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学 > 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机理问题路径探讨论文(共4篇)

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机理问题路径探讨论文(共4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微观经济学


 

 第1篇: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的职能及发挥路径探索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区域经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国家经济监督体系,而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审计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依然成为当下审计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中,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的职能及发挥路径探索。


  一、区域经济与审计概述


  区域经济,指的是行政区域内,用价值与价格体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影响下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我国审计是按政府系列设立的,因此,审计要积极为本级政府服务,寻求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结合点。审计机构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关服务,便是要立足于本地现状,全面践行宪法给与审计的监管效能,让行政范围内的消费、流通、生产等在内的社会劳动流程各个节点的产品价格科学表现劳作和投资价值,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间的互相影响与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稳健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的职能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审计需求的不断增加,审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经济发展审计的职能实则体现为其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一)财务监测与控制职能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的财务监测职能是从宏观层面对所审计的对象进行专业性判断,发现被审计对象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改进路径。而审计的控制职能则是审计基本属性的集中体现。审计执行主体本身是独立且具备专业性的技能。通过审计执行主体事前审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彰显出审计的公信力以及审计结果的工作公正性,进而更好且更为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重要构成部分所具备的基础性的职能,且符合其审计学本质要求。一般而言,我们理解为经济监督可从监和督两个方面理解。其中,监即为监查,而督则为督促。审计通过监查与督促的基本职能,促进经济责任者全面地履行其应有的经济责任,并可实现对某些违法违纪行为的查证。同时,也可对被审计者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错误以及管理缺陷与查明,并追求相关责任。


  (三)经济评价职能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的经济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评定区域经济的效益。在实践中则体现为区域经济的效益审计;二是,建议层面。以保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通过借助有效地预防、揭示、抵御手段来及时感受风险、发现风险、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抵御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伤害。


  总之,审计的财务监测与控制职能、经济监督职能以及经济评价职能,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审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审计部门以及经济学界而言,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无疑是如何充分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使之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下文将对此发挥审计的重要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路径进行探索。


  三、发挥审计职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准确自身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的定位


  审计对政府及其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检查是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因此,在发挥审计职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应当明确审计法服务审计职责,并以此为基础来准确定位审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的位置。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审计的内容逐步丰富起来,广泛地包括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经营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等等。与此同时,审计自身的职能也应在纠错查弊的同时,注重通过利用先进的审计方式,发现各种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进而客观公正的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决策的提出提供客观依据。


  (二)高度重视审计“四大意识”强化,促进审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审计职能的重要作用,应当着力强化四大意识。具体如下:


  一是,强化中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以及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作为审计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强化中心意识,高度重视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深入研究,立足经济发展大环境,辩证的对当下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水平的审计分析和相关建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优质建议。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而服务则是审计的根本目的,并将最终的目标统一于发展。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实现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服务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同时,应注重通过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促进审计的规范化管理的实现,发挥监督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创新意识。为推动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强化审计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应注重审计理念、审计试读、审计模式以及审计管理等四个环节的创新。通过强化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审计成果、审计水平,实现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三)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全面发挥审计监督的功能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机构应当始终以审计监督作为出发点,将服务作为落脚点,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全面發挥审计监督的功能,为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前进起到推动作用。应当有效增强四个方面的审计,分别是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民生审计。


  同时,应依据实行民生项目的现实状况,着实增大对各种事关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政策制度贯彻状况的监督力度,着重增强对保障房资金、救援资金、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基金和其他事关民众生存和生活的专享资金的监督,增强对支农政策贯彻与资金运用状况的监督,全面昭示各类侵犯民众正当权益的行为,对频发性问题,应当深刻剖析成因,提出科学的应对举措,增快规章的制定出台力度,着实保障民众权益,为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打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此外,应当充分依据目前反腐倡廉活动的需求,审计机构应当针对领导干部着重增强经济审计,增强对会议开支、权利下放、“三公”经费等有关方面的审计力度,推动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为党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高度重视审计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伴随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前进,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审计方式、审计手段、审计客体、审计主体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应当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积极摸索出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审计方式,展现审计工作的合理化、高效化、与时俱进化。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推进各项有效地审计措施深入改革。构建与健全预算执行审计月评论会、报送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后面谈、财政审计整体布局、审计项目工作量定额管控、审计外勤开支自担、审计撤点前的归纳会议、社保联席会议等各种规章举措,第一时间发现机制运营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及时进行改善。尝试构建以落实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工作机制与追责机制,实施政务监督与项目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探索审计工作开展的新途径。全方位实施绩效审计,推动地方政府增强项目管控力度、提升投资与项目收入管控力度,节省政府资金;深入探究审计工程招标、投标与合约制管理模式,逐渐构建审计工程以质效为考评指标的激励体系;尝试在重要项目审计时,邀请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参与审计的方式,从第三方中介机构购买审计服务,缓解审计从业者知识架构不对应与人手不足的问题。


  三是,尝试构建和人民代表大会、财税、纪律检查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协同监督体系,及时归纳、梳理经验,逐渐增大推广范围。构建审计整改定时通报机制,对频繁出现的问题与整改不全面的问题,增大惩处力度,确保审计决策的有效贯彻,保障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高度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不断地拓展审计成果运用途径,实现审计成果向实际的更快转化。增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剖析力度,增强对审计结果的把控,提升审计结果的质量。


  结语


  总之,当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审计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应有的监督职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因此,审计机关必须积极适应当下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审计发展的主流趋势,不断地探索审计工作发展路径,不断地促进审计理念、审计方式等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申田

  第2篇: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下一体化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群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更多的国家、地区所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泛指两个或多个经济实体联合成经济区域的过程。如果把一个城市群看成一个系统,把城市群内部各大城市看作子系统,只有当各子系统加强联系与合作,打破子系统间的边界,才能产生有机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换句话说,只有各大城市真正建立联系,打破行政壁垒,才能提升区域的总竞争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核心,其一体化发展已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下面就从京津冀一体化内容下的几方面问题进行简要探究。


  1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构建综合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可以为地区内部的信息、物质交流提供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高速公路网的兴建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圈”“两小时圈”已基本覆盖了长三角所有城市。


  打造首都经济圈政策出台后,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率先启动,京津冀一卡通服务已经开展。然而在基础设施方面,京津冀地区仍存在不足。以物流业为例,由于行政区划观念、“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等局限,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面临诸多挑战。此外该区域紧邻渤海,拥有一大批港口,然而各港口缺乏交流,没有形成分工合作,使京津冀地区的港口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再有,京津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这为产业对接增加了难度。


  京津冀地区应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首先通过京津交通一体化实现京津联动,实现区域交通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转化,完善并推广京津冀“一卡通”服务。促进各大港口的合作发展,形成合理分工,构建综合型沿海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京津周边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间的信息流通通道及高速公路、铁路等,应重视京津冀地区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硬件环境,缩短其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为产业转移等措施提供便利。


  2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合理明确的产业分工有利于各地区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天津已经完成产业构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化,河北的实力相对较弱,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在资源方面,北京作为首都,具有雄厚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天津有显著的港口优势,且制造业基礎雄厚,又设立了滨海新区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潜力,河北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钢铁等原材料资源丰富,且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耕地资源丰富,为发展第一、二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产业密集区,京、津、冀三地的优势不尽相同,为构建全面综合性产业结构提供了条件。


  然而,由于京、津、冀三地的城市功能定位相似,加之财税政策、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出现了产业趋同现象。京津冀地区各自为政,没有突破地方性保护政策的藩篱,区域合作意识薄弱,导致三地在产业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在产业发展规划上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重叠现象严重。由于产业重叠造成的过度竞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又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京津冀地区应建立统一规划,在产业方面进行错位发展,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加工的经济链条。通过统一协商,确定各地区的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北京应充分发挥其行政地位及现金资源的优势,以第三产业为绝对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研发中心,同时将基础产业、高能耗产业等进行外迁,减轻北京的城市压力。天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发展海运业;另一方面应抓住滨海新区的建设契机,大力发展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产业。河北的经济实力与京津相比有一定差距,首先应加大对河北的政策扶持,提高河北的经济实力,保证产业的顺利对接,其次河北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夯实第一产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北京的高污染类企业外迁及河北重化工业的影响,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注重环境承载力,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3市场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将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欧盟为例,其迅速发展就得益于1992年建立的以自由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欧洲统一市场。然而京津冀地区存在市场垄断、行业垄断的现象,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阻碍之一。


  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是生产要素一体化,即生产要素跨区域无阻碍流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指出,各区域在要素的自由流通中可以获得双赢。然而,由于京、津的集聚效应,聚集了京津冀地区的大部分生产要素,特别是以高技术人才为首的人口资源,形成了空间的超负荷集聚,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又因为缺乏相应的扩散机制,使得河北的经济损失无法得到弥补,拉大了河北与京、津的差距。


  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要靠市场本身的调控,政府的干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较强的政府干预体制和运行机制会对市场经济起反作用。就京津冀地区而言,因地方保护主义而制定的地方性保护政策就是政府干预过强的体现。地方性保护政策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通,使科技成果不能被其他地区分享。以农业为例,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被广泛运用,使京津冀地区的农业水平无法等到显著提升。


  京津冀地区应立刻采取措施,推进市场一体化。首先,应完善交通网络,促进物质资源的流通;其次,淡化行政区划的观念,取消地方性保护政策;再次,京、津、冀三地应加强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确保先进技术的分享,拓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渠道,实现科技要素的自由流通;此外,应建立一定的企业、人才外迁的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等,以确保人才要素的均匀合理分配,缓解京、津两地的超负荷集聚问题;再者,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推动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消除市场壁垒,将京、津、冀三地的产品划入统一市场,通过消费者购买力带动三地产业发展。


  作者:张静文等

  第3篇: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此研究并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创新创业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动力作用,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及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基于经济、科技等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所以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沟通。


  二、青岛创新创业现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为青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青岛提出了创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为了增强创新创业教育,青岛多次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创业青岛千帆起航工程等项目,健全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扶持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和科研机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2016年上半年,青岛发明专利授权3335件,同比增长58.6%,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20件,同比增长100%,占山东省53.5%;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457项,成交额31.42亿元,服务企业1870家。先后获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首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城市等。


  在青岛的创新体系中,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政府的统筹协调解决了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政府通过放权,市场成了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力量,使青岛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权威数据统计,青岛2015年下半年的GDP健康度位居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在有利政策的助推下,青岛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20%。在服务产业方面,青岛在“十二五”期间,依托蓝色经济区等发展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得到良好互动。在产业结构方面,青岛的三大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最快,2011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次高于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次高于50%,2014年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速3.7个百分点,而2015年上半年增加到了4.1个百分点。这些都为青岛在“十三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青岛的影视文化发展也得以转型。2016年4月,成立了青岛创客饮食文化科技发展中心,该中心通过与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旨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其中影视、文化、科技是其发展的主要项目。


  三、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必须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影视文化转型升级。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青岛市很多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例如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为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学生给予场地支持等,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可以聘請社会创业优秀人士等担任本校的兼职教师,邀请其不定期到校开设讲座,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也可以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有社会性和非功利性,旨在使学生了解创业的一般规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专题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4.创建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创建,也可以独自创建。学生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也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青岛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岛区域经济的发展,青岛各高校必须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赵玉福

  第4篇:企业集群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机理分析


  品牌企业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一)品牌企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内容,品牌企业对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能产生积极作用。因为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基础和主干,所以下文将重点阐述品牌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并就品牌企业促进其所属地区结构调整的作用进行研究。


  通过品牌企业影响产品结构,进而对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作用。例如,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其具体流程大致可作如下概括: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进行创新→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结构整体性变化。简言之,即: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在上述流程中,竞争是结构调整的动因,竞争必然要求创新,创新是品牌企业的灵魂和内在要求。创新既包括技术层面、观念层面,又包括制度层面,涉及观念、产品、市场、管理、技术等广泛领域。创新是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既刺激有效需求,又影响供给数量和质量。


  (二)品牌企业是推动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劲动力


  Porter(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而在特定地域上集聚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产业集群除了包括专业化投入品的供应商、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分销渠道以及补充产品的制造商等,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其它机构,如大学、咨询机构、标准制定部门、技能培训部门以及贸易协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及由此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强大推动作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广泛关注,培育产业集群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产业集群效用的发挥有着直接影响。一般而言,区域内企业的品牌越强势,聚集的企业就越多,产业集群就越有集聚力,产业集群的规模就越大,其发挥的效用就越明显。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品牌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例如温州鞋业集群的成长得力于红蜻蜓、奥康、吉尔达等品牌的发展;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靠的是宝石与飞跃两大品牌的支撑;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雅戈尔、罗蒙以及培罗成等一批大品牌的推动;苏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壮大的背后是波斯登、好孩子、梦兰、紫荆花、欣欣等品牌的支撑。


  企业集群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机理


  (一)企业集群品牌可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结构优化


  吕丙(2009)从外部聚集效应与内部整合效应两方面分析了企业集群品牌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认为打造企业集群品牌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可行途径。企业集群品牌可以为产业集群吸纳更多的优质投入要素,并且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使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范围优势,惠及集群内企业。企业集群品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可以有效防范集群内企业的道德风险,提高企业的败德成本,激发集群内企业自发开展内部整合和结构优化的积极性。企业集群品牌是对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与承诺,因此就需要高品质的集群产品作为支撑,这就给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产业集群内部组织结构在企业集群品牌的影响下逐步进行优化整合—企业间实现高效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逐步标准化;这些都有助于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和行业整体标准的形成,从而可以遏制行业内部的粗制滥造现象,净化整个行业风气。产业集群内企业分工专业化的细化,将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提升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形成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集群内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和更大发展空间也会展开竞争,这就会促使集群内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以及品牌营销等获取竞争优势的工作,同时一些强势企业也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从而产业集群内就会形成主导企业、支撑企业、中介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使产业集群和所属区域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推进集群组织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企业集群品牌可增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竞争的当今社会,优秀的产业集群和区域跟优秀的企业一样,都需要培植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集群品牌的形成实现了产业分工与区域分工的有效结合。区域特色的产业基础、本地化的生产组织网络、市场占有率等都可能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它们在资本、劳动力、技术、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都不强,因此,集群形成之初,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创牌的能力往往比较低下,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品牌的打造和运用能给品牌的拥有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品牌,人们最初使用品牌是为了使自己生产产品便于购买者识别。随着近现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受到了世界各国企业的普遍重视而迅速发展起来。品牌是企业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经过注册之后的品牌可以受到法律保护,是企业的一种专有资源,如果发现冒牌商品可依法追究,并就其侵权行为进行索赔,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他人损害品牌的声誉或非法盗用品牌。如果不进行品牌注册,品牌就不能受到法律保护。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品牌效应,就现实而言,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可能都先进行尝试。一个品牌如果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即便是消费者没有使用过,也会因品牌效应而购买。而品牌效应的产生一方面需要经营者自身的宣传,但更重要的来源是其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总的来说,品牌是企业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价值、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重要价值。即使是同样的产品,贴上不同的品牌标识,也会产生悬殊的价格。单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于整个产业集群来说往往要短一些。相比之下,企業集群品牌的生命力就更为顽强,品牌效应就更为持久。因此,对于区域而言,企业集群品牌就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能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企业集群品牌可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


  在企业集群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企业以及相关辅助、支撑企业和机构逐渐在特定区域内集聚。企业在特定空间集聚促使商业、人口以及配套生活设施的集聚,这些要素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城市。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必将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由于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形成,从而能有效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作用,因此产业集群就成为发展城市工业和进行城市布局的重要形式。随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地区人口的不断集中和企业的不断集聚,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能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等获得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科技、文化、体育、金融、商贸、餐饮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企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或一个优秀的企业集群品牌能对其载体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强大促进作用,因此企业集群品牌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众多产业集群和集群品牌的形成也有利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


  企业集群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促机理实证研究


  (一)实证思路


  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孙丽辉教授主编的《区域品牌形成与效应机理研究—基于温州集群品牌的实证分析》(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8章的内容。为了定量验证集群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与集群品牌之间的关系,以及集群品牌对名牌簇群(名牌簇群有名牌群体、名牌群落等几种不同称谓,是指在某一产业集群空间内由一群相似的名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名牌企业彼此聚集所形成的群落现象)、产业集群的反作用关系,揭示集群品牌的形成以及集群品牌的效应机理,孙丽辉课题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资助项目“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名牌与名牌簇群形成与效应机理研究—以温州为例”(70572066))对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鞋业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的340家企业进行了正式调查,收集了305家企业的有效样本数据,并对上述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


  (二)集群品牌形成机理理论模型的定量检验


  从表1来看,虽然数据和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模型的整体解释力还可以。由此可见,在集群品牌的形成过程中,产业集群内名牌企业的大量涌现可以产生名牌聚集效应。集群产业优势与区域环境优势两方面的诸多要素促进了集群内名牌簇群的形成以及名牌簇群效应(名牌簇群效应是某一产业集群空间内名牌产品或企业高度聚集所产生的区位优势和名牌优势的有机结合而具有的影响作用)的发挥,进而推动了集群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从表2来看,集群内企业所共享的四大产业优势当中,按照其对名牌簇群效应的影响大小排列依次为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产品优势、成本优势。从表3来看,区域环境优势各要素中,社会关系环境优势、投融资环境优势和文化环境优势对名牌簇群效应的发挥影响较大,制度环境优势影响一般,而资源环境优势基本没有影响作用。区域环境因素对集群品牌的构建和集群内名牌企业的聚集成长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以浙江温州地区为例,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创业、自主、开拓、创新、冒险等若干阶段,其区域文化已经具有合作、诚信、商业以及地缘等鲜明特点,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背景下,就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坚韧的市场开拓精神和超前的市场意识,以及超凡胆识和魄力的企业、企业家,进而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合作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区域内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支持,有稳定的资金渠道来源,企业信用体系基本完善,银企关系融洽,政府管理得当,也为产业的发展、企业名牌的创立以及集群品牌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温州地区特有的地区文化特点体现在区域内企业家的亲缘关系、血缘关系以及个人关系紧密,彼此在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等各方面的交流频繁,与外部相关组织的沟通与协作顺畅,其特色的社会关系网络在集群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集群品牌效应反作用理论模型的定量检验


  从表4来看,集群品牌效应能够对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名牌簇群竞争力产生正向影响,即集群品牌的识别效应、扩散效应与聚合效应越高,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名牌簇群竞争力的影响就越大。


  根据表5和表6的检验,可以看出集群品牌形成后所产生的效应对集群竞争力和名牌簇群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集群品牌效应与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与名牌簇群竞争力之间存在较强因果关系。集群品牌形成后,就成为一个区域公共资源,它一方面可以使本区域显著区别于其它区域(即产生识别效应),同时还能使区域内企业和相关资源能自主地流向该区域,产生聚合效应。识别效应和聚合效应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同时,二者还对区域内名牌簇群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集群品牌还能通过对区域内各个企业形成明显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即产生扩散效应)。总之,集群品牌的上述效应越大,其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名牌簇群竞争力的影响就越大。


  作者:苏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wgjjx/10157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