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国际贸易
一、国际货币体系发展
(一)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缺陷包括:美元作为国际关键货币职能与国家货币职能间存在冲突的“新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发行国宏观政策的外溢效应、缺乏“货币锚”导致汇率无序波动、IMF贷款能力和代表性不足,等等。在布雷森林体系解散后的四十多年里,尽管先有马克、日元的崛起,进入21世纪后欧元流通并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但美元一支独大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危机爆发后,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方案和呼声不断,但是改革步履维艰。实际上,早在2007年“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就呼吁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体系,与欧美元组合在一起,建立一种新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确保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后,关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的呼声不断,但IMF至今没有明确的改革行动。相反,各主要储备货币经济体在经济复苏中,积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完全不顾其他国家的承受能力。应当看到,在缺乏统一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在主导国家不愿意放弃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是长期的博弈过程。国际货币格局不会长期落后于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发展说明,不但人民币自身有国际化的动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人民币的支撑。
(二)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前景
1、多元竞争国际货币格局将成为现实选择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测度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的价值问题。由于没有价值锚,美元可以无约束地发放纸币。为了确定这个锚,可以采用指数篮子或者SDR的形式,这实际上是回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定时的凯恩斯方案或者原始怀特方案。这种超主权货币形式接近国际货币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全球用一个统一的货币,实现难度太大。建立相互竞争的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中长期的现实现状。展望未来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可能是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等组成的多元体系,各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相互融通。以竞争和优选机制促使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政府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稳定,维护国家信用。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以美元为核心,欧元为关键挑战者,人民币、日元和英镑外围竞争的国际货币竞争格局。2030年,全球将形成美元为核心、欧元和人民币为关键挑战者,日元和英镑外围竞争的国际货币竞争格局。
2、国际金融监管将得到加强
国际货币市场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会存在市场失灵,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对信贷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非传统对象的监管,并加强国际监管协调,消除金融监管真空。预计未来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将更加合理,能够充分反映新兴国家匹配实力的权力。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签署成立金砖开发银行和建立金砖应急储备安排。这预示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在未来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平台将为重大金融风险提供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国际金融数据互联互通能力将大大提高,监管机构能够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统计与监测,关注和追踪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发挥金融安全合作救助方面的功能,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的规模,并根据各国经济和贸易在全球中的比重变化,适时调整各国在特别提款权中的比重,将主要新兴经济体货币纳入SDR篮子中。未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会和全球不同区域的货币基金组织以互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和拉美储备基金已经建立,将来还会形成一些重要的区域性货币基金组织,如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货币基金组织。
3、双边和多边的区域货币合作将深入发展
多元竞争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将会形成核—外围的国际货币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区域关键货币相互竞争,区域内货币与关键货币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区域内货币密切合作。近年来,区域性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发展如火如荼,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区域内国家的货币联系将更加紧密,抛开第三方货币的货币跨境使用或者货币互换将成为重要形式。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金融出了问题,往往出现连锁反应。为了维护国际金融安全,国家间联合救助机制将得到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后建立的《清迈协议》就是这样的一种行动。货币合作国家在货币的供给、需求和流通上将更多分享信息、在遇到重大风险时可以互助合作,形成区域货币网络联盟。
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自身金融改革的内在动力也在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如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来加速人民币的输出,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来实现境外人民币的自我循环,制定2020年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等等。在内外因素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支付结算方面,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14年4月人民币支付的市场份额为1.43%,排在第七位,连续6个月跻身全球十大支付货币之列。2013年人民币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人民币跻身全球十大外汇交易货币之列,日均交易额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2.2%,排在第九位。在储备货币方面,人民币已经开始获得一些国家认可。人民币尚未进入可划分币种的外汇储备统计,据渣打银行估计,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大约为480亿美元。目前,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柬埔寨、菲律宾、玻利维亚等国已经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提高人民币在一些国家的使用,降低签约国在双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实际上具备一定的
储备货币的功能。截至2014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23个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总规模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同于发达经济体间签订的旨在应对危机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订本币互换协议的目的不仅包括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还包括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决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程度和中国供给一个合格的国际货币的能力。一般认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应该具备三个基础条件:规模、流动性和稳定性。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观察:需求、规模、流动性、稳定性。
(一)需求
从人民币国际化需求来看,有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是国际货币改革的需求。从国际货币市场供给来看,美联储无疑是最大的寡头,美元垄断了市场,长期享受垄断利润。欧元发展迅速,目前是美元最大的竞争者。英镑和日元已经无力上升到竞争的第一线。但这最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双寡头的货币市场体系,这种看似双寡头的垄断竞争又具有单一寡头垄断的特性。对于欧元区国家来说,唯一的大规模的储备选择还是美元,除非有另一个货币出现。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被寄望为改变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在加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由于为全球经济供给一个规模量大、透明度高、稳定性和流动性强的货币而备受赞誉,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做出的另一重大贡献。
二是经济区域化加深的需求。在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的条件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加快。中国也在近年来加快区域化进程,已经先后与东盟10国、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日韩、东盟“10+3”等自贸协定谈判也在积极推动中。同时,新的更符合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特点的区域合作形式也在陆续推出。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倡议,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升级版。同年,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宏伟设想,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将促进区域货币合作,区域内关键货币将发挥重大作用。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应用拓展巨大空间。
三是对中国市场投资的需求。中国未来10到20年仍然会保持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中国城镇化也处于加速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有望从2013年的53.7%增至2020年的60%,2030年的70%。13亿人口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以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将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二)规模
一个货币的国际化道路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行国的经济总量规模、贸易规模和投资规模。单从规模角度来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份额是不匹配的,已经远远落后。预计2015—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能在7%以上。2020—2030年估计在5%以上。在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有望接近全球总量的20%。中国2013年的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16万亿美元(折合25.83万亿人民币),首次超越美国。目前,中国已经是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这一优势将会保持下去,根据标准渣打经济学家的预期,2020年中国贸易额将比今天增长一倍。近年来经常项目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规模飞速增长。2013年中国全年跨境贸易约18%由人民币结算,为4.63万亿元,较上年的2.94万亿元同比大增57%,其中,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2013年同比增46.6%至3.02万亿元,人民币结算的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全年年增约84%至1.61万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50%以上的贸易量将以人民币计算。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达到了15.%,累计为856亿元(折合138亿美元),较2012年的292亿元同比增193%。预计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年2000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
(三)流动性
流动性本身是货币的一个代名词。人民币早在1996年就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一是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与外币的可兑换程度。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迈出的一步。因为这需要更加成熟的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形成机制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完善。预计要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还需要五到十年时间。
二是人民币本身无兑换出入境的便利程度。在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之前,人民币无兑换的跨境流动将是资本项目开放的重要途径。在人民币无兑换跨境流动下,人民币自身更加便利的跨境流动,可形成完整的人民币境内外循环通道。目前中国政府已在积极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无兑换跨境流动。资本项下的流动性向内地回流渠道已经明显多样化,包括国内机构香港发债、人民币FDI、三类机构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等。随着离岸市场的完善,人民币出境渠道要将向多样化发展,国外机构在国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务,人民币ODI(对外直接投资)、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将迎来快速发展。沪港通由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4月10日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预计2020年前,人民币将完全实现无兑换跨境流动。
三是流转市场的完善,既包括离岸市场,又包括在岸金融市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不仅将促进人民币在境外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也将促进其成为贸易融资和投资货币。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速。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从2004年开始,最初只限于个人银行业务,其后范围逐渐扩大,并于2007年开始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随着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以及其他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陆续推出和扩大,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逐步拓宽,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快速增长,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最具规模和效益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现在重要国际金融中心都在积极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除香港
外,目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新加坡、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预计2020年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瑞士、悉尼、中国台湾等人民币离岸中心将基本形成,人民币实现“日不落式”国际繁荣交易市场。从国际经验看,优先做强、做大、做深、做广本土金融市场是本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预计到2020年中国内地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京、深圳、重庆等为重要支点的多层次、多领域、密切分工合作的人民币在岸中心体系。
(四)稳定性
币值缺乏稳定性,会大大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愿望。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否走的顺畅和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能否保持币值稳定有关。关系到币值稳定的最重要两个变量,是汇率和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反映了币值对内的稳定性。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涨幅平均在2%—3%,而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实现了相对的高增长、相对的低通胀。金融危机后,一些新兴国家通货膨胀率高涨,而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仍然较低。这与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经济发展稳健程度密切相关。未来五到十年,这种较低通胀,较高增速的发展模式不会发生改变。一方面中国宏观调控经验将进一步丰富,调控理念、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中国进入转型发展期,经济发展速度由过去的两位数到现在的7%—8%的水平,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同时中国目前生产能力普遍相对过剩,一定程度抑制通货膨胀过高发展。汇率直接反映了本币对外的稳定性。根据BIS有效汇率指数,与主要西方国家和其他“金砖四国”相比,过去十年来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基期水平的变化比其他国家更小,总体稳定性较好。预计未来人民币有效汇率稳定性将更好。一是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回到2%左右的水平,人民币运行在均衡汇率水平,不会出现大幅的升值或者贬值来实现经常项目的平衡。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将进一步向更加成熟的市场化方向迈进,一定范围的汇率弹性的增加能够使人民币更加稳健。
四、结论
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与美元及欧元并驾齐驱的地位。也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将最终替代美元的霸主地位。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应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如果是一个过程,就不需要等到所有条件成熟后,再实施所谓的国际化。国际化也没有必然的模式,例如,有些学者提出国际化必须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要有逆差等等因素,都值得商榷。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没有标准模式可以借鉴。按照国内外环境相机抉择,适时改革推进,应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综合判断,预计到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将超过英镑和日元,到2030年达到欧元水平。
应当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临诸多约束因素。受种种因素影响,也不排除在一定时期放缓国际化的步伐。从人均GDP看,其他国际化货币国家人均GDP的排名都名列前茅。2013年中国排在86名,即便到2020年后中国GDP总量赶上美国,人均GDP还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国家竞争力看,国际化货币国家在竞争力排行榜上都位居前列,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第28位。从产品竞争力来看,中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企业定价与议价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币计价和支付的推广。成为亚洲关键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但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亚洲国家在经济深入合作中受到一些敏感问题的约束,区域一体化包括货币合作方面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张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交流基金项目研究报告,2010
郑新立. 构建高效安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
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李荣.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探析——兼论“特里芬难题”. 中国经贸导刊,2014(19)
(张焕波,1978年生,山东青岛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