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利率(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两个市场的资金价格和收益率水平的差异往往超出了正常范围,两者内在联系机制的断裂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其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管控也难以保证其有效性。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金融工具,降低吸纳存款边际成本
存款边际成本递增,使得存款需求曲线在图形中表现出凸向原点的特点,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相互争夺存款资金来源,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当前吸收存款边际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应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水平,通过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丰富负债业务模式以吸收到更多的优良存款,同时,积极扩展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来源窄的问题。
(二)降低货币市场准入门槛,培育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货币市场相对于资本市场的成长滞后使得货币政策工具缺乏运用平台。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货币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当前央行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加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打破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放宽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的准入条件,促进货币市场充分竞争,构建和培育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推动货币市场快速发展成熟。
(三)强化风险管理,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贷款的风险成本,包括不良贷款损失成本、贷款风险管理成本等内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央行在降低贷款利率的时候,商业银行因出于信贷资产质量的考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出现减少其贷款量的背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把更多的资金运用到货币市场上而减少针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货币供给。当前,应进一步构建信用和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加强银行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贷款的风险成本,以解决商业银行目前信贷配给和资金运用错位问题。
(责任编辑:李兴发)
参考文献:
[1]石建勋.“不差钱”的中国为何出现所谓“钱荒”[N].西安日报,2013-07-02.
[2]刘永进.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原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29):27-29.
[3]齐志鲲.银行惜贷、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8):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