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 >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性别失衡问题研究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性别失衡问题研究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性别失衡问题的提出

  

  工程是基于科学技术改造未知世界的实践活动,工程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一直将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视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00。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但是,工程技术是高度性别分化的领域,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处于边缘地位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的性别分层导致女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影响工程技术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研究学者认为技术是由社会建构的,提出了技术的社会建构研究框架(SCOT)。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技术产品本身具有多种可能的设计方式,决定技术产品设计方向的,不是技术本身的特性,而是相关社会群体对技术特征所持有的多种解释0。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考察了性别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双向建构过程,在关注社会性别差异如何影响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技术发展对性别关系的影响。女性主义学者提出技术是由男性气质主导的领域,男性是技术的设计者和生产者,女性更多是技术的使用者H。工程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工程技术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女性教育结构明显改善,男女两性受教育差距显著缩小的社会条件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性别与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主题,但我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学术界对“女性与工程”这一重要议题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工程教育,深入分析工程技术与性别文化的互动关系,为改革和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同时,对于提升女性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性别失衡表现

  

  性别失衡是人口学概念,建立在性别比概念的基础上。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中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人口性别比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x100%。由于正常情况下,男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大多数国家的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总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应该等于或低于100。一旦偏离这一正常值,则被认为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简称性别失衡。本文采用性别失衡概念来描述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口性别结构,分析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分布的性别差异。工程技术创新领域的性别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技术领军人物中女性比例明显偏低

  

  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是工程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决定着工程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在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中女性所占比例非常低。从世界范围看,男性是工程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程技术发明者几乎都是男性,知名的女性工程技术专家数量有限。工程院院士是工程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和最高学术荣誉,是最具科学技术成就和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66人,其中女性院士为36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4.69%,性别比严重失衡。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女院士2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女院士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女院士4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女院士1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女院士3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女院士4人,农业学部女院士3人,医药卫生学部女院士15人,工程管理学部女院士1人。一些发达国家女院士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其中美国女性院士最高仅有4.1%,丹麦4%,英国2.9%,加拿大3.2%,法国3.2%[4。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科学和技术领域是一种典型的精英统治,女工程院院士的数量弱势表明在工程科技创新领域男女两性的权威和声望相差悬殊,女性在工程技术创新中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

  

  2. 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中女性比例偏低

  

  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是衡量技术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工程技术创造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科技人员的数量。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天津市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及性别构成的数据显示,2010年,工程技术人员中,女性32773人,男性84087人,其中女性比例为28.04%,男性比例为71.96%,女性工程技术人才的构成比例在专业技术人才中处于最低点043。工程师是工程科技人才的核心组成部分。工程师是一种传统职业,男性工程师在工程技术领域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工程师以男性为主,这是历史事实。工程教育对女性开放的历史并不长,虽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意志帝国的高等技术学校就招收女大学生,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报考工科专业的女性寥寥无几。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广泛干预下,德国女性才开始进入工程师教育体系0281。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女工程师论坛资料显示,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有女工程师988万人,占全国总工程师人数的36.9%。女性工程师在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相对于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女性人口,工程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化”浪潮还远未到来。

  blob.png

  3.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女性比例偏低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的主要平台。高校工程技术专业女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2011年,教职工统计数据显示,男性310人,女性60人,女性占全体教职工的16%。从1995年至2011年,女性教职工从24人增加到60人,女性的比例始终低于16%。终身教职工统计数据显示,男性260人,女性35人,女性占全体终身教职工的12%。从1995年至2011年,获得终身教职女性教职工从9人增加到35人,女性的比例始终不超过12%&]。天津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和顶尖的工科百年名校,2013年天津大学教职工统计数据显示,工程类学院共有教授374名,其中男教授300名,女教授74名,女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9.79%。

  

  工程技术专业女学生的数量也低于男性。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显示,女性中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3%。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青年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0.4%,比男性高4.5个百分点®。尽管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工程教育院校和专业中女性比例偏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依然是“代表名额不足”。例如,清华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工程技术专业共招收男生2231名,女生1159人,女生的比例为34.19%。创新型女性工程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薄弱。

  

  三、创新型女性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社会性别分析

  

  工程技术领域的性别鸿沟表明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处于边缘地位。但是,男女两性在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并非基于先天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相反,它是基于性别文化的社会建构的产物。技术是人的产物,是社会行为B]35。技术的意义依赖于它植根于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

  

  1. 性别化的工程技术文化对女性工程技术认知的约束

  

  技术是文化定位的,文化价值、社会组织和技术知识在技术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M326。技术是人类将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工具、方法,以及所积累的经验的总称。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创造人造物的过程。建立在传统性别文化上的劳动分工使男性成为工程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和实践者。女性的家庭角色使她们缺乏介入工程技术的机会,更多是接受最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技术介入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工程技术的男性主导地位形成了工程技术的男性气质。基于大多数男性工程技术专家的心智能力被建构成工程科技人才普遍特征。人们把理性化、客观化、抽象化的思维特征归属于男性气质,把主观化、具体化、感性化的思维特征归属于女性气质,而工程技术被认为是追求理性和客观性的事业。正如西美尔指出:‘‘男性的东西绝对化为客观的和实质的权威标准,也就是说,不仅属于男性的经验性既定事实,而且来自男性、为了男性而提出的观念和理想要求,都成为超性别的绝对,这对评判女性产生了严重的后果”M173。工程技术被建构成男性气质,强调自信心、质疑精神、科学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等个性品质,而感性、直觉等女性气质则被认为与工程技术气质相冲突。因此,技术是强有力的、遥远的、高深莫测的、科学的。总之,技术是男性的成为社会的共识&4。把工程技术建构成适合男性从事的活动,这样一种技术上的文化陈规通过贬低女性工程技术的意义而得以延续,并在工程技术领域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社会对女性工程技术能力的评价。

  

  2. 性别化的工程教育模式对女性工程技术定位的约束

  

  技术是经由学习而不是通过基因而获得的知识M310。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工程技术学习和实践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工程师的培养由工匠文化主导发展到学校文化主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工程教育最早是为了培养男性技术人才,女性被排斥在工程教育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教育对女性开放,但女性介入工程技术是“有限介入”男性的主导模式并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

  

  首先,工程专业教育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强调理性和客观性,具有明显的男性价值取向。研究发现:工程师赋予科学抽象和技术能力的价值最高,而赋予养育能力、情感等女性品质的价值最低。其次,工程还体现了技术的男性气质的另一个方面,即强健的体魄和物理技能。与手工劳动和机器相关的所有特征——脏、噪音和危险一都充斥着男性的品质。与机器有关的技能和身体力量是衡量男性的地位和自尊的基本尺度。最后,工程教育文化强调男性气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男性气质可以在身体力量和思维深度两个层面表达出来&3311。男性思维方式在工程技术世界中具有优先权,男性的价值和信念体现在工程知识和话语中,并以科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工程技术话语属于一个支配性范畴,女性的话语与工程话语经常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工程教育的男性优势对女性的技术定位产生了消极影响,多数女性的专业学习是‘‘工作定位的”,只有极少数女性将专业技术学习看成是“成就定位的”,低个人成就感削弱了女性的专业学习动机。

  

  3. 性别化的工程教育方式对女性工程技术能力形成的约束

  

  建立在教学基础上师生互动方式是影响工程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建立在工业文明的高等工程教育面向行业,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离明显,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分离。注重专业技能的课程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数理基础课程和工程专业课程比例较高,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实践课程比例偏低。在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强调理性和逻辑思维,主观性、情感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性经常被忽视和歧视。受预设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教师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技术的男性价值观,具有性别化的成就期望,容易忽视女性的经验与感受,并将女性的技术弱点归因为女性的生理特征或女性气质。女性在专业学习上需要投入巨大努力来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同时,女性在专业技术学习上面临许多障碍和挫折,缺乏技术成就感,容易对自身的技术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就业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她们难以在专业上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业和就业的累积劣势使许多女性不断退出工程技术领域。美国关于女性工程师的研究表明,20%的女性从工程院校毕业后,只有11%的女生从事工程师职业,这种情形保持了将近20年。调研结果显示,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许多女大学生不愿继续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而迁移到管理、教育等专业继续深造。女性人才流失导致女性工程科技人才侯选群体单向萎缩,最终使女性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范围越来越狭窄。

  

  4. 性别化的工程实践对女性工程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约束

  

  工程实践是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和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成功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从学校毕业后,一般要经历工程实践锻炼、实际性的工程科技探索、工程科技的创新和项目管理,最后成为技术带头人a7]。首先,现代工程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任何一项工程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合作。由于技术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融入工程科技团队或形成新的科技团队。男性虽然无法阻止女性进入工程技术领域,但是他们却有意识地抵制女性进入技术团队,从而保留男性对某些技术领域的控制权。没有被科技团队接纳的女性在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过程中难以得到男性技术专家的有效指导和技术支持。其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锻炼成长,没有丰富的工程项目和实践的锻炼,不可能造就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项目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由于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边缘地位,女性很难成为重大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或重要参与者,女性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因缺乏项目支撑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女性也难以产出具有社会影响的工程科技创新成果。最后,工程科技人才的成才需要较长时间工程实践的积累,需要投入持续性时间和精力。而承担工作和家庭双重角色的女性技术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比男性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约束。女性的职业期望较男性低,且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女性的实践劣势容易导致“创新能力衰竭”,远离工程创新前沿

  

  四、构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对策与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教育改革至关重要,但如果忽视性别文化的影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会被限制在其自身已建立的传统性别文化范式下,进而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成效。因此,建立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工程教育改革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构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工程教育范式,提升女性的工程创新能力。

  

  1.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

  

  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边缘地位并非基于先天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相反,它是性别的历史建构和文化建构的产物,因而也会随之变化而变化。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那么鼓励女性学习工程技术,使女性适应工程技术,提升女性的工程能力,只能满足女性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难以从制度上改变女性的工程技术弱势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社会性别文化,满足女性的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促进社会变革。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该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具体的途径包括:深入挖掘工程教育的文化内涵,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提供性别平等观念和知识,改变沿袭已久的传统性别观念;在工程教育的各个环节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质疑关于性别和工程技术的传统观点,打破限制女性学习工程技术的传统性别观念;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女性工程技术创新成就,提高女性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2. 建构性别平等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模式

  

  工程师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M。女性技术研究认为应该让更多的女性进入科学技术领域,同时科学技术领域要重视女性在技术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工程技术领域女性数量的增长将对工程技术世界的目标和方向产生积极的影响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对工程教育的学术传统和知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在知识和能力建设中融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形成一种基于差异性、多元性的工程教育景象;在工科学院开设女性主义技术课程,向学生讲述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消除性别偏见,提高工程领域女性的地位;加强女性工程科技人才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将专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使女性能够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态等视角理解工程技术,提升女性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3. 积极探索无性别歧视的工程实践模式

  

  工程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必须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工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女性技术兴趣和能力的建构主体,同时也是性别歧视比较明显的场所。企业的工程实践要消除性别歧视,体现性别平等意识,要将女性纳入技术共同体,重视女性的工程技术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企业要支持女性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充分开发女性技术专长和潜能,促进女性的工程创新能力开发,提升女性把工程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4. 构建促进女性工程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文化

  

  高等工程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主张,技术发展和创新是技术因素和社会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而且包括政治和文化因素。首先,高校要发挥教育功能,让社会理解工程创新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工程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强大的支持工程创新的社会文化语境,营造使更多的人产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其次,高等教育要将社会对于工程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积极的人才培养行动,形成性别平等的人才导向,吸引年轻女性选择工程教育,鼓励更多的女性工程科技人才从事工程创新创业活动。最后,高等院校女性要有工程创新创业愿景,主动提升工程技术能力,并用女性的工程创新和创业成就促进工程教育的性别平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5835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