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近年来,以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同时,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经常曝光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楼歪歪”、“楼脆脆”、“烂尾路”工程及类似事件不断出现,显示出中国工程建设存在的管理问题。在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大型建设项目中,它们使用的同样是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同的是管理的人员、队伍和执行技术标准的尺度和管理办法。也就是说,无论是优或次,其拥有的工程技术因素是相同的,而拥有的管理技术因素是不同的,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多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领跑国际社会,这给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也取得大量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工程技术成果在理论上形成国家或部颁设计标准或施工技术规范去执行,在实践上构成了工程项目的技术实践基地去推广,现阶段,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其建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处于接近或者是同步的水平;另一方面,管理技术成果能够给人带来深刻印象的除了领导的坚强和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外,难以从中发现成功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体系。因此,也难以实现工程管理经验的有效复制和传承,工程建设管理只能做到“独乐乐”而无法做到“众乐乐”。这种工程建设世界观和管理方法论的差别决定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工程建设的差别。
1构建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迫切性
1.1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平均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则超过7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每年将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和温室气体,阻碍了我国的“低碳”进程,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中,结构物粉碎性破坏均超过90%,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而同样的地震发生在日本、秘鲁等国家,其破坏程度则小得多。工程建筑领域频频发生的事件和建筑寿命的缩短,其根本原因是工程建设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运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论。因此,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管理技术体系。
1.2工程公平性环境建设的需要
实现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社会目标是工程建设管理的根本任务,而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对总体目标的实现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与项目总体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对于投资方来说,目标是质量髙、安全好、投资少、工期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承包人来说,他们的目标则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整体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参建单位追求的目标又具有统一性,它们个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设项目的完成为前提。因此,面对和克服工程建设项目长期性、复杂性、多方协调性等难点,要追求多种目标的统一性,必须构建合理的管理技术体系,实现管理环境的公平与和谐。
1.3提高工程执行力水平的需要
工程管理环节出现的执行能力低、控制水平差是我国现阶段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致命弱点,也是工程建设项目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工程建设的社会性,投资主体、管理模式多样性决定了业主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工程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计算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和招标要求的监理技术力量与国家颁发的监理证书数目,可以得出建设工程监理师要么造假证,要么监理工程师兼职项目多的结论,这是工程监理的基本现状;生存与发展是施工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施工单位以承接工程任务量、施工效益作为内部主要的评价指标,这与我国推行的低价中标法是难以统一的矛盾;另外,我国制造稳定的精品工程的环境和长效机制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不少工程一线施工人员以农民工(非专业工人)为主,一线技术人员以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为主。这种缺乏系统锻炼和培训的工作人员,其正确的工程世界观还未形成,如何创造出稳定的精品工程?“市乱如麻,责重如山”是对当前工程管理现状表示担忧的概括。工程管理的不良现状将产生执行能力低下并导致工程目标无法实现,因此,要改变不良现状,提高工程执行和控制水平,需要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技术体系。
2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逻辑关系
2.1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内涵
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或技术研究成果于工程建设的过程,以达到改造自然的预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工程技术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是工程的技术要素。工程技术一般存在于一定的物化过程或者工程构建运行过程的活动中,若干技术的系统集成便构成了工程的物质形态。相对于工程而言,技术活动是“工具性”、“手段性”活动,其任务是发明一项方法,创制一种工具,创造一种手段等。
管理技术是将工程的各种技术、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工程建设预期目标的一整套方法和手段。管理技术是科学运用工程技术,实现工程目标的方法论。工程管理技术体系是保证工程参建单位和各岗位员工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者制定的各项制度、契约,并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一整套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措施。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门软科学,它更加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非物质的科学生产力。
2.2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关系。
工程技术是管理技术的基本物质载体,管理技术是工程技术应用的方法论。对工程而言,技术是基础,十分重要,离开了工程技术,其它一切就无从谈起。但是,我们切忌陷人“技术决定论”的泥潭,认为工程建设是从始至终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工程建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环境等因素综合集成的产物,它是一种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及人文学科知识综合集成建构的活动。因此,工程建设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管理行为,其管理技术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将工程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优化,并对工程技术的执行按既定目标进行控制。
一个好的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依靠对技术的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依靠实现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说,依靠管理技术。从社会工程角度来说,“商鞅变法”是工程技术,“徙木立信”是管理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工程管理活动是一种集成、综合性的活动,它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集成起来,组织构建一套动态运行网络及执行控制程序,获得一种特定的工程管理结构去实现整体性的目标。
2.3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创新
我国工程技术的创新主要依靠工程实践和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的研究和总结,而管理技术的创新主要依靠工程管理者的经验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总结。在两种创新中,前者结合得比较好,因此,哪怕是非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他们很多都能够获得工程技术创新方面的“科技奖”。而后者则结合较差,因为它要求管理者既要有经验、又要有专业技术和投人研究的时间,同时还要与具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工作者结合,因此很难取得管理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突破。我国工程建设缺乏管理理论和和管理技术体系,没能够把工程技术和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有效地落实到全寿命管理的观念并上升到哲学思维,去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工程管理技术研究的缺失。
3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和哲学维度
3.1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
工程管理技术是工程、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
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工程建设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工程本身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协调、辩证、控制的过程。管理是在主体因素作用下使客体环境因素及政治、法律、制度因素达到共振效果的一门艺术,构成管理内容的主体和客体因素的社会性决定管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但是技术本身从技术研发、产生、应用的过程又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一方面,技术研发的动力来源于社会需要,其产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其应用离不开人类道德、伦理、习俗等一系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技术从形式上看是一串数学公式或者是工程原理,而从内容上看,技术是社会历史文化、主流思想和客观规律的共同产物,技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3.2工程管理技术的哲学维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实现工程过程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并掌握工程管理技术的原本道理,把它们贯彻于工程管理之中,并从我国工程管理技术的现状和社会性特征开展哲学维度的思考。
(1)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工程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工程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工程领域的根本看法。工程领域包括工程战略、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建构、工程运行以及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及其社会关系。工程世界观渗透到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只有正确的工程世界观才有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和创建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正确的工程世界观是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工程管理实践中,我们提倡新的工程理念和工程观,要求工程活动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社会道德、社会伦理以及社会公正、公平的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环境友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反对和必须避免无原则的长官意识、无规划的政绩工程、无责任的工程管理、无法纪的唯利是图等。
(2)追求辩证统一“知行合一”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要掌握事物的原理,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社会工程学中,毛泽东思想是“知行合一”方法论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工程管理本身是一种认识、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要掌握工程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必须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辩证循环过程,要注意搜集实践素材,善于总结经验并提炼其中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管理技术成果,再指导具体的工程管理实践。工程管理技术是体现“知行合一”的管理方法论,只有建立辩证统一的“知行合一”的管理方法论,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实现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复制。
(3)充分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工程管理文化追求工程精神文化和工程物质文化的统一,是发挥被管理潜质和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艺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这些精神状态始终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并对这些活动有着巨大影响。工程精神正状态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工程精神负状态则表现为消极态度。在工程管理实践中,管理方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两种手段,运用行之有效的激励管理技术手段,在树立正确工程世界观同时,将参建单位和参建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建设总目标。
(4)以普遍性原理构建管理技术体系。构成工程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工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工程管理普遍性原理。工程建设管理过程本身就是要建立符合社会现状又兼顾参建各方利益的统一体。因此,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工程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与工程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又要考虑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的各自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的相互作用;既要建立公平有效又充分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来保障工程技术和工程经验的有效执行,又要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来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
4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是指工程管理技术各构成要素自身系统化、规范化以及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协调化、规范化,由此使工程管理技术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以管理理论和实现手段对工程建设实践加以指导和控制,确保工程整体目标的实现。进行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就是要将工程管理技术的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套规范、系统、公平、内在和谐、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技术体系,这对工程及其文化的升华、历史的继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1实践意义
由于我国许多工程管理的相关理念、制度、行为规范、技术标准及管理经验等,都是在其自身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提出或制定的,有些也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形势需要和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甚至是为了适应特定目的或环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缺乏对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建设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这种“功利性”、“短视性”、“片面化”、“浅薄化”的行为没有“体系化’’的事先谋划,再加上缺乏经验,导致对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缺乏宏观视野,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技术各子项自身的体系化和工程管理技术整体的体系化建设,这就使得工程管理技术各个子项内部和各个子项之间经常存在着冲突与矛盾的现象。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能够消除现行工程管理技术中的各种理念、各种制度和各种行为中的混乱与冲突、浅薄与盲目,将工程管理技术的各子项体系化并整合为有机的工程管理技术整体,从而建立起适应工程建设发展要求的内在和谐一致的工程管理技术体系,为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一以贯之的精神指南和持续有效的制度规范。这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工程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4.2理论意义
工程管理技术的体系化过程实际上是将大量实践活动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和升华的过程。这种体系化一方面是对实践的系统化认识和抽象总结,同时又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因为工程管理技术的体系化有助于实践素材的归类和存档,这样可以为理论研究搜集大量的规范化的一手资料并提供相对清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理论研究是工程建设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更是指导工程建设的科学武器。开展对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将是综合信息技术学、建筑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创新性研究,它将极大丰富工程研究的视野和内容。同时,我国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体系化研究是在工程管理理论领域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3推广意义
在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概念、每一项制度、每一条规定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定义与划分,以消除在制定价值理念、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中的模棱两可,难以推广应用的顽症,为工程管理技术落地生根、推广应用提供基本前提和极大的便利。工程管理建设技术体系化的重要优势之一就在于学习、应用的方便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可以成为大众借鉴参考的某种权威和标杆。同时,体系化建设也将促使工程建设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观念、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并利用这种观念和行为方式分析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全方位的角度解决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和矛盾。
4.4历史意义
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总结了众多重大工程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继承了工程发展史中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管理技术的精髓。在现实意义上,一方面,它的理论先导性提供了具体工程实践中执行工程技术的科学方法论,避免了工程管理技术的缺位或者无重心的真空状态,为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技术的体系化中对工程过程内容的“扬弃”、继承和发展,必然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工程管理技术的精髓,有效促进我国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5结语
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缺乏先进的建造技术,而是缺乏系统的管理技术,构建体系化的工程管理技术成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紧迫任务。如何在领先的建筑技术实践中构建“去破碎化”、“去浅薄化”的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技术体系是问题的难点。因此,需要对工程管理技术的特征、内容、意义进行分析,并上升到哲学维度进行思考,才能将工程管理技术的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一套规范、系统、公平、内在和谐、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学应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论,使工程建设者们能自觉地应用,并成为一种常态的行为。
上一篇:军工产品安全性工程技术
下一篇:李书田工程技术救国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