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在世界工业体系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国内东北老工业城市该如何冲破自身“瓶颈”,夯实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战略地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辽宁鞍山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例进行剖析,揭示问题并探索其发展规律,寻求科学发展路径。
1遒劲的东风,涌动的思潮
如今,东北老工业城市在加速工业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同时又与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迎面而遇,为创新驱动下的城市发展带来广阔的探索空间。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能够弥补传统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得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在与产业经济聚合的过程中,迸发出文化创意的巨大能量,激发产业的高附加值内核,从而推进城市向智慧型、生态型方向科学发展。
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依托地域资源的禀赋和政府的倾力扶持,例如在辽宁鞍山这个素有祖国“钢都”称誉的老工业城市,同时拥有着“亚洲第一温泉”、“东北名胜千山”、“世界第一玉佛”和中国“岫玉之都”等美誉,加上地处辽南要冲地带,对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经济提供了明显的客观条件。近年来,鞍山市政府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结合鞍山实际出台了《鞍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性文件,2012年成立“鞍山市文化产业协会”搭架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2015年成立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构建起全市文化产业的“脑力中枢”,规划重点建设和培育园区、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鞍山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一系列举措,触动了城市中各领域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激发了一批民营企业向文化产业这一新兴战略制高点迈进,引领和助推鞍山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举意的辗转,奋进的维艰
虽然文化产业不断加速的国际化进程和东北振兴的新常态将带给东北更多的机遇,但是经济转型中的东北老工业城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根源于思维和体制障碍的诸多难题。
2.1难消化思维的“瓶颈”
在“创变”思维涌动世界经济活力发展的当代,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之源,一切外在的不足和缺憾首先源自以思想内核为引领的制约。在我国东北重工业城市,一些经久遗存的落后观念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如“长官”意识、“路径依赖”意识、地方保护意识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运行要受价值规律支配,落后的思维意识不但使人们对改革浪潮冲击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同时直接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方向、执行力以及选才用人的原则方法等,并进一步制约社会整体环境建设和改善,最终导致老工业基地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全国经济发展步伐。
2.2难挥去体制的“霾”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体制上的问题,这种体制障碍在受计划经济影响时间相对长的东北老工业城市有更明显的体现,严重制约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进程。一方面,政府一时还难以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局限中走出,在文化体制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中,往往从自身的政策偏好与供给能力出发,而不是基于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来配置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势必导致政府文化管理中的“供求失衡”,同时也压抑了社会层面的内在活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国有文化经营单位,不但至今尚未彻底解决行政垄断、产权关系不清、机制创新乏力等问题,而且进一步触发新的问题和矛盾,加深企业效益低下、内生动力不足的恶果。改革的不彻底会进一步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使金融领域的负担和风险加大,结果将影响的是整个国民经济。
3发展的契机,改创的灵动
当代产业的整体趋势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服务业成为重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方向,这是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美国都曾走过的阶段。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承接产业中,文化产业因其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较长的产业链成为转型首选,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对提高城市综合效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鞍山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然而,综观国内一些大城市,虽然建立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地、园区,却未能持续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的案例已经证明:文化产业发展单靠上项目是不够的,而是一定要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相协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冯玉忠说:“往往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这里的资源和基础,恰恰就是这个地区的环境不够好”,“辽宁要同时提高投资环境、社会环境、经营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政府首先要勇于自我变革,从政策、法制、管理和服务给予市场运营主体以切实的保障,在转变思想和改革体制的前提下,开创以政府为引导、以文化创意为内核、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举措,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奠定切实可行的基础。
4政府:顶层创变下的宏观引领
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石,而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则是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部门首先要立足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中开发潜力巨大的项目,重点以最具发展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同时出台配套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法规,建立以市场为引导、以资本为纽带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其次,要以国有文化经营单位转企改制为突破口,着力理顺产权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资金、监管和服务配套体系,推进企业化改造进程,使“事转企”后能够承接起市场运营中坚力量的角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及个人投资文化产业,推动全民创新创业,形成多元并存、内容丰富的文化企业发展新格局。再次,政府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和服务职能,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决策咨询平台、产业交流平台、孵化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等,实现行政管理和服务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简政放权,激发企业自主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核
21世纪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英国、美国、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典范国家都以各自的特色筑就文化创意传奇。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渐露锋芒,其深厚发展潜力被国外资本所垂涎。应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文化创意与产业经济的融合渗透,推动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纬度推动全面转型,这与区域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选择不谋而合。
当前,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依然薄弱,以鞍山为例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工业基地跨界转型的开放度不够,专注于“就工业搞活工业”的圈局,某些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工业设计领域开发尚处空白;二是产品独立创意设计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三是某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各类文化会展、商演等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创意营销力严重不足;四是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尚未形成;五是数字传媒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等。加速提升传统老工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策、资金、市场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倾斜与支持外,更应当注重产业内科技、文化和资源等要素的优化和创意整合,要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善于实施“跨界”、“联动”、“集聚”发展等产业模式的创新演变,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以文化创意为内核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是现阶段加快建设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6民营企业:创变的先锋
民营企业以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绽放光芒,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凸显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北老工业城市,民营企业面对的发展难题相对突出,同时企业自身融资难、技术创新力不足、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要对民营企业具有发展战略性的科学认识,增强扶持民营企业的自觉性;同时要发挥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减少“官办”和“垄断”色彩,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善于不断自我完善,成为不愧于创变先锋的市场主体。
7人才:第一资源要素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素,在美国,创意产业全球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从国际化发展视野来看,未来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既有文化创意能力又精通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将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城市人才流失和人才发展受某些环境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更要将人才的引入、使用和培育作为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来实施:要在体制机制上创造“以人为本”的良性空间,不拘一格地引进和留住人才;要在思想上理解包容人才,使不同的价值观相互撞击出新的思想和创意;要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鼓励政府、企业、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联合组织专业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缔造卓越的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中老工业城市的重要战略性抉择,为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和强大动力引擎。老工业城市只有实现从思想意识到体制机制上的根本转变,优化城市整体发展环境,努力开创以政府为引导、以文化创意为内核、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举措,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跳出就工业搞活工业的误区,才能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实现从钢铁之都到智慧城市的伟大梦想。
作者:陈新威 来源:中国市场 2016年17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47325.html下一篇:高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培养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