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经济
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这时,只有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市场供应与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选择的心理博弈过程。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制约着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一、消费的作用。
1、人们生活消费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说:“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人民生活消费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身体、文化、道德素质,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消费的增长,能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活消费水平将随着生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购买力会不断增加,国内消费品市场会不断扩大。这无疑会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增长,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3、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善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消费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生产结构的变动,消费结构的改善也就为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消费的分类。
1、按照消费的实际内容,可以把消费分为吃、穿、用、住、行几方面。
2、按满足消费需要的不同方式,可以把消费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个人消费既满足个人及其赡养的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社会团体消费指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国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三、居民消费率过低带来的影响。
1、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如:
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随着收入和财产占有差距的扩大,由此派生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格局严重影响普通大众的消费率,已经对社会的稳定形成了巨大挑战。
2、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潜藏着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与低消费率相对应,自90年代以来,投资率出现了高峰期。特别是近年来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过快增长,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如果消费市场不能相应地扩大,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账必然增加,将直接威胁到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3、投资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
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进而引起的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
4、政府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
在最终消费率已明显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开支比重过大,进一步压低了居民消费水平。
四、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1、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仍然很低,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由于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从城乡收入对比看,差距不断拉大;地区收入差距同样呈拉大之势;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也渐渐拉大。垄断性行业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如电力煤气、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它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的职工福利待遇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
2、普通居民由于购房、教育、医疗等较大支出,使得普通居民对消费的顾虑仍较多,即使收入有所增加也不敢轻易消费。这也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3、消费环境差。目前的商品和服务存在诸多质量问题。
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宣传、霸王条款比比皆是,令消费者却步。三鹿奶粉和双汇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国产产品市场。一些国外品牌受到青睐。商务部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企业失信导致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5855亿元。
在市场关系中,消费者是弱者,政府部门应当代表消费者在市场上与生产经营者博弈,这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
只有政府部门才拥有管理和处罚不法经营者的权力,有为消费者说话的资格,政府部门应当担好这个职责。
五、促进消费的对策及建议。
1、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注重精神产品的生产开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6、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环境。
7、更新消费观念,提倡信贷消费。
总之,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片面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尽量避免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qitajingji/130006.html上一篇: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