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务审计
摘 要: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员素质、用途监控、监督管理、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一、引言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为完成特定工作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其合理有效的使用和监督是保证资金正确运用的有效手段。从部门预算的角度来说,专项资金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如林业专项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等,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
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或上级主管以及单位自筹部分;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专项资金大多直接来自财政拨付,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专项资金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资金规模大,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措施对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全过程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加强管理的意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共产品服务的重要提供机构。当前,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一些政府或政府授权职能,大多数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其存在的主要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以及财政职能的改革和转变,虽然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入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对于一些专门的项目或事由,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仍然是事业单位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林业管护、环境监测、地方文化建设、民族事务、非盈利单位的办公修缮建设专用资金等,要求专款专用,并监控其使用情况,极大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使用效果缺乏监控与评价等,造成了宝贵财政资金的浪费。这些都是值得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应当重视的新问题。
(一)对于专项资金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薄弱
一方面,单位领导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认识不足,片面强调资金争取与到位,而对其到位后的使用与监控重视不够。其表现是在争取专项资金的工作中认真细致,积极主动,但专项资金一到位,其态度就截然不同,如在其他手续未办妥情况下就开始启动项目,导致流程不合规或资金一到位就脱离监管,随意开支;另一方面,财务人员或专项工作业务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间沟通不畅。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将专项资金混同于一般资金管理,删去)只承担了资金的收付和会计账务处理等核算功能,而在经费的预算、使用、分配以及资金的运作、经费的使用效益方面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对资金怎样用,怎样用好不是太关注,更难以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可能被挪用或侵占
一些事业单位认为财政部或上级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已经制定了很多办法,且在专项资金的立项或审批中也有相关的约束规定,财务人员与经办人员只需遵照执行即可,根本不需要另行制订本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即使是有了制度也落不到实处,因此造成了专项资金使用不合规,或者对于专项资金特殊用途难以找到明细对应的规定,从而导致挪用、乱用项目经费现象,如在执行过程中,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同意资金变更就把A项目的资金用于弥补B项目的经费不足等。在项目执行完毕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材料等有形、无形资产后续管理上政府、财政部门和具体管理部门脱节。
(三)专项资金管理预算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中,一定程度存在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前期经费列支不规范。对于项目前期经费,均列入事业单位经常性经费,特别是对于通过审批的项目,已经列支的前期费用也不转入专项资金中,造成经常性经费挤占。
2. 项目资金拨付滞后。有些项目资金并未按进度计划进行拨付,各级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在年底出现集中拨付的情况,造成事业单位年终“集中消费”,给一些违规行为创造了滋生的温床。(可能是专项资金本身到位的原因,也可能是单位自己在资金、计划等方面出了问题。可否删去)
3. 实际未使用的专项资金处理不规范。如对于立项后又未进行的专项资金、项目完毕后的结余未收回,也未移交,停滞或挪用到其他项目。
4. 专项资金中单位自筹部分比较随意。由于对自筹部分可以自己掌握,因此,单位对该部分资金的调度与开支相对随意,在审批、调转手续上也不严格。
(四)专项资金闲置情况仍然存在,浪费了财政资金
部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实际利用率较低,闲置现象仍然存在。结余资金在一些单位长期挂账。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单位由于工作特殊性,争取专项资金相对容易,导致这些单位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效率重视不够。二是一些单位编制预算不够细化,虚报冒领财政资金,导致结余资金规模增大。三是当前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检查与评估力度不够,导致对于项目是否真实、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没有深入客观的认识,也使得结余资金的存在成为可能。四是对结余资金本身缺乏监管,项目结束后,结余资金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致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没有起到盘活资金的作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作。
四、改进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路
(一)加深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
事业单位要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财务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使财务人员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从立项争取、实际执行到绩效评估,整个过程都能够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做出有效的项目资金安排,当然这需要业务经办人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和配合。此外事业单位也应该重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
(二)完善内部控制,防止专项资金的“跑、冒、滴、漏”
尽管国务院、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一些关于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否删去)《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否删去)等,但只是对于这些专项资金的一些原则规定,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也需要各资金管理部门特别是具体经办的事业单位制定更为详尽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制度主要应包括:专项资金使用目的、计划、进度、责任单位(人);计量支付结算流程(如监理支付流程、建设单位工程师签字制度等。
(三)完善并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的预算制度
专项资金通常包括预算内与预算外两类专用资金,即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年度预算,获得财政拨款;对未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通过追加申请的方式争取财政专项。以上两类取得的专项资金,均应编制项目预算进行监控,对于前者,还应在部门预算的框架内进行运作。项目预算编制应考虑:
1.根据中心工作与性质安排预算框架。结合单位、地区、主管部门的财力与中心工作,对专项资金对应项目的必要性,即专项资金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结合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项目实施,做好预算框架估算,考虑资金安排的可行性。
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单位各自情况,考虑细化预算编制。可以参考企业弹性预算的编制模式,改革传统的零基预算方式,使预算更具有现实性。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建立科室预算管理。根据单位及下属部门、科室的重点工作与人力物力配置,提出专项资金使用需求,单位财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单位领导确定后申请专用资金。
3.提高专项资金预算实施中的准确性。预算批准后,各级部门应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及时拨付,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必要地保障;资金到位后,由各经办部门具体把握各自的使用进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资金使用与业务工作计划的脱节,同时采用科室间绩效考评和责任人问责制度,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
(四)防止专项资金闲置,提高使用效率
对专项资金的闲置可考虑通过绩效评价与奖惩制度来解决。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下属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考核,如要求定期报送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支付情况,剩余资金情况等。并将这些情况与单位负责人、责任人的绩效考评挂勾,并视情况对该单位的部门预算、专项预算进行调整,如资金闲置的单位,将减少下拨经费等措施。通过这样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对于专项资金的申请更加谨慎,对其使用更加注重实效与进度,也就使有限的资金产生了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蒋方珍.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1) .
[2] 王秀芝.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1,(03) .
[3] 王振芳. 浅谈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04) .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kjsj/249960.html
上一篇: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新时期加强军队财务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