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风险分析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摘要:充分有效的 金融 服务对促进农业 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三农”问题成了制约我国 经济 均衡发展的瓶颈,而 农村 金融问题又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民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至今仍然收效甚微。因此,就从金融风险的角度以农民作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风险,金融机构作为供给主体的风险,并以此提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
1 农业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支持
截至2006年10月,我国农村存贷款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而城市占85%左右,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000元;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16%,而县以下不到10%。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
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达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左右。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农业贷款和乡镇 企业 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据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有72.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的借款占非正式渠道借款的93.2%。
2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供给主体的金融风险
目前,在我国农村最主要的金融供给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其它还有
3 农村 金融 风险分担与补偿
鉴于农村金融的状况,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第一;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相关 法律 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一是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法律法规较少,不仅尚未出台保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的《合作金融法》,对乡镇 企业 、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借款人因道德风险而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也缺乏法律规制。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流行。
第二: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发展 ,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至今年2月末,已在6个省、区试点三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了34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将在全国各省、市积极稳步地推进试点,正在筹建当中的还有62家机构。
第三: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农村金融的“造血”功能。加大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对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免收营业税、所得税和地方基金;财政对涉农信贷业务实行双向补贴,推动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对接,对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利息补贴,对农业贷款实行利差补贴,推动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第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
第五: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2004年之后,农发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服务领域逐步从产后的粮棉油收购等产后业务,扩展到产前和产中。从2004年起,农发行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了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caizhengjinrong/25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