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程度很低,经济落后。通过阶段划分对经济恢复时期之前工业经济发展背景进行分析,使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涉及到当时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同期国内外对比。由此,总结出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同期其他国家差距很大的原因,技术工人短缺是经济落后的瓶颈之一。
引言
建国最初时期,党和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恶性的通货膨胀以及凋敝的经济。在这一时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同样也面临经济恢复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基础、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对外贸易条件也很严酷;相对来说,有利的方面包括国内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市场、民心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旧中国生产力绝对水平十分低下,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期生产力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破坏,技术人员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以山西为例,在1952年,机械工业全体职工共3 3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为322,仅占总人数的9.5%,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有助于找到其问题症结,对现代工业经济发展进步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恢复时期前后工业经济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工业经济的兴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恢复时期之前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840—1913年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软弱无能的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奴颜婢膝,繁重的苛捐杂税加上对外大量的赔偿,使得农民的生活水深火热,手工业、农业遭受巨大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了现代工业的兴办,以山西为例:1892年,山西巡抚胡聘之首建太原火柴局;1906年他又在阳泉设立了山西省保晋矿务公司,以半机械化的方法进行开采。1909年,汾阳大地主刘笃敬在太原建立第一个发电厂。但是这一阶段陆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企业规模很小,全省现代化工业的产业工人不过500余人,经济水平落后,是现代工业经济的萌芽阶段。
(二)1914—193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一个喘息的机会,铁路、学校的扩建为发展工业经济准备了条件,同时帝国主义商品的大批输入导致国内资金外流严重,更激起了中国发展自办工业经济的决心。1918年开始,华新纺织系统先后建立了天津华新第一厂、山东青岛华新第二厂、河北唐山华新第三厂、河南卫辉华新第四厂;刘鸿生分别于1920年和1925年在上海与人合伙开设了富泰煤号和元泰煤号,1920年刘鸿生还在苏州成立鸿生火柴公司。但这个时期工业产品国内市场较小,对帝国主义有强烈的依附性,厂方与工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并且廉价的劳动力使资产阶级不再设法大规模的采用机械化生产,导致大量产品要用手工去完成,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1937—1949年
在日寇占领区,工矿企业被日本帝国主义独占,资源被疯狂掠夺。日寇投降后,其经营的企业也被各地资本家接管,进行着军事性生产,工人的工资极低。如阎锡山经营的西北实业公司,在1946年给最高技工1天发放的粮食也不过5升,一般的只有1升左右,徒工则仅有7合。
解放区的工业经济是从手工生产到部分使用机器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设备简陋,大部分的机械设备都是从战争中缴获,有一少部分是采用“以土代洋”的办法自己制造,所以手工操作依旧占主导地位。然而解放区的工业经济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历经磨练,为解放后的工业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写下了光辉的一笔,经济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1949—1952年
建国初期,工农比重差距很大,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各个方面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都很低,工业经济组成内部,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如 1949年手工业总产值约为3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7%。技术水平低下,门类短缺,内部无法协调配合,结构设计方面也极不合理。在地域方面差别也很悬殊,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发展集中于一线城市,偏远地方几乎没有。技术工人存在严重短缺状况,这对技术创新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经济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二、同期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的对比
1939年9月战争爆发,英国在极短的时间里各种资源都由民用转化为军用。1936—1945年间政府级别服务于军需生产工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接近10.3亿英镑,这是极高的投资率。许多设备和许多工厂以及由此得到的大量知识和技术可以在和平时期利用。但是另一方面,工业经济的某些情况并不佳,许多行业训练人员和正常的招收计划被打乱了,把物力人力都转向军事目的大大降低了英国赚取外汇的力量。1945年,美国以很优惠的条件向英国贷款大约10亿英镑。1948年3月,美国又提出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依照这个计划美国向西欧提供了大量援助,并愿意负担重建西欧的相关费用。假如没有这项政策,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可能会遇到更加严峻和更难对付的工业发展经济问题。
1945年,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退回到了1911年的水平,按照实际价值计算,相比1938年减少约40%。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得惊人。如果不是国际的特别是美国的援助,很多意大利人可能会成为饿殍;通货膨胀在紧接着的几年里更为明显,物价指数在20世纪40年代末达到了战前水平的50~60 倍。所幸的是,生产的潜力并不太差,人力也不缺乏,资本总额相比1938年并未减少太多。战时破坏影响最严重的是房屋,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方面的受的损失要小得多,所以具备生产迅速恢复的条件。事实上,其194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1949—1963年,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8.1%。发展的高速度源于起步水平低,所以有可能利用多种的机会重新分配资源并且在技术知识的应用上减少拖延,发挥规模经济的最大效益,从而增加劳力和资本的利用率。
战争期间苏联大概有1/3的国民财富被毁灭,遭受损失的总价值25 690亿卢布(1941年价格),2 000万人死亡。1946年苏联的生产水平相比战前降低了1/4。工业经济发展耽搁了大约8—9年时间。战争结束以后,苏联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总产值在 1948年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战前1940年的水平,钢和水泥的生产在1948年,煤的采掘量在1947年,鞋类在1950年,铣铁生产和石油开采在 1949年,棉织品生产在1951年均达到并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农业经济在1952年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其中,种植业是到1955年才恢复到战前 1940年的水平)。
结论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落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旧中国的基础上。那是一个封建生产关系占据支配地位的广大农村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操纵经济命脉的城市相结合,所构成的贫穷落后的经济体系。相比同期其他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来说,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在短期内快速缩短距离,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的关键则在于技术创新。中国通过引进苏联等先进国家的技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然而技术工人严重匮乏,与当时工业经济恢复不相适应,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在当今社会,技工短缺现象依旧存在,我国应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牛红 李格格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5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4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