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大部制改革,工信部是试点,已经去职的李毅中,最在意的是“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他说,“推不好,就是我的污点”。
作为中国内地大部制改革试点的产物,2010年12月,工信部迎来第一轮换帅。交接时刻,对过去三年身份尴尬的失衡,或将影响工信部今后对产业政策的选择,进而牵制其他部委政策目标的达成。
苗圩低调亮相
2010年12月25日,对苗圩来说,是个不错的圣诞节。上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李毅中做报告。下午,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传来消息:苗圩正式接任工信部部长一职。
苗圩扶正的信息,早在12月9日工信部干部大会上随着中组部宣布苗圩为部党组书记,就已大致底定。不过,当时的人事宣布,被一些与会者认为出人意料。且由于中组部此番未像2010年8月和2009年10Jq那样直接宣布国资委主任和教育部部长的人选,因而在12月9日到25日的16天内,仍给外界展开了想象空间。
与一直和媒体保持交流的李毅中不同,苗圩低调异常。“本来工信部办公厅想在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后让‘新部长’亮相,组织记者采访,被他否了。”工信部一位知情人士说,自三年前苗圩任工信部副部长伊始就给有关部门打招呼,要求低调处理与他相关的报道。
苗圩的低调,与其性格相关。公开资料显示,55岁的苗圩和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同龄,都曾就读于安徽合肥八中。曾经当过苗圩5年班主任的合肥八中教师万国君回忆,“苗圩一直都是个踏实干事的学生,不爱张扬。我是他的班主任,我最知道……”
但低调的苗圩,长期生活在聚光灯下。1998年,苗圩获湖北省“廉洁自律领导干部”称号;2000年,成为全国企业界“十大学习新闻人物”候选人,同时获得“全国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2001年,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当选湖北省“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和湖北“经济年度公众人物”。
而此番升任,大背景刚好是中国汽车产业大起大落之际。
随着苗圩升任,加上此前国资委主任、教育部部长、水利部部长换人都是由部门内副部长升任,国务院部委一把手的选择标准,逐渐清晰。由于部委的专业属性,一把手的业务能力和行业资历至关重要,因而往往多是相关系统内的选拔,很少是跨部门跨领域的调动,这与地方党政一把手的变动特点,有所区别。
苗圩堪称是“条条”干部的仕途成功典型。回溯其简历,从主管汽车的机械工业部官员,到东风汽车总经理,再到武汉市市委书记,工信部副部长、部长,苗圩的职业生涯,可谓畅通。
尴尬工信部
12月底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实际成了工作交接大会。苗圩在会上表示,要在李毅中良好业绩基础上,团结和带领工信部干部职工,努力开拓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制改革。
这句话,在众多参会人士看来,更多是对前任部长李毅中的一个承诺。据悉,李毅中对参加会议的同事称,卸任后他最惦记的两个事: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实现大部制改革,工信部是试点,搞得好是亮点,搞不好对不住大家,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在艰难地爬坡,绝不能半途而废。
后一个事,他已唠叨多次。知情人士透露,在稍早之前的一次工信部司局长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会上,李毅中就表示他最在意的是“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他说,“推不好,就是我的污点。”
于是,当李毅中在会议上饱含深情地提出,改革还没有成功,还需大家努力。苗圩马上对李毅中说,“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凤凰周刊》记者获悉,李毅中可能将接替徐匡迪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会上,老部长还一再表示,‘不要说再见,因为我们仍然在一起。’其实他是想和大家一起来推动大部制改革的落实。”一位参会官员说道。
李毅中的放不下,源于工信部目前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行业管理手段缺乏。
这一点,李毅中在2010年第三期《行政管理改革》上曾清醒做过总结: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工信部职能和手段尚不完全,职责到位仍然艰难。比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要素协调保障缺失,存在责权不一致的情况。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推进“三网融合”等重点工作,难度都很大。从工作层面看,由于与相关部门在职能分工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造成工作环节增多,影响工作效率。
“发改委基本上不可能把工业的投融资审批权力划拨给工信部,否则,国家制定的五年规划就难以落实,发改委就难以实现发展与改革的职能,发改委也就变成了没人听的规划委。”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对本刊记者连珠炮式直言。
由于缺乏三定方案中规定的对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管理的权限,工信部曾雄心勃勃出台的十大振兴规划、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失去了根基。据地方工信委系统私下反映,在工作开展上与发改委存在很多冲突。
对于如此局面,大陆媒体引述某权威人士称,部分原因在于李毅中的绝对一流的党性、纪律性、原则性,这使得他“在对利益集团问题上嫉恶如仇,但在部际协调上,却表现得过于隐忍和谦让”。
由于工信部失去了大部委应有的影响力,以至于三网融合的政策最终全面向广电部门倾斜。而在地方企业兼并重组中,工信部也未能阻止行政区域的画地为牢,实现资源全国优化配置。
也由于缺乏项目和资金的审批和惩罚权,为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效应,情急之下,三年来工信部不止一次用命令直接干预企业,重蹈旧工业部的老路。
三年间,工信部进退维谷:其他部门不配合工信部政策很难落实;而工信业一旦出了问题,指责都涌向工信部。
除了一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环保部等外部关系未理顺外,前述知情人士介绍,实际上,在工信部内部24个司局之间也有很多职能没有理清,而且在国防科工领域也没什么整合,导致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这三项工作乏力。
部门角力与行业冷暖
在工业口,苗圩任副部长期间,分管“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工信系统相关人士介绍,这两块将是新部长大力推进的领域。
苗圩对装备制造有着特殊的感觉。在2006年合肥八中50周年校庆的学生纪念册电收录了苗圩的一篇回忆文章,他自述道:“学工是到铸锻厂,一去就是半个月,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起做砂模。我学会推独轮车运沙,也学会使用捣固机,当时想,将来能当个铸造工人该多好。”
之后,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的苗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了《车用柴油机排放政策与控制技术》、《内燃机理论与设计》等装备制造业论著。
等到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苗圩曾直言,“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而在此前的公众印象中,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是将与信息化相结合。
据了解,当苗圩升任部长消息传出后,装备制造行业各大网络论坛反响强烈。
随着汽车行业这两年的狂飙,负节能减排重任的工信部,面临着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是寄希望于新能源汽车的大量使用,还是传统汽车的节能减耗?
显然,就汽车公司总经理出身的苗圩来说,短期前景并不看好科技部力推的新能源汽车。在公开场合,苗圩极力主张节能减排,要从传统汽车入手。
在2009年4月北京大学进行的一场公开演讲,被外界视为苗圩难得的一次个性流露。是次演讲,苗圩直批“弯道超车”论,且不点名批评一些电动车企业“忽悠”。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车“肯定是一个方向”,但是,“有些企业、有些人把这个讲得过了头。好像一夜之间,我们新能源汽车就可以产业化,就可以普及,就可以达到产销量的50%以上。”
苗圩认为,由于中国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不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就是在2020年以前,真正所谓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只会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大约10-15%。”而根据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内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
苗圩提醒,在重视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对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降耗。而且这一块有很大的空间,也有成熟的技术和现成的产品。但是这几年由于汽车的产销形势好,各大公司的老总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上面,更多是开发花色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在传统能源降耗上迈的步子并不大。“我们油耗下降20%,也就相当于我们用了20%不耗油的电动汽车。”苗圩说。
苗圩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看法一脉相承。一位知情人介绍,苗圩认为只有少部分产业是由于科技革命孕育培养出的新兴产业,就大部分产业而言离不开传统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技术进步。
对其他新能源产业,苗圩也同样不留情。2010年全国“两会”上,苗圩在湖北代表团上发言称,风电设备受风沙磨损大,上马太多风电项目不合我国国情,多为形象工程。
据知情人介绍,苗圩想法坚定,认准的事从不轻易动摇。
在12月26日结束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苗圩表示,工信部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第一是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
不过,苗圩对汽车产业发展重心的调整,似乎并不完全出于技术性原因。事实上,苗圩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上,颇耗精力。
“有些原因,应该从部门职能掣肘这个大背景下去考虑。”前述工信部知情人士说。
而据国家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根据部委职能,在发展新能源上,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占据主导权,掌握产业规划和专项资金。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上,工信部占据优势,掌握技改项目和资金。“如果直接发展新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则工信部必然处于辅助地位。而如果注重通过产业技改升级,则工信部可向国务院获取更多资金。”
据工信部前述知情人士观察,工信部和科技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产生微妙角力。而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工信部与国家能源局早有分歧,未来走向殊难预料。
作者:孙荣飞 来源:凤凰周刊 2011年2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47306.html上一篇:北京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调查
下一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础的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