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 > 我国外贸在全球的地位、成因的分析探索

我国外贸在全球的地位、成因的分析探索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全球产业的进一步转移,我国外贸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速达到了22.1%,远高于同期全球贸易的增速。随着外贸的快速增长,我国外贸在全球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到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贸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贸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全球需求萎缩的影响,我国外贸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外贸总体上已经进入一个低速增长区间。随着我国要素成本不断增加以及外部市场尤其是发达国际市场复苏缓慢,未来我国外贸尤其是出口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我国外贸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我国外贸在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2年以来,我国外贸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出口和进口的增速分别达到20.3%和19.4%,比同期全球进出口增长率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随着进出口的快速增长,贸易的绝对规模也不断扩大。2001年,进出口总额为5097亿美元,到了2011年,进出口规模就达到了36419亿美元。即使扣除价格因素,外贸的实际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外贸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外贸顺差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外贸顺差为225亿美元,到了2011年,外贸顺差扩大到1549亿美元,2008年外贸顺差甚至达到了2981亿美元。
  伴随着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出口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出口方面,1990年,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为2.1%,到了2011年提高到了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由于我国进口份额的快速增长,我国分别在2003年和2009年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但与排名第一的美国还有将近3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口初级产品比重不断提高
  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带动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机电产品方面,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0.2%,到了2011年,比重提高到57.2%。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从14.9%提高到28.9%。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并不是呈线性变化,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需求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9.3%和31.4%,之后这两种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段时期出口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不断提高。从我国与德国、日本这两个出口大国的出口相似度看,2001年,我国与日本和德国的出口相似度分别为0.54和0.55,到了2008年提高到0.66和0.62,而我国与另一新兴国家韩国的出口相似度在这段时期基本保持不变。
  在我国的进口中,资本品在进口中占了相当比重,这是由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地位所决定的。而在我国进口的发展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进口大宗商品比重快速增加,而且在全球的份额中快速增长。1993年,进口初级产品占总进口的比重为13.7%,2001年,比重上升到18.8%,而到了2011年,比重进一步上升到34.6%。据计算,从2001年到2011年,初级产品进口的增长率达到29.3%,高于同期总进口的增长率。随着初级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在全球初级产品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1995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占全球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仅为2.7%,到了2011年则增长到14.7%。
  二、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的动力
  (一)垂直化发展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发展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出口的快速发展往往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后发优势挤占原有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出新的产品,通过新的产品拓展出新的市场。前者往往会导致新进国家和原来出口国的剧烈竞争,而后者往往要求新进国家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制造优势。从数据上看,伴随着我国对欧美市场快速增长,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对欧美的出口出现了萎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出口挤占了这些国家的出口,产生了替代效应。而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又是在全球垂直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发生,对最终消费地出口增长伴随着对从其他国家进口中间品的增长,即所谓的补偿效应。在这里构建相关计量模型,就中国出口对亚洲国家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进行量化分析。为了简单起见,以美国作为出口目的地进行分析,竞争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1、出口的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的模型结构如下:
  Ln(TR)=a1*ln(CNEX)+a2*ln(GDP)+a3*ln(PGDP)+a4*ln(USGDP)+a5*ln(USPGDP)+a6*ln(DIS)
  其中,TR为亚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CNEX为中国对美国出口,GDP为亚洲出口国家的GDP,PGDP为亚洲出口国家的人均GDP,USGDP为美国GDP,USPGDP为美国人均GDP,DIS为亚洲出口国和美国的空间距离。
  从模型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经过修正的重力模型,如果替代效用存在,那么a1的系数应该为负,而且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选取1995年到2011年共102个数据,根据面板数据模型,计算得到表1的计算结果。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三个重要结论。
  一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确实对亚洲其他重要出口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效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每增长1%,其他亚洲出口国对美国出口将减少0.78%。由于是不完全转移,中国出口还是存在一定的创新因素,即通过技术创新制造出新的产品,产生新的出口市场,但从对美国市场出口来看,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转移占了相当比例。
 二是相对于美国的GDP,美国人均GDP对亚洲国家出口影响更大,人均GDP每增加1%,带动亚洲国家对美国出口增长4.21%,而GDP每增长1%,带动亚洲国家对美国出口增长1.01%。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亚洲国家对美国出口主要是消费品的出口,受出口目的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影响更大。
  三是在随着现代运输业尤其是航运业的发展,运输成本已经大大降低,运输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制度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也

[1] [2] [3]  下一页

更为直接。
  2、出口的补偿效应
  补偿效应的模型结构如下:
  Ln(CNTR)=a1*ln(CNGDP)+a2*ln(GDP)+a3*ln(CNEX)
  其中,CNTR为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CNGDP为中国的GDP,GDP为亚洲国家的GDP,CN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由于空间距离在贸易中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因此在补偿效应的模型中就不再包含距离变量。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对美国出口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中国对美国出口每增长1%,亚洲国家对中国出口增长0.26%,可以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对亚洲国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补偿效应。见表2。
  从两个模型的结果可知,我国的出口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亚洲其他国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尽管发展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还相差较大,而我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相似度迅速提高。与以往传统的贸易竞争不同的是,由于此次产业转移是在亚洲地区垂直化分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亚洲其他出口国家在失去传统的欧美出口市场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弥补。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革命等方式产生的出口市场相比,产业转移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产能,使我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尽管我国出口增长迅速,但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的还只是加工组装的角色,贸易的发展更多的还是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转移。
  (二)出口与内需拉动了我国进口的快速增长
  如果说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而进口的增长则与出口密切相关。前面有关我国对亚洲国家补偿效应的分析已经显示,我国的出口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进口。从传导机制看,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渠道实现的,一个渠道是进口的中间品经过组装加工之后再出口,最典型的就是加工贸易进口;另一个渠道是并不直接加工之后出口,但是通过多种渠道最终应用到了出口部门,例如进口铁矿石被加工成钢材,钢材再制造成相关产品用于出口,那么这部分铁矿石的进口也是出口拉动,可以被视作间接用于出口的进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计算得到每一单位的出口中包含了0.41个单位的进口品。可以说,我国进口是出口和内需双重因素拉动的,而且出口对进口的影响超过了40%,这也是我国进口与一般经济体进口的不同之处。
  三、对我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的进一步分析
  (一)我国是全球外贸发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从绝对数字看,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我国外贸在全球外贸体系中地位已经不容忽视。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外贸发展对全球贸易体系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数字显示的结果。
  一是中国的出口压低了全球的通胀水平,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保持低利率水平,从而刺激了发达国家的投资,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正反馈作用。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重新步入增长快车道,而经济增长除了被广泛诟病的高投入以外,通过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提高生产效率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全员劳动生产率看,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远高于周边以及与我国出口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其他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尽管同期包括铁矿石、原油等上游大宗商品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涨幅相对较低,每年价格绝对涨幅在3%—5%左右,甚至更低,这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能够在以低价格享受我国产品的同时,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而长期的低利率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投资,带动经济以更高速度增长。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二战以来为数不多的高增长、低通胀格局。
  二是只有中国才能满足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全球庞大的市场需求,进而带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进入一个长期牛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供给要远远高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2008年我国0—14岁人口总量为印尼的4倍,越南的12倍,泰国的18倍;从新增人口总量来看,我国是越南的6倍,马来西亚的15倍,泰国的16倍多。可以说,除了我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庞大的产能,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为了满足出口和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我国进口大量大宗商品和其他中间品。巨大的需求也推高了全球铁矿石、原油等产品的价格,也使得参与全球化的资源型国家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尽管我国的出口有一部分是从亚洲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但是没有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条件,产业转移也不会顺利实现,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如此巨大的产能。可以说,没有哪个亚洲国家能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如果没有占全球出口大约10%的廉价中国产品支撑了发达经济体的消费,世界经济也难以实现战后最繁荣的一个增长期。
  (二)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是主观条件具备情况下的被动参与
  改革开放是我国3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主旋律,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尤其是外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主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最终带来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是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其触发点就是2001年美国IT泡沫的破灭,而在这个变动中,我国实际上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在2001年以前,IT革命推动的技术创新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保持了将近10年的强劲增长。过度创新产生了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毁灭,如果按照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此时美国的经济衰退必然要重新经历一个从衰退到复苏的过程,由于要寻找新的创新点加之科技创新固有的特性,这个过程必然是经过数十年以上,直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能够便利地通过全球配置资源获得最大收益。因此,IT泡沫的破灭加快了美国产业向外转移,具备了良好基础设施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无疑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而美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触发了欧洲、日本、东亚(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的相关产业竞相投入中国的高潮。2004年中国一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地,外向型外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产业发展。可以看出,此次产业转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最大化利润而进行了主动性调整,而我国由于资金、技术、品牌以及企业跨国运营经验不足,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四、对我国贸易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2001年以来,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我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大国,从支撑全球消费、压低全球通胀、促进大宗商品市场繁荣等方面对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国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获得了巨大收益,经济保持10%以上增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参与全球分工还处于较低层次,一方面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主要出口产品本质上还是加工组装品,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我国参与全球化更多的是被动参与,遵循的是最大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益的游戏规则,为此我国付出了一些本不应承担的成本和代价。
  对于我国下一步外贸尤其是出口的增长趋势,一种观点认为相比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的出口份额,我国出口还有很大的空间。姑且不论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粗放式出口增长方式能否持续,这种观点最大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贸易发展的不同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技术实力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完全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实力来开拓国际市场。而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我国不具备美国的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我国粗放式的出口很难能够复制美国出口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的贸易规模与现阶段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要在全球扩张相同市场份额所需要的贸易量要远远高于90年代。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出口也难以复制2001年以来超高速增长的经历。进口也是相同情况,在经济规模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进口也很难超过美国的水平。
  如果考虑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和经济潜在增长率不断下降等内部不利因素以及美国依靠页岩气革命极大降低生产成本、周边国家不断依靠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我国出口未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考虑到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区域发展差异,要巩固已有出口,就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出口不能放弃,要通过推动产业转移等方式继续保持现有出口产业不向外转移。通过大力清费减负,降低物流成本等方式,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要从以出口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这个目的出发,适度衍生已有产业链,就是促进已有产业实现产业内升级。除了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多高增值环节放在国内的同时,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进入更多高增值产业,以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当然,提高出口竞争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相关政策配合,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在进口方面,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更多需要依靠内需和要素投入结构改善来支撑,进口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稳定大宗商品进口的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关键零部件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品的进口。

上一页  [1] [2] [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5936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