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学 > 质疑与反思经济增长中的“天价现象”

质疑与反思经济增长中的“天价现象”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宏观经济学


  [摘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品市场上频繁出现所谓“天价现象”。当我们面对种种“天价现象”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盲目哄抬商品价格的“天价现象”,扭曲了价格的合理性,招致市场交易秩序的混乱,最终对整个市场体系造成损害;“天价现象”并非仅仅是一种价格现象,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心态变化的反应;理性的生产者应该从“天价现象”中获得警示,肩负起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经济使命。

  [关键词]“天价现象”;“茅台酒繁荣”;“伪奢侈品”。

  一、引言。

  中国经济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进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传来了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喜讯。不过,在欣喜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需要冷静地思考近几年来中国消费品市场上频繁出现的“天价现象”。

  所谓“天价现象”是指某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远远超出市场均衡价格的现象。例如,70元/个的“天价馒头”、158元/斤的“天价猪肉”、698元/个的“天价柚子”、2200元/斤的“天价榨菜”、8800元/个的“天价苹果”、8.8万元/夜的“天价客房”、38.8888万元的“天价年夜饭”,等等。

  如果将“天价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价格现象,类似的现象在国际上也并不鲜见。例如,1973年随着石油价格的急剧上升,日本出现了“乘机涨价”的风潮:许多企业超出必要限度地提高产品价格,甚至对本来没有必要提价的产品也实行提价;消费者掀起“抢购”、“购存”的风潮;商品经营者乘机囤积居奇。

  每当出现某种“天价”的商品和服务,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许多议论。例如,“天价香烟”被群众斥为“腐败毒品”;认为“天价酒”是富人炫富的专用酒。本文主要分析“天价现象”对市场体系产生的影响,明确“天价现象”反映的社会心态变化以及认识“天价现象”对生产者的警示作用。

  二、对“天价现象”的质疑与反思。

  (一)“天价现象”对市场体系的损害。

  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等三大市场。其中,产品市场居于中心地位,并且是决定和影响其他市场的基础。因此,如果产品市场的运行受到损害,那么,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经济学令人信服地证明,市场体系是一个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的体系,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在喧嚣混杂的经济活动之中,市场不断地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1](P21-22)。

  产品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中共同决定的。其中,价格既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又是协调生产和消费决策的信号。因此,合理的价格才能实现消费者的需求与生产者的供给之间紧密的“匹配”。然而,某些商品和服务中出现的“天价现象”,盲目哄抬的价格扭曲了价格本身的合理性。那么,市场体系的“内在逻辑”就必然招致混乱,生产者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消费者也就不可能实现消费的满足。

  2011年春节,某市一家酒店推出了38.8888万元的“天价年夜饭”。然而,令人生疑的是,该市的物价部门在回应社会公众质疑的时候却认为,“天价年夜饭”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实行市场调节价格,“属合理范围”[2]。我们要质问:这样的“天价年夜饭”究竟有多少市场需求?其价格是在什么程度上的“合理范围”?

  不难看出,“天价”商品和服务中的许多种类,本来都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其需求量增加的“正常品”。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正常品”的市场供给已经摆脱了“票证供给”、“排队供给”一类的供给机制,但是,这些“正常品”被冠以“天价”之后,虽然人们的收入在增长,但其增长率却远远落后于这些商品和服务的“天价”。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1033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为13476元人民币。

  而任何一种被列入“天价”的商品和服务就其涨幅而言,都在10倍以上,有的要用万倍的涨幅来计算。“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1](P374)如果购买以上列举的那些“天价”商品中价格最低的70元/个的“天价馒头”,年平均收入的13476元就只能买到约192.5个。

  在需求函数QD=f(p,x1,x2,…xn)中,价格P是决定支付能力的首要因素。“天价”商品和服务的制造者并没有尊重市场的价格机制,致使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正常品”没有支付能力,“正常品”因此失去了其本来的作用。尽管“天价现象”并不足以使价格体系毁灭,但至少会对价格体系乃至整个市场体系造成损害。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许多奢侈品将沦为“正常品”或生活必需品。例如,拥有手机早已不是身份的象征、在豪华游艇上观光旅游已经不是非常奢华的事情。“天价”

  的制造者恰恰是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的。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的消费在中国每年以两位数的速率增长。真正的奢侈品至少是具有稀缺性与“货真价实”的特征,而奢侈品的消费增长是社会财富和人民收入迅速增长的真实反映。不过,“天价”商品和服务的制造者只是人为的将“正常品”炒作成了“伪奢侈品”,这样的“伪奢侈品”对消费者的市场号召力是可想而知的。生产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期待的市场“轰动效应”并非出自“天价”,而是源于商品和服务的内在品质,否则,生产者一定会收获与其愿望相反的结果。

  例如,某地要按“国际标准”规划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规划对于生产者来说应该是处处充满商机的。但是,2010年春节的酒店房价爆出令人瞠目的价格,有的甚至超过迪拜七星级酒店。这一现象固然与外地的炒房团助推房价有关,但众多酒店的经营者缺乏价格自律意识仍然是主因。其结果是,“天价客房”让许多游客对该旅游地望而却步。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每逢旅游旺季就大搞“天价客房”,而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国际标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将会遭受挫折,甚至很可能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二)“天价现象”反映社会心态变化。

  “天价现象”并非仅仅是一种价格现象。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当一个国家在从贫困逐渐走向繁荣的过程中,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的心态(或消费心理)也将发生改变。例如,“1万美元陷阱”的出现。“1万美元陷阱”是指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会失去经济增长的活力,讲究享受与奢侈之风盛行。欧美各国以及日本都经历过这一社会现象。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超过了美国,于是,在“土地神话”和“股票神话”的刺激下,社会公众到处抢购土地和购买股票。至1989年末,东京23个区的土地价格就可购买美国的全部国土。在顶峰时期,甚至有一种说法,“卖掉日本列岛能买四个美国”。这就是日本举国上下都热衷于投资敛财的“疯狂时代”[3](P151-155)。无独有偶,2010年北京的土地价格暴涨,有人经过折算,按北京的土地价格可抵上美国一年的GDP总量。中国房价的持续上涨、“地王”的频繁出现,这一类非理性的繁荣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泰国上世纪70-80年代“以房地产泡沫推动经济爆炸式增长”[4](P227),最终引发了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表现亮丽,这是与扩大内需战略密不可分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继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稳定的价格体系是实现扩大内需战略的基础。“天价馒头”和“一般馒头”在价格上的巨大反差,不仅远离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且给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主要是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攀比心理”,从而将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的抱怨。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相互作用的,每个人的消费受其他人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极少数对“天价”商品和服务有消费能力的人肯定获得了很高的幸福感。

  但是,那些对“天价”商品和服务有购买欲望但没有支付能力的大多数社会公众,可能存在着消费的“攀比心理”。如果这种“攀比心理”在全社会蔓延,社会分配不公的抱怨声必然随之而起,也将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天价现象”是对生产者的警示。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因为,价格水平导致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都会危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某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言,或许价格的暴涨可以说明其繁荣程度。例如,2009年12月,一瓶茅台酒以145.6万元的价格在拍卖会上成交;2011年1月,标价为1990元/瓶的茅台酒摆在某市商场的货架。

  这的确造就了“茅台酒繁荣”。

  不过,在“茅台酒繁荣”的背后就有经济不稳定的隐忧。因此,“天价现象”的出现对生产者具有警示作用。

  第一,“天价现象”并不会增加生产者的盈利。

  假设,短期内人们的收入是既定的数值,收入和价格的初始值为W0/P0,在实际购买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没有变化,那么,W0/P0=Wt/Pt。式中,W为收入,P为价格。如果价格P上升,人们的实际收入会降低,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在宏观的层面,社会总需求的减少对国民经济冲击的结果,就是产出量的降低和失业率的增加。而在微观的层面,表现为商品销售量的下降,生产者的盈利就必然减少。

  第二,“天价现象”的“鼓动效应”最终将导致生产者盈利的下降。“天价现象”对其他生产者具有“鼓动效应”。因为,其他生产者如果不提高商品的价格,就会在价格水平上“落伍”。于是,市场上就可能出现彼此“哄抬”价格的现象。这种“你追我赶”的结果造成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导致人们实际收入的降低,于是,职工必然要求提高工资。工资的提高就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生产者的产出水平下降,生产者的盈利随之而下降。

  第三,“天价现象”难以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归根结底就是围绕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进行的。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的终点和目的。既然如此,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能否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取决于价格。例如,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发生的“青鱼子事件”。消费者对大幅度涨价的青鱼子,采取尽量少买的方法对付价格上涨。青鱼子卖不出去,进口青鱼子的商社因此而倒闭。

  第四,“天价现象”的制造者犯了“合成谬误”

  的错误。“天价现象”的制造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义上或许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些制造者在定价决策中犯了所谓“合成谬误”———局部是正确的,总体也一定正确。简言之,如果一件“天价”商品或者一次“天价”服务为自己获得了巨额利润,因此,全部的“天价”商品和服务一定会带来“天价利润”。事实是,即使出售了一件“天价商品”或者提供了一次“天价服务”,绝不等于这样的“天价”

  商品和服务会永远提供下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上不断出现被称为“天价”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体系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既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又是协调生产和消费决策的信号,“天价现象”是对市场体系的损害。

  “天价现象”并非仅仅是一个价格现象,而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社会心态变化的反映。因此,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既要警惕讲究享受与奢侈之风盛行,又要防止消费“攀比心理”的蔓延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任何商品和服务能否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取决于合理的价格。因此,理性的生产者要从“天价现象”中获得警示,进而承担起自己的经济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遏制“节日天价现象”或可开征特别消费税[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1/02/0313579129494-1.shtml.

  [3][日]堺宪一。战后日本经济[M].夏占友,曹红月,主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布鲁斯·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M].陆磊,张怀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hgjjx/1303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