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务审计
一、较高的有形运输成本
1.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有形运输成本的降低
丽江和攀枝花境内是山多谷深,虽然大山培育了两地人民坚忍不拔的性格,但也严重制约着两地的对外交流,总体上还是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端。横亘在两市之间的大山、河流众多,攀枝花山地面积为全市土地面积的92%,其余为丘陵0.32%、盆地0.16%以及河谷盆地7.52%,丽江山区面积为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7.7%;攀枝花市有大小河流95条,都属于长江水系,丽江市共有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的二级及其以上支流9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千米及其以上的河流有21条。这些高山和河流成为了两市之间天然的障碍,产生了较高有形的运输成本。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着有形运输成本的降低
丽江攀枝花两市之间,不通火车,也没有高速公路,两地之间的公路主要是云南省的省道308线和四川省的省道310线,公路等级并不高,只有永胜县城至永胜瓷厂约为23公里的路段为二级路面,整条线路多为盘山公路,弯道多,路面较窄,这些都必然制约着有形运输成本的降低。丽江市区到攀枝花市区的距离大约270公里,长途客运班车运行时间大约需要8至9个小时,从华坪县的江地至攀枝花大约为40千米的路段,路面高低不平,路况极差,汽车的运行时速就只能在15千米以内了。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的制约着有形运输成本的降低。
二、行政区经济及地方保护所引发的成本
刘君德教授在1992年提出了行政区经济的概念。行政区经济的本质在于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强烈干预区域经济,提高行政壁垒,限制了企业跨区域发展,使得全国被分割成大量的相互关联度不高的经济单位,这种经济单位的界限与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省区经济、市域经济以及县域经济都属于这一范畴。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各自为阵,尽管采取了“横向经济联合”和“对口支援”的政策措施,但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相反却变得更为严重。丽江市和攀枝花市分别属于云南省和四川省,两地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以及地方利益,因此两市政府如何协调自身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将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虽然地方经济分权促使每一个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以及地方自身的发展而竭尽全力的进行竞争,各地充分竞争的结果奠定了我国改革成功的基础,也实现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飞速发展,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在客观上促使我国各地方政府把地方的自身利益放在了首位,对于合理承担区际分工职能的责任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在客观上成为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对于丽江和攀枝花来说,两市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难度明显要比同属一个省份的两市之间高,因为在同一个省份之内,对于通过双方自己无法进行协调的问题,可以请求两市共同的上级政府来进行协调,甚至进行约束,但对于分属于不同省份的两个城市要找到这样的角色,显然就只能是中央政府,因为省级政府还是需要进行协调,这样一来,其难度就明显增加了。
三、两地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或加速增长的动机和基础,并决定着增长的动机和基础。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的的合理性”,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价值对经济增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资本和信任、文化资本、符号文化等,这些因素是通过改变交易成本来实现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影响的。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属性不完善的原因导致了企业成本的增加,而企业通过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成本,从狭义上来讲则是指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达成交易和履行合同以及避免对方违约所付出的成本。交易成本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减少交易活动中的差异性所付出的代价,关键在于使交易双方或者是交易主体与交易环境之间相互趋于一致。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9.77%,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所以丽江是一个多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促发展的文化。攀枝花市汉族人口为总人口的86.6%,它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带着我国各地的风俗习惯,来到攀枝花,并通过几十年的融合,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的文化。这样一来,两市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进而会导致两市之间存在很很高的交易成本。
总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都会产生较高的有形的运输成本,而行政区经济所催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两地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推高了交易成本,这些将是推进丽江攀枝花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参考文献:
[1]《攀枝花市志》,攀枝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
[2]丽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丽江年鉴2009》,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第335页。
[3]《丽江市市情简介》,丽江政务网,http://。
[4]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
[5]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6.
[6]丽江市统计局编.《丽江统计年鉴2010》,2011年,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