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务审计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国际会计审计业务或跨国会计审计业务的国际型会计审计人才。高校可以通过扩充现有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体现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输出学生接受国际审计人才教育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审计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日益深入、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资本的不断融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多样化,财务报告也越来越复杂,对审计业务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就业市场上,对拥有国际化背景的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高校开始刮起了一股与国外知名院校或办学机构联合办学、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之风,包括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纷纷开设了ACCA方向班。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与执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融合日趋加强、经济合作逐渐趋于深化,国内的外资、合资、合作企业不断增多;同时我国像海尔这样的跨国企业不断涌现,对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使其适应国际竞争下的大环境,培养国际化的会计审计人才,已经上升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目标。
(二)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满足了的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或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范围内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国际法律和惯例基础上进行,对开展国际会计审计业务的人员来说了解这些法律和惯例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经济业务的实质,才能高质、高效地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而开展跨国会计审计业务或在其他国家开展会计审计业务也促使国际会计审计人员应该做到对国际会计准则既熟悉又熟练。
二、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自己的教学团队
国内很多开展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校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的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要么直接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师,要么从直接聘用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来进行。不管是哪种方式引进的教师,都存在着教学人员流动性大的缺陷。“外来的和尚”在这里出现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经。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师,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国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一时很难上手,等师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学期也结束了,教师的任期也到了,下学期学生又要面临新的教师开始新的磨合。而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实践经验为背景,讲授方式常常是跳跃性的,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铺垫,讲课方式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学团队,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二)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制度变更频繁,导致教学滞后
目前会计审计准则变更频繁,在各国范围内也开始向单一的会计准则趋同,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其终将会成为全球统一的公认会计审计准则。就目前的国内办学来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对准则理论的解释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实践教材总结经典案例和对学生进行的有启发性的练习。在会计审计准则趋同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即使出版了既总结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能使其适应国内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资料,也往往因为一本资料从编写到完成印刷所花费时间太长,致使相关内容要么过时要么过于陈旧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生教师要过语言关,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务教学往往关注的太少。如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对外币真假的识别活动,对国内外发票无法进行真伪的分辨,金额填写不够规范,点钞验钞的训练课时不足等,这些累积效应导致学生一旦被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开展工作,就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又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对会计审计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
国内高校在会计审计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诸如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已经编入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完善的标准,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结果、课时进度,自主灵活安排,一旦教学时间不充裕或不够就直接删减教学内容。相对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近几年虽然在国内逐渐开始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点已经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详细讲解,在相关书籍阅读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要完成了课下对教材的阅读,捋顺教师课堂上所讲授过的知识点,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眼界过浅,动手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足,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不重视综合素质
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给出的平时成绩时习惯于考虑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等,在期末总评成绩时尽管也考虑到了平时的考核,但远远达不到能引起学生重视的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多、庞杂且有一定难度,期末考试所考察的题目对具体内容的考查过于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视掉或压根就没考虑,教师还需要就试卷内容提供完备的标准答案,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空间非常之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既没有足够的压力,又缺乏足够动力去主动完成学习和思考,对其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三、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成立会计实践教学团队与双语教学团队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对从事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备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其应尽可能的丰富,对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到做到烂熟于心,具备某些会计审计学科方面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二是英语表达能力流畅自然,会计审计行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的执行环境,这对于把会计审计教育提高到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学能力强,尊重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的运用能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外语并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人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初见成效,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语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对象。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计审计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在此基础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学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快速且透彻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兴趣。如清华大学1994年就将CGA教材融入国际会计系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学生掌握国外先进、前沿知识理论的时间。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
1.开展种类繁多的校内实训。比如:(1)对常见的国际货币和汇率能熟练掌握,具备识别各种货币真伪的能力;(2)能辨别各种票据的真伪,尤其是发票的真伪;(3)掌握相关税法,具备纳税筹划能力;(4)掌握五大审计循环与内部控制审计。
2.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目前会计审计专业的实习基地还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务所都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岗位实习。在实习岗位上,更方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及审计工作的作用,更深层次的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对现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颇多帮助。
3.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感受真实的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学校学到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模拟实践的教学知识,并对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实习报告或毕业实习论文的形式呈现,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与实践实习强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进行深入挖掘,应将重点转而放到讲解重点、难点和专题的框架结构上。这样学生要想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了解课本内容外,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成教师课上要求阅读的参考书目。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翻阅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报纸、杂志,来拓宽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结构,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轨。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选择热点问题或某篇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报刊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发表各自的看法,组与组之间就各自看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辅导课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应该是会计审计课程考试时重点关注的内容,还应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学生的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30%~60%,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包括课后作业、课上随堂测验、期中小考、案例演讲、热点小论文、小组案例分析和课堂出勤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成绩评定。这些丰富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体现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便于学生发挥其个人的创造性,培养其独立的思考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小组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提高与他人沟通和社交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通过完成平时作业,大量阅读最新的学科资料、报纸杂志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前沿理论,眼界开阔,所学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重理论、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上仍是普遍存在的。要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且具备国际视野的会计审计人才,通过引入英文原版教材、用国外的专业课替换中文专业课和增设语言课的方式仍是远远不够的。国内高校应从改变教学思想和理念入手,制定出符合本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系统的课程框架和合理的课时安排,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几方面协调配合同时发挥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才不会成为镜中之花。
作者:崔澜 刘东辉 孙玲 来源:经济师 2015年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kjsj/248065.html上一篇:谈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
下一篇:浅议内部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